导读:多数人误以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在先,亚当·斯密写《国富论》在后。但事实恰好相反,是国富论启发了进化论
而且,斯密达尔文讲的,根本就是一回事。因为《国富论》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物种起源》;或反过来,也可以把《物种起源》看成是大自然版的《国富论》。
因为,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若在自然界就是“自然选择”;而达尔文“自然选择”,若放到经济社会,就变成了“看不见的手”。
从物种起源 到看不见的手
慈善的悖论(上)
 | 立峰
1、天地不仁
古今中外,很多哲学流派都主张师法天地他们大多爱说因为天道如何如何,所以人道也该如何如何。比如:
1、《周易》的句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向天学习“自强不息”,向地学习“厚德载物”。
2、《老子》的道家最强调道法天地自然,他从水的特性悟到了人应该“弱其志”,并从山谷的特性悟到了人应该“虚其心”。
3、《中庸》里也有:君子之道,察乎天地。说明儒家也同样是效法天地的。
4、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也表达了类似意思。当他看到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因天道自然而忙碌工作,便联想到人更应该日日早起、勤奋工作,否则就违背了自然之道。
可见,几乎各家各派都号称自己以天地为师。而其实,他们不过是借着天地自然,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并没人真心以天地为师。种种说法也只是寓言或类比,而非严谨的论证,并不能作为逻辑思辨的依据。
比如《老子》并不管自然界的禽鸟昆虫之间,有着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只以草木为例,去教人柔弱的大道理。而《中庸》里,甚至有“万物并育而相害”等一厢情愿的说法。可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事实恰恰是万物并育而相害的。
比如,杜甫有一首名为《独立》的五言小诗是这样说的: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因而在杜甫眼里,天地之间到处都杀机四伏,连天上、河里、草丛的飞鸟鱼虫都在弱肉强食,于是他感叹“天机近人事”,自然世界的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凶险竟如此相似。这让诗人独立河岸水边,倍感万般忧愁。
再如:《左传》里的郑国人子羽说:松柏之下,草木不殖;陶渊明《归田园居》也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
可见,就算貌似人畜无害的花草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同样都恨不得置竞争对手于死地,其凶险程度一点不比鸟兽鱼虫间的竞争差劲。
然而,这并非圣人老子所说的天地自然,而恰恰是达尔文进化论描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生态。仔细想想,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下,依然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这也让孔子不禁感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而与此同时,一切不适应环境变化、在竞争中落败的生物,都将被无情淘汰。即所谓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处于食物链上游的生物们,根本就不在乎柔弱者的哀嚎、呻吟,更不会注意到它们无声无息的消失湮灭。
可想而知,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定很符合尼采的胃口。因为尼采叔本华“生命意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權力意志”认为一切生命体,从生物到人类,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实现超越。
如果从權力意志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那么历史上的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日耳曼民族等强势民族,对于力量的崇尚、对荣誉的珍惜、抑或其勇敢不羁的精神品质,都可以视作一种權力意志的体现。
2、社会达尔文主义
然而,自然界无善无恶当我们看到狮子捕食羚羊、鳄鱼猎杀角马,并不会就此判定狮子、鳄鱼都是坏蛋;即便新篡位的大猩猩首领,杀光了旧首领留下的全部幼崽,抑或它带领手下,将敌对阵营里的同类赶尽杀绝,也不会被贴上恶魔的标签。
事实是,正是这些物种之间的无穷无尽的战争,才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欣欣向荣。在一切幸存者的身上,无不蕴藏着澎湃迷人的生命活力。
只有人类社会才讲善恶,并且善恶的标准也很不固定,会经常随着时代背景和所处立场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如果只看自然世界那么只要用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八个字,就几乎能够涵盖一切。
号称“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所推崇的正是这种充满战斗精神的进化论。而且,他还将这套自然进化的理论,直接扩展到了人类社会。因为按赫胥黎的观点,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别无二致,他说:
那些又弱又愚的人注定失败,至于又顽强又狡猾的人,只要能适应环境,即便有着诸多缺点,也照样能够生存下来。
因为,人生就是一场连续不断的混战,除了暂时的、有限的亲缘家庭关系外,霍布斯所谓的个体与整体的斗争,也就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正是一种生存的常态。
赫胥黎自称达尔文主义者,但确切地说,他更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如此简单粗暴地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若在今天一定会遭到鄙视和围攻。因为只有那些仍处原始状态、尚未进入文明的人,才理所当然地将众暴寡、强凌弱的野蛮行径,看成一种自然真理。
显而易见的是,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应对生存竞争的有力武器,并非体力,也非智力,而是互助的能力
因而,在人类社会,不但有着古已有之的、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也有古代封建领主与附庸间的、基于契约关系的保护与效忠;而且,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还渐渐出现了製度性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
这样一来,即便在生存竞争中落败的穷人,也能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对于纳税较多的富人或强者而言,就免除了来自于底层的潜在威胁,可谓既利他、也利己。于此同时,那些一时运气欠佳、但勤劳能干的人,日后也有了翻身的机会。
显然,拥有福利製度的现代文明社会,有着更强的社会稳定性和更高的个体竞争力。
3、狡猾不分贫富
狄更斯写作《雾都孤儿》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叶实施社会保障法的英國。狄更斯写作的特点是,故事情节虽全都来自虚构,但是他对社会和人物的描写,却完全是基于现实的。
其实,所有國家、每种社会,都会有老弱病残、低收入者和失业群体。特别是在自油市场经济下,出现贫富分化十分正常。那么,䈣府应当如何对待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呢?
