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 壬申年
    1872年8月11日,一艘满载72名中国学童的轮船从上海吴淞口出发,历经40天的航行,抵达了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在这首批清政府派出的赴美留学生中,就有一名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的著名校友——张康仁。1883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他,是我校第一位华人毕业生。1888年,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律师资格的华裔美国人。多年后,他又进入了中国外交部门,升任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代理领事。
    张康仁的心酸无人知晓:纵观他的一生,他曾无数次因华人身份遭到排挤与针对,无数次面对制度性歧视法案充满愤懑与无奈。从上海到旧金山、从纽约到华盛顿,简简单单的几段路程,却让初代留洋的他在奔波中奉献了一生。
    即使处在美国排华法案与大清国力衰微的双重影响下,以张康仁为代表的首批留洋学生也从未背离过“交流学习”的初衷。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他们始终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向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展现着中国青年的风骨与气节
1972 壬子年
    100年后,1972年2月21日,随着带有标志性美国国徽的“空军一号”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走下了舷梯,向前握住了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的手。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的这一次握手在中美外交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它虽只持续了短短一分钟,但其背后的曲折与艰辛却横跨了整整一个世纪。
    在科技与通讯并不发达的1970年代,中美领导人之间的交流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随行的翻译团。承担本次翻译任务的人员就包括在哥大东亚研究系任教三十余年的华人教授潘纫秋。出生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她,在上海、台湾、华盛顿辗转多年,最终于上世纪50年代定居于纽约,在哥大教授中文直至退休。许多当今外交界的著名学者都曾是潘教授的学生,如Michael Oksenberg和Kenneth Lieberthal。她对中华文化炉火纯青的讲授和鞭辟入里的阐释让无数未曾了解过中国的学生们开始对这个国家及其文化产生兴趣,甚至进而从事相关研究。从翻译席到大学讲台,她在时空与角色的变换间架起了一座真正意义上沟通中国与美国的桥梁。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这些站在浪尖上的哥大人,或被人们记住,或被遗忘。

或许在哥大生涯的某一时刻,他们也曾站在麦迪逊大道的法学院大楼旁、Low Library前的智慧女神雕像下,凝望过这座现代化所孕育出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或许,他们也曾与三两好友,徘徊于哈德逊河边,畅想着当下与未来。他们一定也曾穿梭在麦迪逊大道校区或晨边高地的一座座宿舍、食堂与教学楼间,度过了自己看似平凡却不凡的青春。
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们。
他们曾有过的迷思与求索从未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失,而是在不断地被解答后,又被再次更新。未曾变过的是,每一位来到哥大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鲜活的存在与真实的体验,充实着中美之间“交流”与“互信”的含义。
时代的接力棒从来不只是简单地交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相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需要回应的命题,也只有每一代人自己才能书写好这些问题的答案。
2022 壬寅年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五十年后的2022年,世界已经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局势愈发动荡,中美关系日趋紧张......而身处在这一历史关键节点的中美青年,又是如何理解、思考和面对这些问题的呢?他们又会怎样通过自己的故事与经历,为这个时代留下独特的历史注脚?哥伦比亚中国论坛愿怀着这些问题,邀请你与我们一起探讨和碰撞,共同发出我们的声音。
Columbia China Forum
哥伦比亚中国
COUNTDOWN 倒计时10天
点击下方空白处 揭晓 2022 CCF 主海报
哥伦比亚中国论坛(CCF)聚焦中国发展与中美关系,致力于为中美两国建设性对话提供开放友好的平台。
每年仲春时节,CCF将邀请中美政界、学界和商界的领军人物,围绕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热点话题,发表看法、交流意见、共商策略,以丰富多元的视角,从各个方面观察、探讨和理解中国。
CCF是面向青年的论坛。我们相信,青年将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并参与塑造世界格局。CCF希望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代际间的思想交流,为世界各地关心中国发展与中美关系的青年才俊提供开阔眼界、拓展人脉的机会,为他们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提供助力。
劳纪念图书馆(Low Memorial Library)是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其105.5英尺高的花岗岩圆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象征之一。1895年,时任校长赛斯‧劳(Seth Low)捐赠建造了这座建筑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主图书馆。该建筑于1976年被列入纽约市地标,并于1979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尽管保留了“图书馆”的名称,这座建筑如今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图书馆,而是被用于举办大型活动。
1

