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碧”惊现上海的团购买菜群,这是主子家也没有余粮了?

原来是使用微博同款头像的蓝盈莹被大家认出,于是群内成员火速改名,果子狸、沈眉庄、流朱……
一同居家战疫的还有你们的老公彭于晏,这会正在家炸小区发放的带鱼;
69岁的老戏骨李立群在家发vlog,劝大家少抽烟,不是为了健康——是怕断货。
没办法,在封闭的日子里,有钱也难买所需;
大家的生活都缩回小区内,构成了以物换物的“小社会”。
有人打算用自己的老公换几颗青菜,结果被群主果断踢出群聊。
毕竟在隔离期间,谁也不想自己家多一张吃饭的嘴。
那么该如何活用物物交换?
请看最新的“上海行情交易所”快报:
零度可乐,是硬通货中的“爱马仕”,可换万物;
封闭了两周后冰箱里还有可乐的人,差不多是“20年便宜价内环买了套豪宅”的感觉;
烟持续看好,毕竟瘾大人多;
面粉看好,现小区已出现“自制面包糕点”的现象;
葱和蒜,现流行“家中水培”,三天发芽,一周长苗,预计两星期后看淡,注意抛售;
咖啡,在家休息多需求减弱,适度抛售;
厕纸,必需品,缺起来要人命,建议长期持有;
胡萝卜土豆包菜,好多人已经吃腻了,看到都怕,看衰;
啤酒红酒,借酒消愁,维持高价持有。
万一这些你都没有,再不济还能用玲娜贝儿换五花肉、拿Lamer换老干妈。
也用不着心疼,毕竟还有男生为了三颗橙子,把爱宠小橘猫借给邻居,撸了半个小时。
也是没想到有一天能靠修猫咪吃上饭。
比起“穷到卖身”的,比较富余的业主也还是有的。
浦东某小区就有个好心业主拿出12瓶可乐,放在楼栋大堂共享给邻居。
结果大家不愿白拿,纷纷拿东西交换,有辣酱、化妆品、盲盒玩具,还有人硬是在家里翻出了小狗的纸尿裤……
在爱心接力下,东西不减反增,越换越多。
最终半箱可乐变成了一个“小超市”,供需要的人随时取用。
“以物换物”交换的不是物品,是人心。
但光换物还不够,得团。
本来每个上海人pyq的置顶列表,是公司会议群、品牌沟通群、相亲相爱一家群;
现在都变成了葱姜蒜团、牛奶鸡蛋团、纸团、酒精团、烧麦云吞团……
每天睁眼闭眼先刷一遍群消息,工作吃饭间隙都要看下哪条龙没接上。
每天叫醒小区居民的,不是朝阳也不是梦想,而是叮咚买菜的六点场,盒马生鲜的七点场和永辉生活的八点场……
最重要的还有,团长的艾特。
出门在外靠朋友,足不出户靠团长。
据说某小区有28个“字节跳动”的人,每天开会讨论《居委会与志愿者的社群运营》,要求居委会每天至少两团。
敲定《品牌推广与赞助》,汇总品牌合作EXCEL表,梳理物流配送sop;
甚至还有《必备商品类目比较》,从需求量、保存时间、人群受众三个维度,用柱状图排列出商品的采购优先度。
为紧跟物资配送情况,特制《居民团购统计日报》。
这设计,过分了。
此情此景,就连海清看了都要落泪:
这!是我的团!
讲真,团长,不是谁都能当的。
采购、接货、会计、客服、消杀、搬运、分发、配送,一个人身兼数职,比996的工作还要累。
早上七八点一睁眼,就要打开手机回答群里的各种问题了。
货什么时候到?几点去领?去哪里领?……
基本上要24小时在线。
更辛苦的,凌晨都还在接供应商的电话,一天可能只睡三个小时。
没办法,一个群几百人,有无法及时看到信息的,搞不清配送地址的,忘填门牌号的……
这些都需要团长统计下来以后,再去一一私聊确认。
做团长,就要有自己垫钱的准备。
供货商这边款收不齐,也得保证及时发货。
有团长垫了5、6千块够买蔬菜大米,心理建设都做好了:
万一遇到不靠谱的供货商,就当是做志愿活动了。
最麻烦的是,有的供货商会想临时涨价。
原本40块钱三斤的草莓,过了三四天,老板变50块三斤了。
要么团长得有理有据说服他不要涨价;
要么就得到群里和居民们沟通,求谅解。
(最终大家还是以40块三斤的价格团到了,
草莓免不了有磕碰,但个儿都很大)
货到了之后,也是各种问题,有5号楼鸡蛋没收到的,有9号楼牛奶拿错了的……
团长只能来回奔波核对。
在付出了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之后,团长是一毛钱没得的,但还要承担食品安全的责任。
所以会有白忙活了好几天,最后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解团了的。
但是大家的回应,从未如此一致过:团长辛苦了。
除了团长之外,还有一个很辛苦又很容易被忽略的职位是,楼长;
即本单元楼的“最高行政长官”。
勇担楼长一职的b站00后博主拉宏桑,为显稳重,还把头像改成了“心平气和,莲花一朵”。
结果上一秒光宗耀祖,下一秒崩溃大哭。
拉宏桑所在的这栋楼有168人,有年近半百的老人,也有带着小孩的夫妻,情况复杂,大矛小盾不断。
上午值守居民楼大门,安抚急躁的居民;
下午饿着肚子组织居民抗原自测,还要挨家挨户按门铃发物资。
她每次都得扯着嗓门重复通知三四回:
“下来拿菜。”
“喂?”
“下来拿菜。”
“啊?”
“下来拿菜。”
“做核酸?”
“下!来!拿!菜!儿!”
激动出了儿化音。
一整天下来鸡飞狗跳,又累又饿还忘了老妈的生日。
居民们看出了小姑娘的挫败感,都纷纷安慰她:“我们觉得你做得很好。”
隔壁的阿姨送来三块羊排,邻居也硬拉着她留下喝碗糖水。
虽然不能像医生和大白那样站在一线抗疫,但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大家。
每当有志愿者报名时,家家户户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
总有人冒着雨,不计报酬,在夜里为你搬运物资。
其他帮不上忙的居民们,自发进行了捐款,给志愿者保安保洁,用做补贴和购买防护服。
因为疫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固定在了几米之内。
彼时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住了20年却未曾熟识的邻居,现在都变成了亲密的战友,互赠有无,一呼百应。
“远亲不如近邻”在今天的上海,得到了最极致的诠释。
有人说住着几百上千万的房子,干着饥荒年代的事,这不好笑也不暖心,这很悲哀。
但形式已经严峻,世事已是无常,生活已然不易,而人们仍逆流向上。
众生有忧、有苦、有泪;
也有爱、有情、有暖。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我永远不会感谢疫情,但我会记得人间邻里的这份温暖。”
这个春天,应是一生难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