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乱穿衣”,昨天还在艳阳里四季如春,今天就在狂风里春如四季。
冬、春、夏换季的几个月里,天气不稳定,街道上半袖与秋裤齐飞,羽绒服与超短裙一色。
不过,今年让人乱穿衣的,不只是波动的气温,还有“万恶”的预售。
阳春三月,刚收到初冬下单的羽绒服;正月底买的春装,距离“45日内发货”的日子,还有两三天。
哈哈,长袖还没到呢,明天就33度啦
“我能和工作和解,和素颜和解,和身材和解,但是真的无法和预售和解。”
“预售给我滚出地球。”
“不懂就问,这年头卖现货是犯法吗?”
到底有没有人能管管啊
面对漫长且充满未知的预售期,再佛系的年轻人,也难免吼出一句:
是不是顾客不发火,就把别人当傻子啊,我是真的生气了!
“预售,滚出我的快乐星球”
曾几何时,琳琅满目、一键下单、迅速收货这些独属于网购的快乐,似乎渐渐离我们而去了。
想要买到一件心仪的产品,分分钟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购物节要做算术题,全场券、品类券、满减;下定金要看规则,定金抵多少,下单退不退。
一生要强的满减人/图源微博@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如今,就算平日里购物,也要小心发货时间里藏着的“坑”——这很可能是一件超长预售的产品,并附带超长预售规则:
比如,长达45天的等待:
从加入购物车,到支付下订单,只需45秒;而从付款成功,到收到快递,可能需45天。
当你的羽绒服从冬天等到春天,客服却告诉你:估计还是得等到夏天才能收到。
一条短裙的预售工期,往往可以轻松超越只有两周的春季。
“45天内发货”的预售期,一个多月的等待,十几件商品无一发货......
不少网友无奈地发出灵魂叩问:
手工制品需要工期、紧俏商品可能缺货,搞预售也就算了。一件普通的流水线商品,真的值得耗费一个春夏去等待吗?
没货就下架,有货就在架——这条曾经的宇宙真理,在“预售”面前,破碎得无声无息。
遇到一个跟你说“亲,能拍就是现货”的商家,就把它收藏订阅了吧。
超长的预售期,还衍生出了虚假发货、只更新物流信息不发实体、预售流团(即商品无法销售,直接下线)、定金不退等魔鬼机制。
令人窒息的“预售”操作,一环接一环。
有人自我安慰,预售毕竟相当于提前预定,至少保证了能把心仪的商品买到手。
这样想的人,还是太天真。
等来等去,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更扎心的情况是:千辛万苦收到的预售商品,质量却狠狠拉垮。
心心念念已久的衣服,到手质量不堪一击,谁买谁是大冤种。
衣服会过季,凤梨罐头会过期,爱也一样。
尤其是某些带有时效性的商品,一旦和预售“遭遇”,对消费者的折磨和打击是双重的。
比如前段时间,当之无愧的C位顶流“冰墩墩”,似乎也经受不住超长预售的考验。
从寒假等到夏天,经历了发货延迟和快递停取,终于拥有了冰墩墩。
要不是物流通知,随时都要忘记它的存在了。
所以爱会消失的,对吗?
当初,在白雪皑皑中激情下单的自己,怎么会预料到,经历了轮番等候,收到冰墩墩的时候,已经顶着烈日穿着短袖。
恍若隔世,不过如此。
那年冰天雪地,你说你是预售,或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从2021年中国网民在双十一购物节购物的态度来看,71.3%网民表示在双十一购物节理性消费。
当消费者愈发理性,“买到就是赚到”“四舍五入不要钱”的宣发价值,被商家们榨取得所剩无几。
预售和等待,更让人们的消费热情雪上加霜。
不懂就问,
是下单了再去种棉花吗?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预售的概念,已不是当初“双十一”、“618”大促节点的专利,已经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及品牌商家眼中的日常销售密码。
但凡有商品发售的机会,预售即可变身万能公式,轻松搭配各种促销玩法。
商家更是纷纷入局,死死抓住“预售”这根稻草,把数字游戏玩到极致。
不少盲盒玩家或许早已习惯了“预售”玩法
从盲盒,到JK制服、汉服等小众圈子,到小众品牌,再到快时尚服饰……
“上线先搞预售”已是标配,甚至唯一的操作。
JK制服圈的预售,让人崩溃
惹人烦的预售,为什么还要继续搞?