国际关系论坛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关系论坛将本着多边交流、相互尊重的宗旨,有建设性地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与世界秩序的方方面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演化的2022年,我们发出了这样的几个提问:
1
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
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
2
中国的崛起正在并将会如何
改变世界格局与秩序?
3
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经济与金融论坛
2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结构的落实,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包括央行12月“降准”和1月“降息”等政策举措。于此同时,并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无论是国内政策调整、防疫方针,还是国际局势,都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论坛将分为宏观论坛和投资者论坛两部分,从多维视角探讨这些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发出了这样的几个提问:
1
这些政策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现实
所带来的短期挑战和长期影响?
2
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增
长目标?
3
当今政策环境下,中国有哪些全

新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挑战?
3
 新冠疫情与公共卫生论坛
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作为近年来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为世界提供了一份独特的防疫思维与模式。它将如何改变人类行为?新冠疫情与公共卫生论坛将从政策和影响两部分出发,分别讨论中国应对疫情的战略和新馆疫情的社会影响。我们将在这一论坛中着重讨论:
1
中国“动态清零”政策本质是什么?
2
目前中国和世界在预防和治疗
COVID方面有哪些技术进展?
3
新冠疫情对中国和世界
产生了那些影响?
4
新冠疫情将如何改变人类行为?
 气候变化与行动论坛
4
    中国拥有遍布全球的矿业贸易和大量的对外投资,她的气候政策也因此牵动着世界各国的能源转型。中国已承诺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能源转型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至为关键。气候变化与行动论坛将邀请专业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士,讨论中国气候转型的前景及其对世界整体气候变化行动的动态影响。我们将试图通过讨论与交流,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
环境下理解中国的气候政策?
2
中国将在全球气候行动中
起到怎样的作用?
3
中国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
怎样的能源转型政策?
4
这一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
可能的挑战?
5
 科技与创业创投论坛
    过去十年见证了中国科技创新和创投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其与世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在创投行业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走上了科技创业的道路。科技与创业创投论坛将聚集中国走在行业与科技前沿的投资人与创业者,探讨中国科创领域的现在与未来。我们具体的一些思考和提问如下:
1
中国当下的创业创投生态
是怎样的?
2
中国科技创新形势如何?
未来将走向何方?
3
中国创业者们有着怎样的
创业故事?他们对于行业现状
与发展趋势有着怎样的看法?
 艺术与文化论坛
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连结愈发紧密,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与文化论坛包含两场圆桌讨论,分别聚焦电影与诗乐,旨在汇集具有深度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与国际学者共同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并探索其未来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发展。我们希望与你一同探索如下几个问题:
1
社会经济的变革如何影响着
中国的文艺创作与领域生态,
文化艺术又在社会发展中
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文艺在
如何有机地吸纳多元影响?
3
中国文艺
如何平衡融入国际话

语体系
发扬独特的中国语境?
论坛旨在通过线下活动增加观众与观众、观众与嘉宾之间的联系,帮助与会者建立个人联系。
想与来自各个背景才华横溢的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联系吗?学生沙龙会将邀请所有听众参与各色活动来帮助与会听众了解彼此,让大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深刻或有趣的闲聊,并加深对哥伦比亚中国论坛的社区认同。
时间:2022年4月24日
地点:劳纪念图书馆(Low Memorial Library)
首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正式售票已经开启,诚挚邀请您莅临!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前往论坛官方平台购票,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门票。
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学生参与本次论坛活动,我们特此向本校本科生提供50张免费票,售完即止。
学术指导单位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
校园合作伙伴
哥伦比亚大学GCC
如果你对论坛报名及参与方式有任何疑问,
请扫码添加下方哥大全球中心小助手微信
取得联系!
设计|杨周
撰稿 | CCF 全员
排版 | 妮卡
审核|CCF 全员
扎根过去 分析现在 放眼未来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在全球九个城市发起设立。哥大全球中心网络致力于让全校师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跨学科、跨地区的教学和研究,为迎接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搭建一个重要的联动平台。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旨在发挥哥伦比亚大学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在中国地区开展丰富的学术项目,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建议、评估和策略方案。中心将哥伦比亚大学带到中国,加强哥大与中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将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人才带回到哥大的校园中,催生新的学习和研究。
微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头条、搜狐、知乎、澎湃:哥大全球中心
https://globalcenters.columbia.edu/beijing
+86-10-8248399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哥大全球中心公众号
哥大全球中心小助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