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写了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全网讨论空前热烈,后台留言接踵而至,有质疑、认可、批评和对线……
我一概没有回应,因为忙着装修的事情了,同时不愿在风口浪尖上添油加火,希望晾晒几天,等这股热潮褪去。
让所有批评质疑的人先说,全说完了,再轮到我来。
我为什么要写那篇文章,有什么意图,希望表达什么?
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详解前期为什么会失控,哪个环节有决策失误,低风险是怎么判定的,为什么一直买菜难,该怎么解决物流配送问题;
第二部分,质疑居家隔离的科学性,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应收尽收,加强对方舱的有序管理,减少民众对方舱的排斥;
第三部分,共存和清零不能互相攻讦,诉求一样,请求同存异,找出一个最优解,此外,逐一反驳「极端化躺平」言论;
第四部分,放开后的破坏程度没有人能承受,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安稳,基于当前防疫暴露出来的许多短板和缺陷,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清零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我总结了12条粗陋建议。
我自己粗略估算了一下,认同这篇文章的读者有90%,反对的有10%,在这10%的读者群体里,部分反对和完全批判各占一半。
一个个来说吧。
质疑最多的是数据问题,集中在新冠和流感死亡率的差距。
原文里我说:
2021年,中国全年流感患者65.47万例,死亡5人,死亡率0.0007%,而新冠的死亡率比流感要高18倍。
他们质疑流感的死亡人数,那这些数据我是从哪里获取?
在国家卫健委的官方网站,你直接就可以搜索,具体到每年每月:
2011年,流感66133例,死亡4例;2012年,流感122140例,死亡4例:

2015年,流感195723例,死亡8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006%:

2016年,流感306682例,死亡56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041%:
2017年,流感456718例,死亡41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030%:
2018年,流感765186例,死亡153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11%:

2019年,流感3538213例,死亡269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193%:
2020年出现了新冠的统计数据,两者横向比较:
新冠87071例,死亡4634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3301%;
流感1145278例,死亡70例,每10万人的死亡率0.005%;
因此在2020年,新冠死亡率是流感的66倍,倍数没错吧。

2021年,由于卫健委官网没有2021全年的数据,我只能一个个月份统计:
整理出来的数据如下:
2021年的全年数据:新冠15243例,死亡2例;流感654656例,死亡5例。
哪个死亡率更高,一清二楚。
网上许多人反驳我,真实的流感死亡人数,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文件:
2010-11至2014-15季节,平均每年有 8.8 万人死于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
这又是什么情况?

为了查证,我在中国疾控中心找到这一份文件《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里面是这样说的:
2010-11至2014-15季节,全国平均每年有 8.8 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 8.2%。
注意这里多了一个词:超额死亡。

流感的超额死亡率为何这么多?

文件这样解释: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更易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其流感相关住院率和超额死亡率更高。
另一篇文章引用的这组流感数据,同样是超额死亡率:
根据复旦大学、中国疾控中心和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2019年9月在《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的《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论文,中国平均每年流感导致的流感样病例超额门急诊就诊例数为300万,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例数为9万。
既然是用流感的超额死亡来对比,那我想问各位,新冠造成的超额死亡,和流感造成的超额死亡,哪个更高?

我们和流感目前基本就是共存状态,那如果和新冠共存呢,数据会飙升到多少?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而新冠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并且要按照甲类传染病(鼠疫和霍乱)的等级进行预防。
一个是丙类传染病,另一个是乙类传染病,且受到甲类的待遇。

还有一组数据是: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远低于新冠疫苗,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只有4.3%,医务人员不到 5%,远低于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以上,留给大家思考。
奥密克戎的毒性确实降低了不少,但它依然比初始毒株要高,这个结论大家应该没有争议。
新冠仍然在加速变异,而且没有一个特定突变方向,不会毒性越来越弱,传播越来越强,不会老实朝着这个方向安稳进化,而是有无数毒株互相厮杀突变,然后攻城略地,目前B.4和B.5就是最好的表现。
再来讲讲其它质疑。

1、只统计中国的出口额,没有更多数据来证明防疫对国内的经济影响
质疑合理,这是我行文严谨度的问题,没有花更多笔墨和资料佐证,引用的国家也不多,导致说服力不足。
客观来讲,疫情对中国的第三产业冲击很大,这是实情,究竟是维持清零现状,还是选择放开,哪个对服务业影响更严重,也留给各位判断。
如果在对比流感和新冠的死亡率时,我也能全部清晰列出来数据,恐怕质疑的人就少很多了,这一点接受批评。

