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算上无症状感染者,上海新冠累积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万。2500万上海人,此时此刻依然被封禁在家中。
身处其中的人正在打一场并不算轻松的战役,围城之外人也被疫区发生的一切所牵动。万般艰难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瞬间。
今天凤哥儿想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
如果这些闪闪发光的人和事,能够给关心疫情的你,或者隔离中的你、困境中的你、焦虑中的你,带来一丝安抚与慰藉。
那么一切就都值得了。
01
第一个故事来自我们的同行。
博主@雷斯林 住在上海,同小区一位姑娘突然被检测出核酸阳性。
这位姑娘第一时间在小区群里说明了情况。
自觉“连累”了大家,她连连道歉。
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埋怨和指责。
大家反而都在安慰她:不要太担心,“也许是假阳性”,但即使真的阳了,也没关系,大家共同度过。
“别怕。”
“不用道歉。”
“这不是你的错。”
群里发起了一个接龙,大家纷纷表态,同意姑娘居家隔离。
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接龙。

当然,社区邻居的接纳并不能改变方舱隔离的规定,女孩还是接到了去方舱隔离的通知。
邻居们又开始为她筹集物资:维C、蒸汽眼罩、浴巾……让她随身带走,到时候住得舒服一些。
还有人叮嘱她,一定要带上热水壶,“有热水壶能做舱霸,大家会帮你排队,给你好吃的!”
这个姑娘在小区没有亲人,也没有熟悉的朋友。
但大家却不约而同地,像爱护家里即将远行的小女儿一样,站在她的处境里,全心全意替她着想。
最能助人抵御黑暗的,也正是这些普通人之间的微小善意。
02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老人的。
从上海这波疫情爆发开始,凤哥儿一直隐隐为社区的老人们感到担忧。
团购、抢菜都是年轻人的热闹,不能出门,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购买物资。
他们不会用手机支付,不懂网上买菜,更不懂什么叫团购。
然后我就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有人在朋友圈呼吁,去敲一敲楼栋里老人的门,询问他们的需求,捐出自己多余的物资。
有人在单元门口贴纸条。如果他们不会团购,就让我们来教吧!
确定一时半会无法解封之后,很多小区就立马统计了所有老年人的情况。
年轻人和人们结成对子,一对一帮他们加群、接龙、付款、拿货,一条龙搞定。
教老人用手机、组织帮他们跑腿配药。
还有人轮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饭、送饭。
看到这些,凤哥儿突然就安心了很多。
谁家都有老人,每个人终究都会变老。如果是己的爸妈在外地遇到困难,也希望能够得到这样的帮助
这次疫情,不断有人在问:你还喜欢上海吗?
喜欢。因为有这些闪闪发光的灵魂。
03
凤哥儿发现,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邻里关系”。
一夜之间,原本见面不打招呼的邻居,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了一起患难的战友。
大家在群里一起抢物资、交换信息、吹水吐槽,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衬一把。

只要有人在群里吼一声,无论是家里没粮食了,还是需要电池、药品、卫生巾、奶粉……马上就会有人响应。哪怕自己手上有的东西不多,也愿意匀一些出来,大家共渡难关。

群里说得最多的话都是:
“你拿去用。”

“不要你钱。”
“放你门口啦。”
从来不做饭的邻居,硬是靠大家一起凑齐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
一位经历了这一切的朋友,忍不住感慨:
我妈说得对,这世界还是好人多。
而且他们还全是不计回报、尽心尽力的那种好。
04
最近,许多社区都出现了爱心中转站。
大多贴着“有需要自取”的小牌子,大家把家里多出来的东西放在这里,与邻居分享。
在上海一个小区的中转站,起初,一位邻居在楼下大厅放了12瓶可乐。
他在群里说了声:“之前囤的可乐,用酒精消过毒了,想喝的可以去拿。”
很快就有人拿走一听可乐,留下一瓶辣酱;
有人用牛奶换可乐;
有人用化妆品换可乐;
又有人用啤酒换了化妆品,巧克力交换辣酱……
没有任何人监督,邻居们都在这里心照不宣地以物换物,而且每个人留下的都明显比拿走的更多。
经历了几轮以物换物,桌上东西越摆越多,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原本平平无奇的小角落,最后竟被邻居们开成了一个富足的小超市。

原来善意真的会传染啊,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先迈出一步,善良的人们就会紧随其后
05
因为总领着大家购买物资,团长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大家参加团购,也并不都只想着自己,总有人会想起,多买几份物资,好分给守卫小区的保安、滞留在小区里的装修工,还有楼下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
当然,团购也有会出现“意外”的时候。
前段时间,一位小区团长清点货物时,发现丢了一箱烧麦。
特殊时刻,一箱烧麦也很重要,她马上报了警。
群里的大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纷纷站出来表示:我们众筹把这个钱补上吧!
一下冒出50多个人参加了接龙平摊团长的损失。
“我没买烧麦,但是也算我一份吧!”
“团长为大家服务,没理由让你一个人承担风险”

