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汉出生长大,早已习惯了早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粉面,直到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才算第一次“背井离乡”,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异乡的早餐,是吃不到热干面牛肉粉糯米鸡欢喜坨的。
刚刚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在公司旁边租个12平米的小破房间,洗澡上厕所都得叫号,每天晚上隔壁的小情侣不是啪啪就是吵架,这都没啥,年轻人的奋斗嘛,我都能忍。
但最忍不了的,还是想家。
每次想家的时候,我就会转很远的车,跑去一个小店吃热干面,尽管它家做得很不正宗,碱面和芝麻酱都不对劲,但是老板的弯管子普通话,也能抚慰一个北漂青年孤独的心。
后来因为出国工作,离家越来越远,每次探亲结束,我都会带上两个最大号的旅行箱,里面满满当当都塞满家乡的特产,带过来还舍不得吃,过期了也舍不得扔,想家的时候才奢侈一把。
我想不止是我一个人,这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北上广甚至是海外读书工作。
但乡愁,像一根风筝的线,牢牢地系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舌尖上的回忆,永远能触达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20年初疫情开始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有三年没能回家了,19年囤的思乡物资早已“弹尽粮绝”。我开始寻找各种平替,碱水面干代替热干面,烟熏的厚切培根代替腊肉,用蛋饼学着摊豆皮,Arrowroot代替藕粉……
渐渐我发现,被逼疯的不止我一个,还有拿孢子甘蓝当儿菜的四川人,拿面包自制肉夹馍的陕西人,把培根当熏腊肉炒的湖南人,拿普通肉肠当哈肉联红肠的东北人……
想家的方式,变成了一边吃着饭一边放着家乡美食的视频,假装自己也跟着主播吃香喝辣。后来这种VR的方式也不能满足我们了,我们就开始在网上搜寻家乡的美食,再想法设法找转运公司寄过来。
一开始我买的都是速食热干面、方便米粉、真空卤藕这种,直到有一次晚上在拼多多上瞎逛,一个推荐窗口彻底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是一种武汉特有的鸡汤粉,我记忆中的美味,却已多年未见。
以前每次回家看外婆,她都会提前半天为我炖上鸡汤,我一到家,她马上乐呵呵地去厨房给我盛上一碗,笑眯眯地看着我一扫而光。
我总记得,汤上面盖着一层金黄耀眼的鸡油,鲜香满面。
吹一口气,下面透亮的清汤浸着炖到软糯的鸡肉和白宽粉,尤其是这种白韧如玉的宽粉,炖了几个小时后,吸饱了鸡汤的精华,鲜美爽滑,滋溜一下吸到嘴里,不是吹,比鸡腿还好吃。
在外婆去世后,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喝到过这么鲜美的鸡汤,我成年后,甚至在武汉街头也很少见到这种粉条了。
可就在那晚,我竟然在拼多多上重新偶遇了它,一个湖北农家小店自家的产品,下面竟然许多人也和我一样,说着“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一直惦记着”我立马下单了四包寄过来。
当我时隔多年,终于在异国他乡吃上童年最爱的鸡汤粉时,关于外婆的回忆涌了上来,眼泪一下子就控制不住了。
从此之后,我开始了在拼多多上疯狂探索,每月都会在网上转运一箱家乡美食过来,那些农产品本身并不贵,可能售价只有几十块,但转运公司的合箱运费就要大几百甚至上千。
对于不能回家的人来说,这些沉甸甸的来自家乡的味道,给心灵的马杀鸡,值了。
我还买到过奶奶老家黄陂产的豆丝,5斤一袋,纸箱打包得好好的,寄过来都没怎么碎,还有黄豆和绿豆的清香,用自己腌的腊肉切成薄片,和小白菜一起煮了,就是老家冬天里暖心暖身的滋味。
我甚至解决了早餐的难题,在拼多多买到高中了校门口牛肉粉几乎一模一样味道的汤底,拿到武汉的过早摊子上都不会逊色。
后来还把美食范围扩大到全省,神农架的野生蘑菇,洪湖的野藕汤,新洲的鱼面……只要我想要的东西,哪怕再偏门再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几乎都能搜到。
日子一长,回购的次数多了,我甚至和个别卖家还成了朋友,他们有什么好货都会第一时间留言给我。
我在群里跟大家分享了我的经历之后,才发现很多人都像我一样,不在家乡生活,却依然过得像在家里一样。
我有个广西的好朋友远嫁外地,怀孕的时候,吃啥吐啥,是拼多多上买到家里常吃的酸嘢,才让她度过了难熬的孕期。
另一个好朋友来自新疆伊犁,却在广州工作,她没事就在拼多多的新疆卖家那里订一份马肠子面肺子犒劳自己,她说,在全广州都很难找到一份如此正宗的面肺子了。回一次家要转两趟飞机加大巴,但是吃着面肺子的时候,就好像瞬间穿越回家了一样。
一个吃货到了拼多多,才发现世界之大,竟然有这么多熟悉的回忆等着游子们发掘。
这些农产品,都来自一个个鲜活的人,它不是商业化流水线的产品,带着温度和诚挚,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故乡的原味。
作家何三坡曾写道:
所有不安分守己的家伙都有背井离乡的爱好,陶潜是柴桑人,却喜欢青田的艾酒,李白在四川江油长大,却最好吃安陆(湖北)的灌肠。袁枚是历史上最好美食的家伙,他甚至专门写了一本《随园食谱》,他生于浙江钱塘,最迷恋的一道菜却是福建的燕窝。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喜欢家乡的小吃。
如今,家乡的美食不再是古代君王的特权,每一个离开故乡打拼的人,在手机上点一点,都可以随时随地拥有故乡的味道。
我不会想到,当年以“烧钱”闻名的拼多多,如今在中国农业的供应链上,砍出了一片新天地。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曾说,“拼多多成立之初,就是通过帮助农业进入数字经济来创造价值。”
在过去6年里,拼多多让农产品从产地直连餐桌,从最初的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护航,它做得越来越好,受益于此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
除了产品,拼多多同样重视着农业的传承与创新,它还在继续烧钱,但是把钱烧在了田野中。它培育了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投入100亿设立“百亿农研专项”,连续两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因为它明白,农业的核心还是人。
(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们用生长模型、卷积算法等AI技术培育科技草莓)
曾经提到农民,大家总想到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没俩钱的辛劳,而今1600万农户却在这个平台上,成为了振兴乡村、拉动内需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让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价值
(四川盐源苹果产区的种植户廖顺安)
腿上有泥的拼多多始终没有忘记初心,用科技让古老的农业焕发新生,也让人们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