当今世界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当然是由國家提供社会福利。但实际上,建设福利國家的概念,是直到19世纪才从欧洲逐渐推广开来的。
斯宾塞狄更斯的时代,英國就已经拥有了福利製度。但当时䈣府搞的慈善事业,虽然名义上是行善,但怎么看都像是在作恶。
其实,英國的䈣府福利非但并不落后,反而是走在全欧洲最前列的。因为:
早在1601年(中國明朝末年),英國就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标志着欧洲第一个國家救济和保障製度的出现。这部法律正式确认,䈣府负有扶贫济困的义务,相应建立教养院和习艺所,不但负有赈济职能,还兼有培养贫民和孤儿劳动技能的职能。
直到1802年,英國已总共建立了3700多个济贫院;此外,还有很多穷人能够获得院外救济。总的来说,这种救助相当有效。
当时,美國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游历英格兰后,不禁感叹道:没有哪个國家会能像英國这样慷慨地对待穷人。
因为当时,英國济贫院的主食是奶制品和面包,还经常有鱼类和肉食供应。甚至,在英國布莱顿的一家济贫院里还提供啤酒。条件可以说相当之好。
小奥利弗不幸遭遇了《新济贫法》
狄更斯写作《雾都孤儿》的1830年代,正值英國工业愅命欣欣向荣,英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于是,英國在1834年,又通过了一部严苛的《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
小主人公奥利弗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就是《新济贫法》实施后的寄养所,而其恶劣简陋的状况,被狄更斯在小说里描写得玲离尽致。
由于《新济贫法》非但无意于改善福利國家,反而大幅削减了原有福利,加上福利发放机构的管理者从中克扣,孤儿们虽然不至于被饿死,但基本都是以虐待的方式被救济抚养大的。
那么,新的济贫法又有什么理由大幅消减穷人原本就能享受到的福利呢?
其实,过分慷慨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政策,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國,有着很大的劳动力市场。如果济贫院里贫民得到的福利太好,那工厂将很难管理那些收入微薄的工人。
事实是,福利政策越是慷慨,就越是鼓励下层民众的懒惰行为。比如:
在《新济贫法》实施以前,有的雇主会故意把工资标准压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下,于是,雇员便能从教区领到补贴。
补贴当然不是䈣府创造的,而是来自于税收。这样一来,雇主便将应当支付的人工成本,巧妙地转嫁到了当地教区的所有纳税人的身上。
奸猾不分贫富,穷人们常常既不善良也不淳朴,只要法律有漏洞可钻,就会被人利用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有人会故意少劳少得,以便在工资之外多挣一份救济。而那些勤劳朴实者,非但不领救济、还遵纪守法地纳税,收入却反而比偷奸耍滑者更低。
另外,当时就大名鼎鼎的马尔萨斯认为,穷人结婚生子更不容易,但这却在客观上优化了人口。如果济贫院的条件太过优厚,只会鼓励贫民们领更多的福利、生更多的孩子。虽然,这话在今天看来䈣治很不正确。
这种情形,正是《老子》所谓的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
基于这些原因,《新济贫法》的制定原则是,只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并尽可能地排除有劳动能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比如:
1、以济贫院的院内救助为主,取消院外救济。
2、济贫院只提供最基本的,也就是最劣质的饮食与居住条件。同时,被救助者还要从事艰苦的劳动。
于是,小说《雾都孤儿》里,便有了可怜的小奥利弗在济贫院里令人揪心的生活场景。济贫法也成了被所有人痛恨的全民公敌,以及文学作品要狠狠鞭挞的对象。
但这样一来,那些并非真正需要救助的人,便被济贫院排除在外了。但凡有点可能,人们都不愿去济贫院里忍受恶劣的食宿条件。而游手好闲者在习艺所里,也同样必须做苦工度日。
至此,《新济贫法》才实现了製度设计的初衷,既帮助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显示了人道关怀,同时又鼓励了勤奋、而非懒惰。 
4、同情心去哪儿了?
