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上海博主的文章,她所住的小区从4月1日起开始封控,但还是有一个邻居核酸异常。按照目前的防疫政策,这意味着这个已经被封了两周的小区至少还要再封14天。
但小区居民们没有抱怨,反而都在安慰她。与此同时有人发起了群接龙,请求允许她居家隔离。整个小区一共有130多人参与了声援。
这符合我印象中认知的上海人——文明、温和、理性,在尚能保全自己的时候愿意对他人施与一点小小的善意
当然,你可以说这样的人并非多数,反面的例子或许更多。
但其实只要愿意放下傲慢偏见和那一点点自以为事不关己可以置身事外的冷漠,你就不难发现在最近那许许多多的魔幻事件里普通上海人的闪光之处。
微博上我还看到另一件事。那个博主说小区被封的时候,她想到了自己对门住的一位80岁的阿婆,于是就写了张纸条贴在对门门上,告诉阿婆说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找自己帮忙。
然后她收到了阿婆回复的纸条,阿婆表示家里物资储备丰富,并且有女儿住在一起可以照顾自己,让她放心。阿婆还把自家的蔬菜洗干净挂在两户中间的楼道上,告诉她:如有需要,请随意自取。

这同样是一个很上海的场景,纸条交流的方式带着一点点边界感,但这种边界并没有隔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在苦难时的互相帮助。
类似的事情应该非常普遍。就连我的上海同学在提醒我考虑囤菜的时候都不忘加上一句,“多囤点没关系,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分给小区里的老人”,然后转发给我一篇《普通人帮上海孤老解决吃饭问题的方法》。
我们都说上海是市民社会。市民与乡民相对,市民社会的特点就是温和理性、相信人与人互动的力量、相信社群(community)的力量。
市民社会同时也最遵守规则,最相信制度的力量。所以当制度和流程出现漏洞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如何修复漏洞以完善制度。
浦东那个120救护车拒绝借出AED设备的视频大家都看过。救护车医生漠然的态度让人感慨也让人痛心,我不太同意那些为他开脱的说法。即使他什么都做不了、什么决定也不敢做,但他至少可以说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劝慰和同情,至少可以表现出一些真实的人类情感,而不是如同机器一样始终面无表情、在面对哀求时直接把车窗摇上。
在那次事件之后我关注了逝者女儿的微博。随后几天她分享了自己和居委以及警察交流的过程,一遍遍地复盘悲剧发生时的各个环节。
你看,她一点也没有渲染自己的悲情,克制的文字背后能看到理性的力量。虽然尚处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但她已经在思考:该如何完善制度、优化流程,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上海人遵守规则,是因为相信规则对自己的保护,而不是源于对权威的盲目拜服。
所以当他们原本信赖的规则遭到了某种破坏的时候,你又总能看到他们作出的一点微小的虽然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的抗争。
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深夜要贴封条,居民们据理力争:“没有给出任何的理由,就限制我们的人身自由,这也是犯法的呀……你们的辛苦我们也是理解的,但是我们对这样的决定真的太诧异了。”
原本负责贴封条的志愿者也拒绝了,转过身来帮着居民和街道干部对质:“你们也是我们的父母官,你们不能什么事情都推说不知道不知道……你们至少有流程,要有一个发布,每一件事之前要告知居民,每家每户门口是我们自己每个家庭的领域,不能说你们来封。指令应该有指令的通告,应该有正常手续……你们要把手续拿到呀。”
还有上海卫健委那位在接到市民咨询电话时直言不讳百无禁忌的女“领导”,即便知道这个录音一旦公开自己的前途或许都会受到影响,但仍然大度地表示可以把录音发出去。
还有仁恒河滨城小区28号楼居民们集体拟就的那份有5000多字的“防疫公约”。
还有那些努力传递真实信息发出声音的公众号文章,那些接力转发的视频、录音、图片。
有人记录整理下了逝者的名单,虽然那个名单并没有存活太久。
有人汇总着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
有人做了个“小区居委会红黑榜”,供各个街道的居民写下对居委会的表扬和批评。
所有这些让我看到了上海让人肃然起敬的一面。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不只是因为法租界的梧桐,不只是因为藏在街头的小咖啡馆小酒吧,不只是因为上海人出门去菜市场也要化妆的精致。
这些只是表象,真正值得尊敬的是支撑维系这些精致和世俗生活背后的市民力量。
这一波奥密克戎大规模来袭,上海成了众矢之的,在网上一度被骂成筛子,直到今天嘲笑上海的声音也时有耳闻。
可是普通的上海人又做错了什么呢?他们老老实实地足不出户,发现食品供应不到位就组织团购,高价买菜,一大早爬起来做核酸。
他们遵守规则,默默自救,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互相帮衬,在意识到很多环节出现了差错后奋力一呼。
还在嘲笑上海的人可以想想,如果你们的城市也遭遇了上海眼下的困境,你们会如何应对?
这么多天了,我能感受到上海人所承受的压力一天天肉眼可见地在增加。或许你们什么也帮不了,但至少可以不再给他们施加精神暴力。
我在上海读了本科,在那里度过四年最好的时光。除了北京和纽约这两个我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上海是我呆过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我时不时就想去住上几天的地方。
但我不是沪吹。我喜欢北京也喜欢上海,但也从来不吝于批评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
我更不喜欢夸大城市之间的地域差异。全网骂西安吹上海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大可不必。有些东西是超越地域的,西安和上海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但上海人我确实觉得是值得尊敬的。城市仰仗于人,有这些上海人在,我仍然相信上海有满血复活的一天。
———
最近文章

看完请点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 点击阅读原文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