2、韩国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40%的医护人员感染是不对的
消息矫正,批评合理。
3、言论极端,一棍子打死共存派
其实在行文措辞上,我已经小心翼翼地区分共存和清零的异同,区分极端和正常的诉求,努力不将文章主题拉偏。
我始终反对的,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讲究科学依据,也不结合国情的躺平,而全文反驳的都是这种明显有错误的极端言论。
如果你有被我的话语冒犯到,我诚恳向你说一声对不起,以后我的措辞会更谨慎,更要收敛所有情绪,力求精准表达。
4、多处阴谋论,没有证据支撑
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什么是阴谋论,什么是合理怀疑。
阴谋论是没有任何论据支撑,纯靠脑补和臆想,和事实不符,只为了刺激读者大脑皮层;
合理怀疑,是在大量可追溯有来源的新闻上,进行自己的推断和思考,这两者有本质区别,我相信你们也可以分得清。
比如我说严惩「投毒分子」,指的就是行踪可疑,隐瞒行程,足以惹民愤的极少部分人群,目前抓到被判刑的已经有不少了。
但一定要歪曲,说我是在指责所有渴望自由、不想被约束的人是投毒分子,那真的在混淆概念了。
5、评论区一边倒,控评
可能是几种情况,一个是留言墙满了,只能上100条;
第二个是有风险的留言,放出来会被系统删除;
第三个是主观意愿,公众号是我的私人地方,某些留言我就是不喜欢,比如「有本事就把我留言放出来」,那我肯定是不放出来的,请理解。
6、标题恶心,扯什么国本,宏大叙事
这一条我重点讲讲。
整篇文章严格来说,分成三个标题,分别是《上海疫情始末》、《反对任何极端共存》、《上海防疫总结出来的12条建议》,但如果全放在一篇文章里,就无法很好地概括文章主旨。
我知道有不少人对「国本」展开激烈批评,说这个词是出自哪里,放在古代是建立太子,是皇位继承人,作者是何居心……
朋友,没必要脑补,国本放在现代的最广泛解释,就是立国之本,国家能立足的基础,因为全国防疫一盘棋,没有哪个地区是例外。不过我必须承认,这个标题确实不好,很烂,既然引起非议肯定是不及格的,这里接受大家的批评。
另外,围绕着「国本」的命题文章有许多,我专门抽了一个下午,抱着虚心探讨的姿态去一篇篇打开阅读,是有一点收获,然而大部分文字依然在质疑我的思想动机,嘲讽我是野生国师,就很困惑了。
打标签,对立拱火,抱圈子,明明是你们过去经常批判的社会现象,现在怎么自己也热衷于给别人安上这样一个名字了,用意是什么呢?

立场一旦先行,注定了讨论没有结果。
你说他们是野生国师,那另外一拨人骂你是散养公知,你有什么感受?指责别人做爱国生意,别人说你是恨国生意,有没有觉得不妥?
不管野生国师还是散养公知,核心问题都是泛泛而谈,空谈阔论,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问题。
我很理解,你们对「国本」这个词的生理性厌恶,没问题,该骂就骂吧,那么你们有没有去尝试分析,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呢?
我文章里的12条建议,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无论是各省互不联通的绿码,还是各自划定的高风险区域,都要划归于全国联网系统,不能自己独立发挥;

沿海大城市是世界窗口,防疫压力大,所以方舱医院和医护设施提前匹配,比如按照10-30万的人口比例;
物资调度困难,就要解决地方政府的私自加码问题,封锁道路不能任性,各城市的物流公司、外卖电商平台统一调度,优化流程,先将天价配送费降下来;

至于其它的,保障志愿者的日常需求,阳性患者强制隔离的最低工资补贴,大规模核酸筛查避免追求速度而交叉感染,如何解决疫情网暴,个体工商户租金房贷减免顺延,避免抗疫形式主义……全都是具体措施,没有一条宏大叙事。
在我的理解范围内,解决好隔离、救治和民生问题,多说人话,让大家明白防疫政策的良苦用心,许多极端言论自然会失去舆论市场。
你可以批评我的建议天马行空,不切实际,那我也愿意听你分析,一起讨论出更好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功效、在全国铺展开来的防疫经验;你可以质疑我的一些数据含糊,论证薄弱,那也是一种讨论,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会虚心请教,并不断完善自己观点,取长补短。
我看不惯的只是,絮絮叨叨反反复复抓着国本古义在那里钻牛角尖,阴阳怪气,上升到意识对立,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一丁点可以有效实行的建议方案,对防疫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见解和帮助,话术永远是回归科学,交给真正专业的人。
这种奇怪现象,我愿称之为「国本炸鱼」。
如果是老读者,应该会知道我的文章观点,绝不取决于某件事是大众还是小众,如果小众错了我会站出来批评,比如《眯眯眼如何毁掉公众话题》《我们没有义务反思战争》;
大众错了,我宁愿千夫所指也会站出来,比如《为管轶教授正名》《别让戏子和将军对立》等等。
我写了无数篇关注人生百态的文章,有的被删掉,有的还保留着,你翻一番就能看到,也就知道我的写作态度。
我朋友圈会经常批评一些媒体,反对空洞无营养的宣传:

