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看过一点名导传记,无论拍什么类型的电影,或商业或艺术,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性——从小就热爱电影。
用咱们国家某电影网夸话来说就是,小时候被电影之神点拨了一下。
不过对于近年或者说一直残酷的好莱坞修罗场,靠电影之神提点不算个事儿.
毕竟那是个满地都被电影之神青睐过的主儿(甚至还有个电影之神转世),要想真正闯出名堂,还得靠机遇。
那个被称为“电影之神”的“男银”

就像离开美剧圈,重执导筒的马特·里夫斯
他,不止有电影之神赏识,还有幸运之神眷顾,才能让这家伙次次完成构建电影世界的狂想。
马特·里夫斯1966年4月27日,出生在美国纽约长岛的罗克维尔中心。
5岁与家人一起搬到了洛杉矶,打这儿起,他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就此展开。
马特8岁开始鼓捣摄影机,尝试拍电影,还帮着朋友一起搞。
13岁在一次电影节上,马特遇到了与他同岁但机遇更好,日后也长期合作的好莱坞另一中生代导演——J·J·艾布拉姆斯。
后来,马特·里夫斯J·J·在[科洛弗档案]现场
15、16岁的时候,他俩被现为卢卡斯影业的凯瑟琳·肯尼迪发掘,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工作。
帮助老斯将他早年用8mm拍摄的片子转换成录像带。(当时的凯瑟琳还为老斯工作,他算是她的伯乐)
在大学时因与艾布拉姆斯的关系,马特与他的小圈子逐渐形成,这为他将来闯荡好莱坞奠定了基础。
像他的获奖短片[化石森林先生](Mr.Petrified Forrest),艾布拉姆斯是共同制作,还参与配乐。
短片中飞机失事的场景还是在他父母家的草坪上拍摄的。
艾布拉姆斯的“基友”,也是后来的合作者布莱恩·伯克、格雷戈·格伦伯格是短片的联合制片。
(前者多是J·J·执导或是坏机器人公司参与制作电影的制片,后者多在J·J·的电影或剧集中参演角色)
短片的女演员阿曼达·弗尔曼后来也参与马特和艾布拉姆斯合作的剧集[费丽丝蒂]。
[迷失Z城]、[星际探索]导演詹姆斯·格雷跟他一起剪了这部短片。
后来马特还成为格雷电影[家族情仇]的编剧。
一部[化石森林先生]缓缓打开了马特闯荡好莱坞的大门,朋友与能力,是他可以不断前行的保障。
他的[化石森林先生]被收录到短片合集[未来冲击]中得以被更多人看见。
他又以编剧身份参与了95年史蒂文·席格的电影[潜龙轰天2]
96年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出殡抱佳人]在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放映。
98年跟老朋友艾布拉姆斯参与剧集[费丽丝蒂]的制作,又是编剧又是分集导演又是监制,不亦乐乎。
一段时间里马特在剧集中摸爬滚打,直到文中经常出现的好友艾布拉姆斯再度现身,二人合作了一炮而红的科幻怪兽电影[科洛弗档案],马特的春天来了。
[科洛弗档案]
“创造一种不同的电影体验。”
对于如今的我们,早已得知[科洛弗档案]是一部伪纪录片式的怪兽电影,但对于当时来说一切都是保密的。
电影的源起来自艾布拉姆斯的一次日本行。
在日宣传[碟中谍3]时,他和儿子逛了逛玩具店,看见琳琅满目的哥斯拉玩具后,J·J·突发奇想——我们需要美国人自己的怪物,不要金刚那种的,要更疯狂更猛烈的。
当J·J·觉得这事儿靠谱,他和编剧德鲁·戈达德(这哥们也是[迷失]的编剧)一有大纲,刚有最初概念,就立即去找马特。
而此时正值[变形金刚]即将上映,这群人知道机会来了。
他们先在[变形金刚]放映前加了一个没有电影名的预告贴片,这疯狂举动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许多人推测它可能是一部克苏鲁作品,甚至可能是[哥斯拉]新电影。
由无名预告片引发的讨论,再借由病毒式营销,引流到与电影相关的网站上,再次引发热潮。
最终在[贝奥武夫]上映前,电影的正式预告贴片释出。
对于马特·里夫斯来说,[科洛弗档案]不是重复过去,他们要创作一种不同以往的手持视效电影。
所以当特效部门说,嘿,要不要用斯坦尼康的时候,马特果断拒绝了。
“我们希望这就像有人找到了遥控器,将录像带放入影碟机中,观看这部看似是自制影片,实则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电影。”
后来“老领导”斯皮尔伯格看过电影剪辑版后,建议在高潮处暗示下怪物的最终命运。
所以在电影结尾坠毁的直升机残骸上会听见稀稀拉拉的倒计时,幸存的主角们逃到桥洞下会听到空袭警报。
从[科洛弗档案]也许我们可以总结马特拍片的方式,相比于“循规蹈矩”的拍摄,他更喜欢重塑与创造
