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家:上海疫情与香港高度相关

截止4月13日,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确诊个案1181664宗。第五波疫情累计死亡个案8735宗,呈报病死率0.739%,8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达10.15%。
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今日(13日)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上海近期的疫情与本港第五波疫情相关,推断两地的病毒基本上同源。
何栢良指出,香港第五波疫情在农历新年后「爆升」,到上月首个星期达到顶峰,同期香港输出上海的个案亦达到顶点。根据上海卫健委公布,上月7日香港输出上海的个案有457宗,如果加上之前已出院的数字,相信香港输出上海的病例已超过500宗。

上海新冠感染人数逼近30万,现首例年轻重症患者

随着上海新冠感染人数逼近30万大关,确诊病例也在不断上升。4月13日,新冠确诊病例数首次突破2000例,达到2514例,而出现的重症病例数也在增加。
4月14日,上海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在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通报,除了无症状感染者之外,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轻型,少部分是普通型,目前有重型病例9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为此,上海已经组织了一批“精锐部队”,依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按照重症患者“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增配救治力量,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应对未来可能增多的住院病人。
统筹专家组会诊重症治疗“一人一策”
值得注意的是,9例重症患者中首次出现一例33岁的年轻患者,但新闻发布会上未透露关于这名年轻患者的详细病情。
其余8例重症患者均为老年人,年龄均在70岁以上,最大患者93岁。“他们均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比如重症免疫性疾病、晚期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以及高龄等高风险因素,并且均未接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吴乾渝表示。
吴乾渝表示,随着本次疫情确诊病例人数增多,涉及老年人数量上升,重型病例开始有所增加。针对这些情况,已统筹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市公卫中心、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等8家定点医院的救治力量,在治疗新冠的同时,对这些患者原有的基础性疾病开展多学科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中西医结合,密切监测病情。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组织了全院顶尖的专家团队力量,全面负责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新冠定点医院的会诊工作。该院主要收治新冠阳性普通型及基础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医院配备相应的专科医护人员及医疗救治设施设备。
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作为老年医学中心远程会诊专家组组长,参与了对此次重症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名患者的会诊工作。这名患者在4月8日上午突发呼吸窘迫、心跳加速、血压降低等症状,病情危重。
针对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迅速启动会诊预案,组织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葛均波在会诊中提出建议检查一下炎症因子,视结果考虑是否应用单抗药物;此外考虑到患者高龄,存在贫血,可能加重心衰,建议输血,并行相关检查评估心功能及是否有肺部微栓塞。
据介绍,这名93岁高龄的老人患有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脑梗、急性胰腺炎、心包积液等疾病,身体基础条件本身已非常差。入院前患者出现嗜睡、食欲差合并尿量减少等症状。
第一财经记者4月11日了解到,病区医生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迅速调整诊疗方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日趋平稳。但心衰情况仍然较为严重,proBNP(反应心衰的指标)尚未出现显著下降。
接种疫苗是防止重症的根本方法
一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重症情况还是比较少,因为高危病人一筛查出来就会马上送进医院,临床上稍有些不好,就马上用辉瑞药,配合其他治疗措施一起,能够很快控制病情。”
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总指挥、上海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老年人通常会伴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虽然新冠病毒不一定会直接导致生病,但是可能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在治疗方面要非常重视。”
国家感染病临床研究中心、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及重症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还是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剂,对于老年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以后,会出现重症甚至导致死亡,接种疫苗后,重症和病死率会显著下降。”
目前,全球疫苗接种剂次已经超过了110亿,但疫苗的接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老年人和合并症患者这些易感人群。卢洪洲援引统计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疫苗在60岁以上人群的覆盖率约65%,远低于其他人群,而新冠肺炎主要在这些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中传播,并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4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超2.24亿人,完成全程接种超2.12亿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超1.46亿人。
“老年人疫苗的接种,特别是第三针的接种已经成为我国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部分老年人担心在健康状况不佳的状态下接种疫苗会面临特定风险,而这种担忧是毫无根据和必要的。”卢洪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援引统计数据称,接种疫苗出现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远远低于老年新冠肺炎的病死率。
他还表示,伴随着mRNA疫苗、长效的吸入性疫苗等多种不同技术路线疫苗开发成功,未来疫苗的有效性会越来越好,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小。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
有哪些教训?
撰文 | 张柏轩   陈志平  金冬雁
