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对原文做了删改,只保留故事部分。
台北中山楼
1988年1月13日,入夜。
忙碌了一天的台湾老百姓晚上正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
随着经济的腾飞,八十年代末岛内电视机已非常普及,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海鸥飞处彩云飞》等影视剧正在热播。
有时一家人为了争电视看还要吵架,互相抢台。
晚上八点半左右,突然间,全台湾的电视机画面上赫然出现蒋经国的遗像,定格了好一阵子。
大家面面相觑,一片愕然。
原来就在这天的下午4点钟,执政台湾十三年的蒋经国去世了,享年78岁。
1987年12月25日蒋经国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照片,当日他在台北中山堂主持“行宪”四十周年纪念大会。
与老蒋一直到八十岁还很硬朗的身体不同,小蒋1972年接“行政院长”的时候已经疾病缠身。
蒋经国有糖尿病,有眼疾,有肾脏发炎,还得了双腿肌肉坏死的毛病。
去世前一年,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以轮椅代步主持完“双十节”的庆典。
由于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健康问题,所以蒋经国从上任伊始便开始培养接班人。
具体来说,他主要培养了以下几位:
蒋孝武、林洋港、李登辉和郝伯村(军队)。
蒋介石一旁的帅气青年即蒋孝武
老蒋到小蒋,小蒋到小小蒋。
万事开头难,既然迈出了第一步,自然就不差第二、第三步。
蒋经国和他的正牌俄罗斯妻子蒋方良共育有三子一女。
三子分别是蒋孝文、蒋孝武和蒋孝勇,一女是非常有名的蒋孝章。
蒋孝文1935年12月出生于前苏联乌拉尔机器制造厂,那还是蒋经国做“质子”的岁月。
作为蒋家被寄予厚望的长子,孝文年轻时走上了飙车酗酒逛夜店的“银枪小霸王”路线。
七十年代初,他因糖尿病和酗酒突然昏迷,之后卧病在床达十九年,直至去世。
除长子孝文外,次子蒋孝武是1945年出生,三子蒋孝勇是1948年出生。
考虑到1978年小蒋继位时孝武、孝勇两个儿子年龄都太小,因此想培养其中一个接班难度是极大的,除非蒋经国本人十分长寿。
立东宫这件事情从来都要从长计议,尤其是年龄跨度极大的“父死子继”。
就像蒋经国自己五十年代起经历了“三步走”的战略一样,小小蒋想要顺利接班,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积淀很难成功。
除非他有金元帅的本事,再配合着古代世袭制下的“血统论”。(《平壤风云记》)
七八十年代,曾经迈入过蒋经国视野的儿子是二子蒋孝武。
他一度主管台湾的宣传机构,还被蒋经国拉进“国家安全会议”,开始有那么一点重点培养的感觉。
不过随着1984年卷入了轰动一时的“江南案”,蒋经国彻底断绝了传位蒋孝武的念头。
案发当年,他正式对外宣布:不再由蒋家人继承“总统”。
在“江南案”爆发的1984年,台湾岛内发生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更。
蒋经国提名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李登辉为“副总统”,没有选择之前炙手可热的林洋港。
林、李二人都是七十年代蒋经国从台湾本省人中选拔的政治精英。
林洋港1927年生人,李登辉1923年生人,正好与1910年出生的蒋经国差一代。
之前岛内的台北市长、台湾省主席等重要岗位,都是“林走李接”,林洋港干完换李登辉干。
台湾政坛还因此诞生了“望洋兴叹”的说法来调侃李登辉。
由于这种明显的职位变迁关系,大家判断林很可能是接班人团队里的“正职”或第一人选,而李则是“副职”或备胎。
然而1984年二人的仕途却发生了逆转——备胎转正,成了名正言顺的“储君”。
李登辉这个人很不简单。
作为留美派,他为人恭敬有礼,行事谨慎低调;既没有班底,也不结交元老重臣。
相对于被PK掉的林洋港,李登辉城府更深、更善于隐藏自己——这种特质在推举或禅让制产生领导人时十分关键。
话说在1984年李登辉的提名书中,蒋经国曾这样写道:
“少时即痛心邦国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识”。
前面提到过蒋经国晚年患有眼疾,可见的确不假。
蒋经国晚年全家福
蒋经国虽然晚年身体一直不好,但去世却非常突然。
1988年1月初他还坐着轮椅上主持中枢会议,与十三年前蒋介石手术后卧病在床的情况完全不同。
直到1月13日去世当天的早晨,蒋经国也只是轻度恶心呕吐,医生检查后认为没有问题。
然而下午却突发心脏衰竭病逝。
小蒋走的十分突然,以至于连一份遗嘱都没有留下来。
据李登辉回忆,台面上对外公开的遗嘱其实是他和俞国华、郝柏村、沈昌焕、蒋孝勇等人依据蒋经国平常的发言草拟了一份。
是个赝品。
蒋经国去世后,“副总统”的位置让李登辉在接班人竞争中占据着有利位置。
因为按照“宪法”,任期未满“总统”去世时“副总统”将直接继任“总统”——李轻而易举获得了最重要的头衔。
在台湾岛内,“蒋总统”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专有名词。
走了一个老蒋总统,又来一个小蒋总统,于是大家渐渐默认了“总统”两个字与“蒋”是联系在一起的。
小蒋的突然病逝让大家感到十分不习惯,新的“蒋总统”为什么不姓蒋了呢?