对于[科洛弗档案],马特认为不仅仅只是怪兽电影——“[科洛弗档案]非常能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惧和焦虑,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当马特接手[生人勿进(美版)]时想法也跟[科洛弗档案]之于怪兽片一样,瑞典08版珠玉在前,无论再怎么拍摄,都会冠以“翻拍”的名头。
但马特在读过原著之后完全被它吸引,在改编时他保留了故事精髓,他告诉小演员们尽量不要看瑞典版:
“我们可以制作自己忠于原著的版本。”
他保留了80年代的设置,并觉得里根80年代的“邪恶帝国”演讲很符合主角的心境:
“身处在美国极端压抑的小镇氛围,他要与非常黑暗的想法做斗争。”
后来[生人勿进(美版)]获得第37届土星奖最佳恐怖/惊悚电影时,马特谈到自己咋就成为了惊悚科幻片导演——
“[科洛弗档案]成功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这类电影,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就是探索人类的恐惧。
无论是巨大的怪物还是12岁吸血鬼,在影片中都是有隐喻的。”
而之后在他从小就喜欢的[人猿星球]翻拍版[猩球崛起]中,他的确这么做了,将旧的打碎重塑,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有隐喻的人猿世界。
[猩球崛起]
“我非常想成为一只猿”
众所知周,[猩球崛起]系列翻拍自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典的老版[人猿星球]。
2011年的首部翻拍自1972年系列的第四部[猩球征服],而马特执导的[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则翻拍自第五部。
虽然故事架构依旧是人猿冲突,但新千年之后的社会现实显然早已和过去迥然不同。
老版在冷战思维和美国民权运动影响下体现着对种族压迫和核问题的思考。
而新版则以“猿流感”开启人类的衰亡、猿族的兴盛。
至于之后的故事,当马特接到这份“烫手山芋”时,他有了不同的想法。
“我爱第一部凯撒的故事,对他的角色有情感认同。”
“他们给了我大纲,故事并不是以凯撒为中心,他们走得太远了。”
“我喜欢这个系列,我觉得它会是部很棒的电影,但这却不是我要做的电影。”
是的,马特对[猩球崛起]续集,有自己的想法。
这位打小就是[人猿星球]粉丝的导演要创造一个“猿族救世主”的电影。
马特从凯撒的角度,重新思考了电影。
给出另一种电影的想象:
假如电影开始是没有人类的地球;
假如一开始呈现的是猿族部落的发展;
假如在这个猿族世界待上个15分钟,看看凯撒创造了什么;
假如人类没有灭亡……
马特不想重复也不想重现[人猿星球]的“旧世界”。他希望呈现一个比[人猿星球]更好的世界。
重塑、创造,马特继续践行着自己的想法,[黎明之战]他希望在基调和视觉表现上再攀高峰。
于是他带领团队,从第一部中的摄影棚一跃来到室外。
“电影有95%是实景拍摄的,整个团队只有一个小组在室内忙……而且我们还尽量多的利用自然光。”
“我们冬天的时候去了温哥华,选了几个天气很恶劣的外景地。
在新奥尔良的时候,简直更疯狂,我们在一个大型停车场搭了个景(猿族村落)。”
当然除了马特敢想敢干外,他的新伙伴对这部电影,对整个系列都至关重要,甚至有些“功高盖主”,他就是演员安迪·瑟金斯
马特相当赞扬这位同伴:
“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凯撒这么伟大,其实就是因为安迪太伟大。就是这么简单。”
而安迪则简单用一句话回应:“这是部很浩大的电影,有如史诗。”
马特的想法,让[黎明之战]摆脱了续集电影窠臼,在一些评价中电影都是“有深度的”、“非典型续集”、“有思考的”……
再加上全球7.1亿美元票房,毫无疑问[黎明之战]成功了,20世纪福斯与他签订了3年的制作合同,[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板上钉钉。
马特对于[终极之战]的想象亦如他对凯撒这一角色的想象。
凯撒就是猿族的摩西,整个三部曲既是伟大史诗,也是一位领袖的成长史。
从第一部的革命者到第二部成为领袖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到第三部则是领导猿族走向新生与壮大。
马特和编剧马克·鲍姆贝克为了获得灵感,观看了很多经典电影。
从[人猿星球]系列、[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到[桂河大桥]、[大逃亡],再到[宾虚]、[十诫]。
老电影的力量让他们得以更从容地塑造第三部完结篇。
而所呈现的一切也就像他所说的:
“安迪认为凯撒是人类和猿类之间的局外人。
在[黎明之战]中,凯撒是作为人类与猿类的桥梁。
但到了第三部里,凯撒被推入更加极端的境地,对于他的内心有着更多可以去探讨的地方。