目前仍在继续的由奥密克戎 BA.2亚型所引起的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出现了全世界最高的致死率,大约比美国高十倍,比新加坡高二十倍。从年初至今经官方公布的确诊人数超过百万,占总人口约15%,而实际受感染人数可能翻倍甚至更多,截止3月25日共死亡6749人。每日进行的万人随机抗原检测也表明3月7日当天的抗原阳性比例超过10%。
这一波疫情是从在21天隔离的尾段在酒店受到传染并在归家后的1月14日确诊的一位南亚裔妇女正式开始的,短短一个多月后确诊人数已破百万。在传播既快又隐蔽的奥密克戎BA.2面前,以往行之有效的密切接触者追踪、封楼、强制全员核酸检测等围堵方法相形见绌,竟在不经意间被病毒跑过并进入全社区。
香港这一波疫情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惨痛。本文就此提出六个主要教训。
第一,BA.2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与过往人们所认知的新冠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就是传染性很强而致病性很弱。由于八成人口已接种两剂疫苗而九成已接种一剂,其中三分之一更已接种三针,大多数感染都是突破性感染,大量中和抗体在3至5天内出现,症状轻上加轻,而病程和排毒期也显著缩短。因此99.9%的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疫情开始以来的任何时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不超过300人。
第二,疫情中大批未接种疫苗、未完成疫苗接种或者疫苗接种效果不佳的老人不幸死亡。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不超过三成,但占死亡人数的九成六,住院人数的八成六。死亡者近九成没打疫苗或只打一针。截止到3月17日,80岁以上老人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比例仅五成六,在疫情开始的二月初更不超过两成。这些老人近七成接种灭活疫苗。70-79岁及80岁以上老人每百万人中的新冠致死率各为1463和8616,而60-69岁、50-59岁及40-19岁年龄组则分别为394、125和33。80岁以上、70-79岁、60-69岁及50-59岁不打疫苗与打两针或三针疫苗相比,死亡率分别高6.6、15.1、27.1和63.1倍。死亡者中已打三针疫苗的极少。
新加坡人口略少于香港地区,其总确诊人数也是刚刚超过1百万,但其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率高达95%,而且99%以上打 mRNA疫苗,结果其总死亡人数仅为香港的不足两成。新加坡80岁以上老人不打疫苗与打三针疫苗相比,死亡率相差24.8倍。但如果与注射两针疫苗相比,则相差4.1倍。说明注射第三针mRNA 疫苗十分必要。
亡羊补牢,香港目前采取为老人紧急接种疫苗、老人院闭环管理、为受感染老人处方口服抗病毒药物、为老人进行常规快速抗原检测、指定专门收治医院及逆向隔离未感染老人等措施,希望尽快降低其死亡率。
第三,BA.2感染儿童相对多见但其致病性在儿童中并没有增强。共九名受感染儿童死亡,其十万人致死率0.81,低于20-29岁、30-39岁与40-49岁年龄组的0.87、1.24和3.06。所有不幸离世的受感染儿童原本都有其他严重疾病。12-19岁年龄组不接种疫苗与接种两针或三针疫苗相比,死亡率高45.6倍。换言之,绝大多数儿童感染BA.2也是无症状或轻症,而且接种疫苗可大大降低重症或死亡。
第四,快速抗原检测在发现感染者及保护工作场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上的优质抗原检测试剂特异性接近100%,对于核酸PCR检测Ct值25以下的感染者灵敏度也接近100%。抗原检测以快打快,而且其结果与传染性的相关性更好,有利于早隔离,特别是对有可能造成超级传播的感染者实现早隔离。在一周内每天连续进行抗原检测,其效果优于一周只能完成一两次的核酸检测。在香港进行的抗原检测全部是自测,有效减轻了医疗负担,也避免了人群聚集。香港第五波疫情初期,大批人群聚集等候多个小时进行核酸检测,而结果需要等待3至10天。出结果时感染者早已康复或至少不再有传染性,这样的核酸检测毫无意义,完全是做无用功。在此情况下盲目推动全民核酸检测,即使实施也无法清零。相比之下,每天一次全民抗原检测连续进行多次,效果更好。
第五,香港的医疗系统在这一波疫情中受到严重冲击但并未崩溃也不应崩溃。有人争论到底市民应该保护医疗系统使之免于崩溃,还是医疗系统应该保护市民免于疾病。其实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只有医疗系统不崩溃,市民的健康才能受到更好的保障。疫情暴发以来任何时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一共不超过300人。只要资源调配适当合理,只要取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香港医疗系统不应崩溃也没有崩溃。绝大多数轻症患者不需要特别的医疗照护。即使是有高危因素而留院观察的病人,多数也只是以防万一。
疫情开始前,根据建议香港将出院病人的核酸检测Ct值从33改为45,希望能够尽早实现与内地通关,也将复阳病人全部收入医院。这些举措确实造成了疫情刚开始时大批无传染性的病人不合理占用宝贵医疗资源的情况。经过多次修订,目前Ct值只作为参考,一切留交主治医师作出专业判断。只要合理设计、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并有效运作的风险评估和分流分层机制不倒,香港医院和医疗系统就不会倒。在此前提下,由心理医师、精神科医师及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通力合作,通过遥诊等方式向无症状和轻症的感染者提供有效的辅导和支持,也是稳控疫情的重要一环。
第六,居家抗疫在抗击第五波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各方努力,香港本轮疫情中家庭聚集只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比起当初武汉的情况有所改善。由于疫情严重确诊人数太多,方舱及隔离设施都无法完全满足需要。实践证明,香港相当一部分家庭完全有条件做好感染控制,有效遏制同住家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方舱和隔离设施可以留给有需要有意愿的人士。根据BA.2的特点,隔离时间也应大大缩短。同时,隔离并非万能,不必要的隔离也会造成传播。整个香港第五波疫情就是从隔离酒店的一次不经意的交叉传染意外开始的。
总而言之,在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该病毒的地区出现由奥密克戎引起的相当规模的暴发流行的机会较大。我们必须有备无患。当全世界大多数人都通过自然感染及积极的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我们必将迎来新冠世界大流行的最后终结。前路仍有荆棘险阻,但曙光已初现,恰如世界其他地区之所见。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教训,希望对其他地区的防疫抗疫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原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2.2060137
 作者简介 
张柏轩,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多年从事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陈志平,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多年从事固有免疫信号转导的研究,曾阐明RNA结合蛋白PACT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抗病毒作用。
金冬雁,香港大学霍广文伉俪基金精准医学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他是多本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也是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会刊《细胞与生物科学》的副主编。他和同事的研究曾发现并阐明了SARS冠状病毒干扰素拮抗蛋白及炎症小体激活蛋白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来源:香港商报、第一财经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