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转载授权。作者:有意思教练/来源:“有意思教练”公众号(ID:EmpowerLeaders
去年圣诞节,我刚回西雅图就赶上几年不遇的大雪,家里没有铲雪的工具,车都开不出来。
正发愁呢,对面的邻居冲我喊:“我这儿有化雪的盐可以给你用。”
我说:“太好了!谢谢!”
正要走过去拿呢,只听见邻居大喊一声:“别过来!”
那一刻,我愣了,难道她知道我刚从中国回来嫌弃我有“Chinese Virus”? 
紧接着我听见她说:“我们全家除了我,都得了新冠,我把盐放在这儿(路中间),你过来拿吧。”
我又懵了,这么说她是密接喽,那我现在走过去算不算次密接?我还要不要过去?
想了一下,我还是走了过去,谢了邻居,然后就隔着马路跟她聊了起来。
她说感恩节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可能就这么感染上了。
说着她指指远处正在铲雪的老公说:“他前两天得了,不过现在已经好了。”
回到家我立马儿开始洗手,洗了好几遍——我想洗掉的不仅是病毒,更是恐慌。
01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世界的折射。
邻居一喊“别过来”,我就觉得她是在嫌弃我,说明我打心眼里恐惧病毒。
去年年底我给客户的国外团队做线上培训,等着大家陆续上线的时候,一个英国的学员说:“我今天得早点儿下线,因为我得了新冠,有点儿困。” 
我当时就感觉病毒好像要从电脑屏幕喷出来一样,理性上明明知道这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会有这种下意识的恐惧呢?
因为媒体的宣传——我们的认知都是宣传的产物。
就好像我没去美国之前认为他们都不戴口罩,天天到处传播病毒,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果到了才发现,最起码我所在的城市,室内必须带口罩,学校里老师、学生也必须戴,而且隔三差五的组织学生查核酸,自愿参加。
一旦有学生感染,密接的同学家长就会收到邮件,要求居家隔离。
有些餐馆,剧院要求出示疫苗卡才能进去......原来美国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知死啊!
这不也挺惜命的吗?
我到美国的时候正好赶上德尔塔的尾巴,奥密克戎爆发的顶峰,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朋友感染,如果没有,那只能证明他没朋友。
因为感染的人太多,医疗资源明显不够,我老公的姐姐、姐夫都是医生,他们说非紧急手术一概推迟,全部为新冠病人让路。 
为了避免感染,我很少出门,偶尔跟朋友出去吃个饭,逛个街,第二天回来就有可能接到电话说:
“我家儿子/老公刚发现阳性了,跟你说一声哈,你最好自查一下。”
一开始我还有些恐慌,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这种公开透明,本着对彼此负责,谨慎但不惶恐的互动方式。
之所以大家能做到公开透明,是因为没人觉得得了新冠就要死了,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羞耻的。
病毒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恐惧并不是坏事儿,它让我们对疾病有敬畏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去消灭它。
但同时我们又要警惕那些制造恐慌的“妖魔化”宣传。
你越把病毒妖魔化,就越会让得病的人被污名化,产生更多的病毒歧视,地域歧视。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对上海人妖魔化,全然忘了当年武汉疫情的时候,很多国外的媒体污名化咱们国家,管病毒叫“Chinese Virus”。
那时候我们抗议:病毒不分国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但现在如果你的邻居阳性了,你们不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前两天网传一份4700字的《上海仁恒河滨28号楼防疫保护指南》,公约中呼吁全体业主放下偏见、以真诚、爱心来面对困难:
“即使有同栋楼家庭被传染了不要歧视,也没有什么羞耻和特别的,每户人家如有感染需要和志愿者讲,让大家防控有数。”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反应就不那么理性了。
“之前那个自测阳性的人啥时候拉走啊?再不拉走她通过下水道传染到我们家怎么办啊!”
“我们家有老人、孩子,得病了就完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感染过新冠早就康复了,结果回到国内有一次跟客户开会的时候,当对方听说他曾经得过新冠,竟然当场站起来就离开了会议室。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这种冷漠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是你自己。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下一个。
疫情已经到了第 3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阳性、无症状感染者和康复者的出现,我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理性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
今天你歧视别人,明天被歧视的就有可能是你。
无人可以幸免!