这场战争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他都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就像神一样。”
也一如既往,在将[猩球崛起]系列重塑为能与[人猿星球]同一个宇宙,却也不受制于经典时,
马特在[终极之战]中加入了与当年[科洛弗档案]一样对现世的思考:
“我们生活的时代,同理心的缺乏是最大问题之一。
这似乎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的问题——我们不认识彼此,却更容易具化我们的对手,认为杀死他们、贬低他们,对他们的生活没影响。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也是战争电影的意义,这些电影好的一面在于,它是有关人性的。
通过猿族,我们认识到自己是谁?他们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
如此看来,也许冥冥之中,马特·里夫斯与蝙蝠侠的缘分早已注定。
毕竟[新蝙蝠侠]就是需要重塑和创造,而蝙蝠侠本身也总少不了对于现实世界的呼应与反馈。这些都是马特所擅长的。
[新蝙蝠侠]
“他将迎来一次觉醒”
跟我们想象的不同,[新蝙蝠侠]立项很早,它源于DCEU的本·阿弗莱克蝙蝠侠项目。
虽然当时大本和一众伙伴想法很好,落实也快,但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开发期间种种公家、私人的事儿,让大本的蝙蝠侠项目趋于停滞。
蝙蝠侠需要“新”,需要新导演入伙。
2023[闪电侠]可能是大本版蝙蝠侠的最后一次亮相

风闻中,老雷、乔治·米勒、[神奇队长]导演马特·罗斯、加文·欧康诺、丹尼斯·维伦纽瓦等人都是备选,但最终执导筒交给了马特。
彼时的马特除了将“科洛弗系列”做大外(是[科洛弗道10号]及[科洛弗悖论]的制片人),再度回归了剧集。
一连做了[末日之旅]、[环形物语]、[远漂]等剧集,更快速拥抱流媒体([环形]是亚马逊;[远漂]是网飞)
一切似乎和刚入行时似曾相识。
甚至[新蝙蝠侠]中,马特的一些老朋友也都加盟。
比如5年前是凯撒,现在是阿尔弗雷德的安迪·瑟金斯;
[猩球崛起]系列的制片人迪伦·克拉克、视效总监丹·赖蒙;作曲家迈克·吉亚奇诺等等。
蝙蝠侠项目所经历的又和[猩球崛起]系列相似。
大本开发的一切,都处在DCEU的框架内,可以说是扎克版DC宇宙中蝙蝠侠个人的冒险。
而马特并不喜欢,“我不一定要执导他们给我的剧本。”
“我想做一些与DC宇宙无关的事儿,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蝙蝠侠本身。”
不愿复制的马特也没有试图再重现一个新的蝙蝠侠起源。
他打算呈现蝙蝠侠“第二年”的故事,去那个布鲁斯仍在尝试如何真正成为蝙蝠侠的岁月。
蝙蝠侠粉丝马特·里夫斯在《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蝙蝠侠:零年》、《蝙蝠侠:第一年》、《蝙蝠侠:自我》等漫画中寻找灵感,
重塑[新蝙蝠侠]的世界,意图创造一位不同以往的蝙蝠侠。
同时他还希望这一版蝙蝠侠更加注重侦探技巧,是一部蝙蝠侠为侦探的黑色电影。
所以那些希区柯克的电影,[法国贩毒网]、[柳巷芳草]、[出租车司机]等老电影再度为他对于[新蝙蝠侠]世界的塑造提供思路。
像[唐人街]和[总统班底]就影响了他对哥谭腐败堕落环境的描绘。
总之在马特的把控下,[新蝙蝠侠]彻底从超级英雄世界脱离,转身走进黑不见底的灰暗现实中。
电影融合了侦探、动作、恐怖、惊悚等多个类型,将比以往更加趋近蝙蝠侠的漫画,更像一部类似[马耳他之鹰]的黑色电影。
如同那些过去的旧时光,善于思考,善于重塑与创造的马特不仅创造了自己的蝙蝠侠,还在其中加入了对当下的思索,就如同[猩球崛起]系列。
饰演戈登警长的杰弗里·怀特所说:
“哥谭市内部存在一种不稳定的意识,我认为这是时代的反映。
在哥谭市有一种对某些阶级矛盾的普遍不信任。
马特在这部电影中塑造谜语人的方式,解析了一种当下存在的‘病毒性’,我们能看到它被用来传播某些(危险的)想法。”
“我试图说一个故事,哥谭是个病态的地方,哥谭的腐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布鲁斯想要改变它。”
逆流而上,对抗腐败和黑暗,这是马特为[新蝙蝠侠]找寻的意义之一。
这也是[新蝙蝠侠]在商业上的意义,华纳和DC再一次需要属于超英电影的成功,来止损他们的颓势。
那么[新蝙蝠侠]可以吗?它会再现蝙蝠侠过去的荣光吗?
2月24号,在[新蝙蝠侠]的英国首映礼上,马特透露电影的续集已经进入早期开发阶段;
再加上HBO Max两部[新蝙蝠侠]衍生剧集(一部[企鹅人],一部故事聚焦哥谭警局),可以说领导们是对这部电影满足、满意了。
而目前,[新蝙蝠侠]全球票房7.14亿美元,未来,马特·里夫斯这位架构师,可有的忙了。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