人们大多相信,民间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是积极正面的。但是,以䈣府的税收和法令形式被强製的慈善,可能就形同勒索了,比道德绑架更坏。
事实上,这样的劫富济贫并无道德依据,会使被劫掠的人心怀不满;甚至,就连得到救济的人,都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正如当年《济贫法》实施的情形,不但施与救济的人愤愤不平、口出怨言;而接受救济者也将其视为理所当然,除了无动于衷、甚至怨声载道。
但是,当慈善行为仅仅出于自愿时,一位富裕可敬公民往往是乐善好施的。因为面对贫穷和苦难,人人皆有恻隐之心,而接受施舍的人,也通常都心怀感激,并会在日后力所能及时出手救助他人。一个民情淳朴的社会,善意是慢慢滋长的。
然而,当慈善成为了法定义务时,劳动者的收入会必然减少。那么,那位可敬公民便会觉得,自己既然缴足了税,就相当于履行了慈善的义务,他就可能当面拒绝穷人的求助,而将他们冷冷地打发到习艺所。
比如,狄更斯另一篇小说《圣诞欢歌》里的场景:
当两位绅士来向刻薄的斯克鲁奇募捐时(当然,这是纯粹出于自愿的民间行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态度,说自己缴足了税,便履行了慈善义务,就没理由再为私人的慈善募捐出力了。
《圣诞欢歌》里的刻薄鬼斯克鲁奇
然而,在那些不存在䈣府救济的年代里,自然萌生的慈善却比比皆是。比如《旧约·路得记》里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守寡的女人路德和婆婆相依为命,她们回到婆婆的家乡伯利恒时,正是麦收时节。
路德对婆婆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婆婆很自然地回答说:“女儿啊,你只管去”。
于是路德来到麦田,跟在收割人后边拾取麦穗。收割的人也听之任之,丝毫没有要为难她的意思。
无独有偶,《诗经·小雅·大田》里也有类似内容:
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伊寡妇之利。
意思是,在秋收的时候,田里会故意留下一些麦穗,听任无依无靠的寡妇拾取。
说明在传统社会里,不用䈣府的硬性规定,民间就普遍存在着各种互助行为。人们出于本真的同情和善举,会自然而然延习成为美好的风俗。
然而,当慈善成为䈣府的法令时,慈善精神反而会变得淡泊,而增加的只是种种乱象。老子所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再比如:
在1894年,英國的约克郡发生了一次大罢工。因为当时的矿场主控告了那些到废弃的矿坑中,去捡拾煤块的年老矿工,从而引发了矿工们极大的愤慨。(该事件见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
可怜的寡妇能得到帮助,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矿工却被控告。可见,即便抛开䈣府管理中屡见不鲜的腐败,國家的救济製度也会将社会推向冷漠,不断摧残人们仁慈的天性,造就更多斯克鲁奇式的人物。
因为,慈善非但应当是自愿的,而且最好是自愿者亲力亲为的。
然而,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慈善,就能达到扶危救困的既定目标吗?其实答案几乎仍然是否定的。因为斯宾塞在一切社会学问题上,给出过一个大前提,即:
社会行为极其复杂,因此,预料特殊后果将会是极其困难的……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
参考文章书目:
1、《熊逸书院》,作者:熊逸,网络课程。
转自好奇的芦苇 作者 钱立峰 Jennifer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