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潇湘

来源 | 潇湘经略
经济情势的不乐观,显然也让北京颇为着急。
五天时间,总理李克强连开了两个座谈会,马不停蹄,时不我待。
第一个座谈会,是4月7日,在北京。与会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经济形势专家,另一类是企业家。
前者发言的代表,是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和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后者发言的代表,是中国物流集团、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青岛创新奇智公司。
农业和科技,防守物资和进攻利器,一个都不能少。
会上,总理开门见山,说了这次座谈会的举办背景:“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运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
第二个座谈会,是4月11日,在江西。参会者,是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
会上发言的人,有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省长叶建春,另有辽宁、浙江、广东、四川四省省长,通过视频发言。
从东北到西南腹地,从长三角到大湾区,都是经济大省,这是全国性的经济把脉。
这一次,总理把话说得更重了:“要高度警惕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正视和果断应对新挑战。”
“高度警惕”这样的字眼,在总理的发言中,是很少出现的。言外之意,现在对于突如其来的超预期变化,现在一些地方政府,还不敏感,越拖就会越被动。
疫情反弹、上海封城,物流中断,中国经济在三月遭遇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倒春寒。冷暖自知,骤降的温度,很快就反映在了数据上。
3月份,财新服务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2,低于49.7的预期,与2月份的50.2相比更是明显摔了个大跟头。服务业供求严重收缩,萧条的气息开始蔓延。
3月的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也大幅下降,近七个月来首次低于临界点。更让人担心的是,服务业新订单指数继续在收缩区间下降,为武汉疫情爆发后的最低点。
内需也不如人意:一季度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52.7%,较2月份降幅扩大了5.5%。支撑中国经济数年的房地产,已有些力不从心。
过去两年,虽然投资和内需乏力,但至少出口端是马力十足的。而进入2022年之后,国内的外贸企业,似乎也遇到了大麻烦。
有人在微博上问:“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整个三月外贸订单少了一半,老客户也不下单了,各位外贸的朋友,你们怎么样?”
有两位外贸从业者,在底下如此评论:
@干劲么:
这个去年就预料到了,我和之前的同事聊天(他们都是采购),告诉我订单逐步会转移到印度,墨西哥,东欧等国家。因为他们长时间无法来中国出差讨论技术细节,无法来验厂,无法质量检查……
@天道近:
这应不是最糟糕的,我预计今年很多圣诞外贸订单会大幅减少。欧美国家社会生活已基本恢复,而中国疫情防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客户不可能为这种不确定性冒险。估计最晚5月份订单开始订单转移:包括新供应商样品确认、供应链迁移和产能提升。
投资、内需、出口,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都无奈减速(遽然这个词似乎不合适,因为并不是突然慢下来的),整台机器的运行也就迟滞了。
订单接不到,货物出不去,资金无法顺畅流转。宏观的淤塞传导到个体身上就是被裁员,现在叫人员优化,互联网企业叫“毕业”。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饭碗,没有以前那么稳固了。6月份马上又有千万毕业生进入就业池,稳就业是底线,而守住底线的前提是稳增长。现在增长失速,从庙堂到江湖,都为此心急火燎。
上海封城、物流停滞、蔚来停产……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疫情防控,成了眼下最棘手的烫手山芋,“动态清零”政策,防止了医疗挤兑和大批老年患者死亡,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持久战。人类大概率是要与新冠病毒共存,经济的复苏,更非一朝一夕之事。任何局势迅速扭转的念头,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愁云黪淡万里凝。此时此刻,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中国经济和大大小小的企业,太需要提振士气了。
有人问: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且先保证自己能在冬天活下来,否则永远也等不到春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