02
歧视从偏见开始,用联结打破偏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
“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从小就被大人灌输上海人自私,爱算计,唯利是图这种地域偏见。
长大以后,尤其是出国以后,我才慢慢理解,上海人不过是更有“边界感”而已。 
如果说北方人的人际关系像是一锅粥,上海人则更像是一锅饭——米是一粒一粒的,在一起,但不黏在一起,俗称“拎得清”。
这种“边界感”并不是自私,而是我管好我的,你也管好你的,不要管别人的闲事。
在机票被熔断N多次后,我终于在3月中回到上海,隔离期间正好赶上上海的疫情和封控。
我亲眼目睹了当疫情来临时,上海人是如何用他们特有的智慧和幽默,彼此互帮互助,“多管闲事”的。
很多人网上抢不到菜,邻里之间就自发成立互助小组组织团购。我有一个做技术的朋友,还写了个小程序帮助那些老人买菜。
所以说,偏见靠什么来打破?
靠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联结。
在这种联结中,我们和身边的人的关系发生了一种微妙的重构。 
本来平时大家每天各上各班,各鸡各娃,没有什么更深的往来。但通过这次疫情,反而让人与人之间恢复到了很久以前那种互帮互助的状态。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隔离了,但因为守望相助,却让心走得更近了。
“人”字的结构,本来就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撑,而不是相互嫌弃。 
03
和病毒共存?先和不同认知的人共存吧!
前两天网传一段视频上海某小区居民冲出去抢菜,我的一个北京的朋友评论说:“上海人就这点儿素质?就应该让民兵来镇压!”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违反抗疫政策固然不应该,但你坐在家里有吃有喝的,真的能体会别人吃不上饭的感受吗? 
其实我这个朋友并非有什么坏心眼,他炒股不上班,所以天天坐在家里靠刷抖音指点江山。
众所周知,这种算法推送的信息会按照你的喜好,不断地给你推送跟你观点一致的内容。
比如:你刷到了一条信息告诉你新冠后遗症是大脑会萎缩,你看了,转发了,系统下一次就会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比如:
《震惊! 男人得了新冠,丁丁会永久性变短!》
《新冠可怕后遗症出现了,张文宏凌晨发文:真相远不止这些》
 ……
这些耸人听闻的信息,会让你有限的认知不断的自我加强。 
你会愈发顽固地认为你的观点是最有道理的,从而失去了不同的视角,更多的维度的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观点越来越分裂,彼此都感觉夏虫不可语冰。
很多人都说,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与病毒共存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和不同认知的人群共存的问题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但问题是,当人们因为生存问题而苦恼的时候,就很容易变成情绪的产物,丧失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条件越艰苦,情绪化的声音会越高涨,思考的声音就越会被淹没。
如何避免呢?- 多听取不同的观点。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参观大学,在听一位政治学教授讲他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他说:
“如果你是个资本主义者,我就偏偏让你读马克思主义。反之亦然。只有接收不同的声音,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里虽然有些人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但我也不会轻易拉黑。
毕竟他不是敌人,病毒才是。 
——写在最后——
《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段话:
“起初,没有人认识这一场灾难......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类才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
究竟这场灾难是天灾还是其他,留给历史来评判。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选择善良,选择理性,选择希望。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CEO, 职场畅销书《职得》、《故事力》作者, 最会讲故事的高管教练,英国工商管理博士。拥有20年世界500强高管经验,擅长讲故事、撒狗粮、熬鸡汤加干货。帮你获得内在成长,外在成就,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公众号:有意思教练(EmpowerLeaders)
- END -
候鸟活动招募啦!!进群请回复:加群+群名(群名如下)
  1. 长辈进
    群:
    退休养老群、隔代育儿群、养生健康群、美食厨艺群
  2. 子女进群 请回复“加群+接父母来美养老
  3. 北美鹊桥招募啦!(父母为单身子女牵线搭桥群扩建啦,进群: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鹊桥"进群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 在线讲座&沙龙——医学类
>> 在线讲座&沙龙——移民法律类
《律师解答:在美遗产规划注意事项及误区》
>>在线讲座&沙龙——在美生活
订阅北美候鸟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2kUgqROx1rOcTl91ITpdQ
>> 在美生活候鸟须知
美国常见就医及医疗保险注意事项
美国人如何养老?美国当下流行的养老及注意事项》
到期护照境外如何换?中国护照更换流程+时间线

《在美子女如何为父母申请绿卡?父母移民美国详细流程及经验分享》
《父母移居海外,如何领取国内的养老金?官方最新指南办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洛杉矶总领馆发出警告:电信诈骗猖獗,已有3名华人上当受骗》
《美国老人医疗医保数据:哪些地区对老人生活最友好?》
《回国总结:隔离期间各种码 》
《回国总结:路上各种码》......
>> 候鸟华人心里话
《在美华人医生感染新冠无法回国,致90岁母亲的生日善意谎言
《旅美十六载,回首父子情——儿子留学定居美国的经历
码字不易,欢迎转发、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