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留在都市」还是「返回乡下」,已成为老生常谈又迟迟没有答案的问题。
那么,放眼娱乐圈,也有着面临相似境遇的明星们。
比如,台湾艺人,「继续扎根大陆」还是「立足台湾本土」
但显然一部分台湾艺人已经在路上了。而且从结果来看,他们还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比如林心如,继2017年捐款风波后在大陆备受口碑争议,回到台湾花了三年时间一举翻身,如今自制自演的《华灯初上》口碑逆袭。
还有贾静雯,回台发展后,凭借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首次夺得金钟奖视后,迎来事业高峰…
这不经让人好奇,为何他们回台后比在大陆发展更好呢?
面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生存抉择的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我们都知道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无数人涌向大城市,坚信这里“遍地是机遇”,而更多的机遇就意味着更多的钱。
大陆市场,对于台湾艺人来说,亦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在大陆打拼多年的林心如就知道了。
凭借“紫薇”“如萍”这两个经典角色,林心如红透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女明星。
在大陆积累一定人气和资本后,林心如趁热打铁,2009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投资拍片工作室第一部戏《倾世王妃》投资3000万元,播出后利润翻涨了一倍。
之后她更是春风得意,相继投拍了《姐姐立正向前走》《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等影视剧。
其中,2012年的《姐姐立正向前走》一集卖出了250万,一共30集,大约收入在7500万,再加上代言等收入,当年林心如的收入已达9000万元。
2013年明星富婆榜,她以12.4亿台币身价,成为唯一上榜的台湾女艺人。
在大陆混得风生水起的她曾自信满满地说:“当老板真不错,我要继续投资拍戏,以后要躺着赚钱。”
就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享受着都市的繁华,追逐了涌现的机遇,也承受着压力与挑战。
在大陆不断捞金的过程中,身为演员的林心如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经历着过山车般的事业起伏。
首先是人的竞争。
十年前台湾演艺圈的时代红利逐渐消失,内地演员成为影视剧主流。
而当今内娱,演员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且老中青三代,每一代都只多不少。
作为40+女演员,林心如还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更别说从内娱演员大军中脱颖而出,只会越来越被淡忘。
然后是业务的竞争,也就是难以往上爬,难以再突破。
内地演员数量庞大,娱乐市场也庞大。
观众来自不同圈层,遍布一线到五线大大小小的城市,观众喜爱的题材类型各异,口味不同。
所以,作为一个演员,如果想突破,想成为国民超星,需要胜任各种题材,驾驭多种演技风格。
而这显然是林心如做不到的。
我们看林心如在大陆演的投的角色和题材,绕来绕去,始终摘不掉玛丽苏女主光环。
像《倾世皇妃》中的马馥雅、《美人心计》中的窦漪房,《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的阴丽华...观众早已对这种类型审美疲劳。
至此,对于林心如来说,在大陆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城市的钱也不好赚了。
置身快速更新迭代的内娱,明星们避免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过气。
无论你曾经有多红,一旦没作品没话题,一旦有丑闻有争议,很快就会堕入无人问津或人人喊打的境地。
林心如属于后者。不缺话题但被负面黑料缠身。
比如2017年她和霍建华陷入芭莎捐款事件,被指责蹭红毯蹭热度为自己代言的珠宝做宣传,却一毛钱没捐;
2018年她的新剧《我的男孩》遭举报台独,被陆方下架。虽事后林心如否认台独,但在大陆观众的心中她的口碑和人气已经一落千丈。
在事业低迷期,林心如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参加真人秀。
但在《幸福三重奏》中她被指情商低,在《亲爱的客栈3》中被观众批评倚老卖老。
林心如在大陆的路人缘和风评一路跌跌不休,直奔谷底。钱再也没有那么好赚,大城市再也没有她的容身之所。
就像我们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首先最大的变化,当然就是收入。
回台发展的艺人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
2021年台湾媒体曝光的台湾演员年收入表中,赵又廷以1.2亿登顶。林心如仅仅为4000万台币,约920万人民币,这相比她2012年9000万的年收入相比,可以称得上是断崖了。
然后,在小城市,无法避免的就是要活在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就是家长里短。而这种家长里短,八卦轶事,又是台湾演艺圈的灵魂。
虽然林心如在大陆的口碑垮了,但重返台湾的她,也算是荣归故里了。台湾媒体和民众对她的新闻依然很关心。
在台湾演艺圈的熟人社会中,她势必要牺牲自由度。
过去在大陆她们可以做高高在上的女明星,只贡献美貌也不会丢了饭碗。回到台湾的她们,需要展现自己的私生活被公众反复议论反复消费。
而台湾艺人本身其实往往是一面需要“忍受”这种熟人社会,一面又是极其享受这种熟人社会的,对此驾轻就熟。
比如,近日林心如和林志颖这对昔日情侣,同台出席活动。
两人不仅大方挽手,相笑而坐回应当年分手内情,林心如还大方爆料,自己的老公霍建华和林志颖更是亲如兄弟,两人几乎天天都会聊天,比起来,自己更像是“第三者”般的存在。
按理说前任见面多半会是剑拔弩张的修罗场,但这俩人凑在一起却是意外的温馨。
而且可以看出,林心如的爆料是有细节的,让公众有临场感。
如果说,因为对台湾演艺圈“熟人社会模式”的驾轻就熟,让回台艺人如鱼得水。
那么台湾相较于大陆,天然演艺圈更小,受众圈层更少,让回台艺人得以放开发挥,有所突破。
我们看到贾静雯饰演直击社会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痛失爱子,堕入黑暗的高官妈妈;
出演《瀑布》中思觉失调的母亲;
林心如告别玛丽苏女主,出演职场题材《他们创业的那些鸟事》,人文题材《迷失狄安》,在《华灯初上》中饰演贩卖暧昧,既风尘又有情义的妈妈桑。
之所以她们戏路变宽,尝试各种高概念剧,是因为台湾地区人口基数小,影视受众覆盖面小,形成不了明显的圈层文化,大众对于各种题材接受度更高。演员尝试各类题材剧,成功机率更大。
再加上近两年,网飞、HBO等流媒体平台进军亚洲市场,寻找制作精良的本地题材,台剧进入更多元的叙事中。
作为已功成名就、攒下身家的返乡演员,他们有资本作出新尝试,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只是林心如和贾静雯,在大城市(大陆)镀过金又返台发展的台湾艺人,有很多都再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比如,邱泽因“渣男”标签一直备受批评,回台后凭借《谁先爱上他的》《当男人恋爱时》两次获得台北电影节影帝。
比如,在大陆发展的杨佑宁口碑翻车遭讽演技差,回台后在《华灯初上》中饰演的警察潘文成,成为网友热议的剧中最爱角色。
这就像你在大城市打拼之后,也许留不下来,但经验依旧可以作用到你未来的工作当中。
大城和小城的选择,终归还是个人的选择。
一面是被熟人社会充斥,又意味着安逸和稳定的小城市。
一面是拥有光怪陆离的繁华,有更大的机遇,又充满竞争、压力与挑战的大城市。
你会怎么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