从商家角度来看,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为了减轻经营风险和库存压力。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预售模式,有利于减轻商家的生产压力,盘活资金。”
以服装为例,商家通过预售模式,可以根据预售情况,再和供应商与工厂沟通,有效地把控生产数量,避免积压存货的风险,降低库存成本
同时,可以借助预售,提前了解不同款式的受欢迎程度,更精准地规划推广。
正好,你买多少我做多少/小品《送水工》
换句话说,有多少订单,才制作多少商品。
预售期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更久的商品,商家可能基本没有囤积生产面料,甚至没有稳定的代工厂。
顾客下单之后商家再去种棉花,可能真的不是一句调侃
另一方面,明星同款、网红出街、短视频博主同款、上广场、上热搜……流量时代,某件商品可能会以商家无法预测的方式,迅速走红,成为爆款。
但可能第二天,流量就会如退潮般散去,如果手里已经囤积了大量现货,商家就会很难收场。
预售,就可以根据商品的受欢迎程度,灵活下单和发货。
商家的囤积风险小了,压力就来到了消费者这边:等待的时间越久,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
只有消费者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采用“定金+全款”模式的预售,也是类似的原理:缓解商家的经营风险。
一般而言,预售商品的定金,占销售额总量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不等。
前期的定金收入,有利于商家迅速回笼部分资金,减少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
同时,“一旦支付,定金不退”的机制,能更稳定地留住大部分消费者。
有些定金,一旦错过就不再
即便在等待的过程中充满变数,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亏掉定金,从而达成全款购买。
漫长的预售期、不退定金、不做现货……遍地开花的预售类型,背后是无数小算盘,也影响着许多网购人的消费意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做生意逐利无可厚非,可商家成本降低的背后,代价是消费者漫长的等待,和不可控的商品品质。
过多牺牲消费者体验,真的是长久之计吗?
我不发火,但别拿我当傻子
从大额消费物品、到小额消费领域,预售之风愈演愈烈。
甚至连食品、日用品商家,也加码入局,渴望分一杯预售的羹。
亲,这边小麦种子也是预售哦
商家纷纷上车,消费者抱怨连连。
微博上,“你能接受网购超长预售吗”的话题中,有人指出,三天、甚至一周已是极限,无法忍耐。
也有不少人表示,如果是无理由的预售,一天都忍不了。
根据飞瓜数据,抖音平台上与“取消预售”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已经接近800万。

图源飞瓜数据
小红书上,围绕#讨厌预售#的话题讨论,更是累积超过了1000万。
各大博主和网友对预售的控诉,随着换季,和气温一起攀升到了白热化阶段。
因为归根结底,预售是一个消费者最可能受伤的世界:
东西是预售,钱却不是“预付”,不能等收到货再给。
会给你反馈下的
比起商家,消费者承担着更高的风险,更可能损失自身利益。
商品详情根本没标注预售,付完款才知道;
以为预售就是预定,到头来一无所有,想要退款,另一脚却已踩进了“一旦支付不退”的坑;
年前兴致冲冲买下的衣服,到手后款式却已经过时了,甚至还不允许退货;
预售时买入的价格,往往比店铺新推的现货价格高出一倍……
归根到底,网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风靡至今,本就是因为它能更快捷、便利地满足购物需求。
如果它只能带来更高的花费、更长的等待、更差的品质,那么何不选择实体店呢?
当购物不再是一种享受,变成了跟商家勾心斗角,计算着每一分得失,提防着无数潜在的坑......
定金和订金的坑,每年都在踩/图源微博@深圳网警
那么,想必再美的款式、再香的价格,也无法打动消费者了。
图源:《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购物,的确需要精打细算,但这不意味着,消费者就活该在商家设计的数字游戏里缠绕兜转。
有一句许多年前的网络流行语,放在这里刚好合适:

希望大家都能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小妹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每天两分钟
和你分享那些打动人心的人和故事
👇👇👇
记得点击上方视频头像
❤️ 进入主页关注我的视频号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