“我们不能看着团长辛勤劳动,还要吃亏!”
每个人都在感谢团长,给团长转钱,希望她收下自己的那份心意。
往大了说,就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接地气一点说,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着,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抗击风浪。

这一次的经历,让很多人都感到庆幸,原来自己跟这么多善良又团结的人住在一起
06
类似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各个角落里发生。
一位住在顶楼的大叔,听说隔壁邻居断粮了,“一点吃的没有”。

扛着米,翻出窗户,给邻居送去了一袋米。
一对装修工夫妇,被困在业主家16天,缺菜也不会团购。
他们在窗户口叫住了志愿者,咨询如何买菜。
最后,志愿者给他们送了一袋菜上去,只收了一半的钱。
她还教会了这对夫妇如何参加团购。
一位女士开门取药的时候,发现挂在门上的袋子里居然有一颗菜。
还有一张纸条:你们家人多,我一个人,匀一颗菜给你们,勿谢。
小区的菜都是统一发的,特殊时期,谁都想多囤一些,隔壁的叔叔却愿意“匀一颗”给更需要的人。
一名听障女孩和两位同事,被困在了宿舍,连吃了十几天泡面。
眼看就要断粮,他们通过一个公众号联系到平台客服,小区志愿者接力给她们送去了一些食物,还有一张字条:
“很抱歉!没找到你最想吃的白吐司,但希望这些食物能让你感受到一些温暖,一些阳光的色彩,我们一起等待疫情结束的那天。”

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多一份踏实感:
这个城市,依然有着我们熟悉的温度。
07
隔离的生活中,惊喜成了最珍贵的奢侈品。
“你相信有圣诞老人吗?我信!”

一位名为@Allen 有一只梨 的网友,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时这样说。
原来他们小区有人搞到了门口超市的店主的微信。然而店主一进群就明确告知他们一个坏消息:现在不能营业,居委会那边手续不齐全。
大家都很失望,但还是忍不住在群里七嘴八舌,天花乱坠地点自己需要的东西。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这是在列许愿清单。
群里有邻居说:可惜现在圣诞老人来了都满足不了咯
当时,店主只默默跟着开玩笑说了一句:“也许会实现呢?”只不过,大家都没当真。
没想到,沉默了几天之后,店主突然在群里发了一条:第一波准备配送。
大家才知道他真的在默默努力给大家备货,一打开家门,就看到了老板配送的物资。
几百户人家,老板一直在店里忙活一家一家送,连钱都没顾上收。
这位“圣诞老人”默默制造的惊喜,让整个小区的氛围都非常快乐,此前的郁闷心情也一扫而空。

“虽然依然改变不了隔离在家的现实,但那一瞬间,我真的觉得情绪被抚平了。”
08
昨天,一位上海的朋友给凤哥儿发了网友 @棒头糖头太大 的故事,他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看哭了。
这位网友,帮不会手机支付的邻居阿姨付了团购面粉的钱。第二天,阿姨还现金给她的时候,还送了一张手写的信笺。
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诗:

 图源:微博用户@棒头糖头太大

诗是送给她心目中的“爱心小朋友”的。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虽然眼前的春光还是隔着窗纱和玻璃,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暖意,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春天。
写在最后:
有上海的朋友说:
以往邻居见面几乎从不打招呼,等这次解封后,她见到每个人都一定都要大声地说一声,“侬好呀”!
没有人会感谢疫情,但是这段邻里互助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火柴盒一样的现代居住空间,把人和人隔绝开来。
住在一栋楼里很久,大家也未必知道对方姓甚名谁,更别说,那些常常搬家,邻居换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
网络更使现代人变成了单一的原子,网购、外卖、聊天软件,人和人之间物理上的连接,被简化成了一根网线。
牛津华人学者项飙的说法,“附近”消失了,只剩下“自己”和遥远宏大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热闹,可以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联系的世界。
却也无比孤独,因为必须独自一人,面对大千世界,如今在疫区的情况,则是抵抗来势汹汹的疫情。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和周围的邻居重新建立起了具体而鲜活的连接。
让大家在生活中,去爱和被爱,一同抵御疫情带来的焦虑和生存危机。

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意外、死亡、瘟疫,降临时毫不留情。
而这种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才足以维持人作为人的体面和尊严。
生活一定会继续,没有过不去的难关。疫情,只是插曲。
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活着,健康地活着,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
作者|米利暗  编辑|闫如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