对于某件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实事求是,我从不将自己放在哪个阵营里,或者顾及自己的读者群体能否接受,毕竟讲道理说真相,明明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
我也经常骂老胡,但无法否认,他有一些观点是客观且正确的,如果你一听到老胡这个名字,就觉得他是一个叼飞盘的,那问题可能出在了你身上。
你会用一种极为偏见、且容不下任何声音的目光去看待世界,又或者被束缚在信息茧房里闯不出来,我曾写过这种现象:《
互联网正变成一座牢笼

一些人说不要宏观叙事,不要堆砌冰冷数字,不要让时代大山压垮芸芸百姓,要关注社会每一个体的艰难处境,那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防疫努力,正是为了挽救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个家庭,不放弃任何一个羸弱群体,不搞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要尽可能批评防疫过程中的许多形式主义。
一些人指责国际时政的读者,说只有3000月薪以下的人,才会每天比较宾利和迈巴赫谁更高级,思考俄罗斯如何突破北约封锁。这个段子一点都不好笑,因为它默认了低收入阶层在阅读国际信息源的盲目愚昧,嘲讽这个群体的同时还要打上小粉红和战狼标签。
确实,那些打着爱国情怀,搞阴谋论的时政文章,整天吹嘘美国要完,印度赶不上,文章里充满了各种不要钱的感叹号。但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因为垃圾内容太多,相反,是现在写国际时政能不偏不倚,在信息源上尽量保持客观的作者太少了,优秀文章欠缺,才导致阴谋论充斥市场。
如果你觉得民意汹涌,最好的方式动引导,提出自己合理见解,而不是嗤之以鼻,站在高处吹寒风,整天抓住一个个高赞的稻草人观点去骂,来彰显自己的不一般。
不要让「宏大叙事」这个词变成了党同伐异和排除异见的武器,不是一定站在主流的对立面才算高知分子,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宏观和微观究竟是天然矛盾,还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矛盾?
我功力有限,写文章无法做到完全抛离情绪,所以也越来越少碰热点文了,我更愿意沉浸在某段历史题材,或者某个小专题里,一个个细细挖掘,啃书啃资料,在尽可能严谨表达的情况下,放低姿态,说人话,说具体事情。
我当然也有弱势,那就是英文不行,这直接导致了我在翻阅外网时相当痛苦,要依赖翻译软件,将一篇篇论文和网页进行全文翻译,然后矫正错字,抓出有效信息;我阅读资料的速度不快,所以每次写完一个专题基本能要了我老命,然后歇息几天时间重新缓过神,后台全都是催更……
关于写作目的,我不会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拨开社会清浊,教导人生思想,洞见世界真相,我就是喜欢写作而已,以及写作能养活我的家庭。
许多长年累月更新的公众号,必须要依靠以下几种盈利方式才能活下去:

1、贴片广告,嵌入在文章和文末;
2、软文广告;
3、读者赞赏;
4、推送自己的电商产品;
5、做社群,做知识付费,做各种圈子。

你可以看到我写文章这几年来,头条没有任何贴片广告,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它会极大破坏阅读的沉浸感,让我不喜欢,就只推送自己的电商产品,大家看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就可以购买;

我也从来没有加入任何专栏付费,什么有偿咨询,没有开通知识星球,去装成人生导师隔空指点,谈经济谈政治,谈社会谈职场,彷佛无所不谈,无所不能;
对广告类型挑挑拣拣,以至于有好几个月没有接到广告了,所以我有认真思考过原创文章付费的可行性,后来放弃了,是因为想让更多人看到,不局限于一小部分的付费群体;

我甚至推掉了许多出版社,不愿将文章整理成合集出版,因为每一篇文章细碎不连贯,而且瑕疵漏洞一堆,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更何况花钱买了书的冤大头读者;
我既不是专家学者,混不了什么专业头衔,也不是名牌高校毕业,没有任何思想包袱,从不喊粉丝和家人,一律统称读者;不科普,不吹嘘,不卖弄文笔,有多少笔力写多少内容,将我学到的知识全写出来,然后和你分享。
这就是我始终在用的座右铭:有幸和你一起见证世界。
共勉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