民间一度产生了“李蒋总统”的戏称。
林洋港八十大寿,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到场祝贺
蒋经国去世时,台湾岛内的党政军三权是分开的,相当混乱。
除获得大义名分的继任“总统”李登辉外,军权掌握在“参谋总长”郝伯村手中,行政权掌握在“行政院长”俞国华手中,党权则由国民党秘书长李焕把控。
三者相较,又以李焕手中的党权最为重要。
这一时期李焕的犹豫态度是外省派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为掌控大权的国民党秘书长,他和副秘书宋楚瑜一起把李登辉推上了代理党主席的宝座,给自己换取了一个“行政院长”的犒赏。
在1989年底提名下一届“正副总统”的时间节点上,外界一般认为李登辉会搭档立下大功的李焕,选择其作为副手。
然而事实却是李登辉抛弃李焕,请出了毫无班底的李元簇。
眼看形势不妙,李焕开始向党内的外省派靠拢。
他希望能运作出另一套“正副总统”人选来与李登辉的“主流派”对抗,接着便发生了岛内历史上著名的“二月政争”。
蒋经国和年轻的宋楚瑜
1990年2月11日,台北中山楼。
一场决定未来台湾政局的关键会议正在举行——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全体会议。
中山楼位于台北市郊的阳明山,曾是台湾当局“国民大会”和“总统选举”的场地,角色类似于大陆的人民大会堂。
此番进行的会议,正是国民党内针对下届“正副总统”人选的提名。
按照之前的惯例,中全会只是走个提名流程,人选早就内定好了,大家起立鼓掌通过即可。
不过就在两天前的2月9日,国民党内“非主流派”四位大佬李焕、林洋港、蒋纬国和郝柏村却对李登辉、李元簇的提名组合产生了异议。
四人经过一番秘商,决定在会上对“总统”李登辉发难,提议以全体中央委员投票的形式推举林洋港和蒋纬国搭配(一说林洋港和陈履安)。
即假戏真做。
然而2月10日,李登辉阵营接获国民党副秘书长郑心雄传来的消息,表示他到“行政院”时看到郝柏村刚离开。
尽管只是看到郝伯村出现在“行政院”,但机警狡猾的李登辉已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双方立即启动串连动员,甚至动用情报机构介入监听。
郝伯村和儿子郝龙斌。郝伯村曾是蒋经国后期台军方代表,“二月政争”中帮助外省派拉了十二张军方中央委员票
2月11日临中全会当天。
在李登辉李元簇二人的提名建议公布后,“行政院长”李焕随即举手表示反对全体举手鼓掌,提议采取票选方式决定提名人选。
随后林洋港亦发言要求主席休会,应现在去印选票。
二人的发言被视为与李登辉的公开决裂。
会议主席谢东闵并未宣布休会,而是要求大家迅速表决提名方式——
A.“起立鼓掌”,正式通过李登辉李元簇的提名;
B.“无记名投票”,让李登辉李元簇与非主流派人选PK。
最终,国民党180名中央委员中支持票选的(倒李派)获得70票,而赞成起立的(挺李派)有99票。
大会主席遂宣布以起立鼓掌的形式通过由李登辉、李元簇代表国民党参选的提案。
“非主流派”的翻案功败垂成。
经此一战,蒋介石家族及外省人势力在蒋经国逝世仅两年后便一蹶不振。
从此本土力量逐渐主导了台湾政治,内战后迁台的那一代人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