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控制,是以周为单位的,我们关注各种消息,则是以天为单位的,有时甚至是以小时为单位的。所以一定是各种坏消息满天飞,中间偶尔有那么一两条好消息。所以很多人会感到悲观。但武汉那时也是如此。我们最后还是走出来了。
上海疫情发展到目前这个状态,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

“上海这次还能防住吗?”

“广州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上海?”

“后面还会不会经常有这样的封城?”

“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常态化?”
这篇文章,我就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最新的策略
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最新的策略:以快打快和三区控制。
现在针对奥密克戎变种的防疫思路就是以快打快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的基本再生数和有效再生数的概念吗?(本次上海疫情的原因和思考(上)
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思路就是把病毒有效再生数降到1以下。
以快打快就是把一个封闭区域(比如一个封闭小区)里面所有的患者、密接、次密接全部拉走,找合适的地方隔离。然后每天(甚至每半天)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新发病的,再把患者、密接、次密接都隔离。只要新的患者被发现的速度足够快,只要封闭区域内大家注意避免被传染,那么被新患者传染的人大概率就在密接和次密接之中。只要快速地把患者、密接和次密接隔离掉,就能把有效再生数降到1以下。偶尔漏掉一个人,无非就是再多隔离一轮。
如此往复,几轮隔离下来大致就能让这个小区里面不再有新生病例。当检验能力和隔离床位数有限的时候,可以逐个小区进行以快打快隔离。只要小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供应链方面能控制住不传播,那么就能逐个小区清零。
当大部分小区都没有新生案例了,就可以逐步解封了。
吉林市就是这么做的。4月4日到4月7日隔离了1.3万人,终于逐步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就是除了在已经隔离的密接和次密接人群之外,已经没有新生病例了)。
接下来再讲讲三区控制。
三区控制并不是本次首创,之前有很多地方都用过。但是好像最近成为了我国防疫的标准方针。
所谓三区控制,就是把疫情相关的区域分成三种不同控制等级的区域: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
封控区就是近期发现的病例的主要活动区域。目前存在更多患者的可能性极高。因为奥密克戎传播能力极强,这个区域的要求就是竭尽全力减少人际交流。因此要求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管控区是近期发现病例曾经到过但没有花太多时间的区域。这些区域虽然目前没有检验出阳性病例,但有可能会有一些人已经被感染了,但因为还处于潜伏期早期,所以无法检验出来。因为随时有可能有人成为具备传染力的患者,所以还是要网格化管理,万一出现了,也只是需要处理一个小区域内的疫情。
封控区和管控区的区别在于,前者传染风险极高,必须足不出户,极力切断传播链;而后者因为传播风险没那么高,所以人员可以在小区内自由活动。
这两种区域是真正的隔离区。解封的条件原则上如下(并不知道地方上会不会做一些修正)
  • 近14天没有新增病例(包括无症状感染者)。
  • 最后一个密接在暴露在感染风险后14天都检查为阴性。
  • 区域内连续两天检验全部为阴性。
原则上三个条件同时满足即可解封,转为防范区。
带有封控区或管控区的县(区)级行政区内的其他区域为防范区。
防范区内有可能还存在有流调未能发现的密接和次密接(尽管概率很小),也可能因为与管控区、封闭区发生人员和物资交换而产生新的阳性病例。
因此,防范区内要经常进行核酸检测,避免人群聚集,尽量避免(但不禁止)与非疫情区域有管控外的人员和物资交流。但是人员可以在防范区域内自由流动。
一旦有一些病例突破防线进入到防范区,防范区的控制策略就能避免快速传播,给防疫人员足够反应的时间。
当区域内的封控区和管控区都解封了,那么全域就从防范区转为非疫情区域。
下面这张网上的图片就很传神。
看了下这两天北京宣布的三类区域,实际上防范区并没有那么多,还是按照风险来划分的。有一定风险的才会列入防范区。朝阳区很多地方仍然是非疫情区域。而封控区也是尽量做得比较小,有些地方只封控了一个单元,而不是整栋楼。
新的策略讨论完了,我们再来说说上海的情况。


上海这次还能防住吗?
上海原本的策略也是以快打快。但是上海现在的问题是患病人数太多,隔离床位不够用。
我们现在知道很多小区还有阳性的病例没有被隔离,疾病在小区内部扩散。但是同时被隔离的人也有发表信息,说一些隔离点十分简陋,人都到了,房子还没搭好。甚至有的都没有合理的如厕条件。就说明前期并没有预料到有这么巨大的隔离规模,现在极度缺乏隔离床位,正在拼命补课。
因此现在并不可能按照以快打快把所有患者都隔离,于是我们看到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地方非常强硬地把患者全部隔离,有的地方甚至一个患者都不隔离,还有些地方让小孩、小孩的父母、65岁以上老人以及一些有其他严重病症的人都优先居家隔离,只转运青壮年。
可能后续隔离条件改善了以后可能才能隔离这些人。
现在一方面还在紧急搭建更多的方舱医院,设立更多的隔离床位。现在看十万张隔离床位是肯定不够用了。估计要朝着15或者20万张床位去。现在还有大量方舱医院十分简陋,后续肯定要持续改造,但我国毕竟是制造业大国,只要不断地搭建,总能够用。
另一方面,奥密克戎的病程不长,很多人能感染别人的时间段是感染后1.5天到5天。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隔离一周左右就可以回去了。空出来的床位就可以隔离掉一些新的小区的患者、密接、次密接。小区数量是有限的,隔离了一轮的小区,后续再出现需要隔离的人也会比较少。一个一个隔离过去,总会成功。
只要供应链能跟得上,人手加到足以维持现有策略,逐个小区清零就一定能成功。
当然,上海现在的局面有两个主要的挑战。
第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基层人手不够用了。
无论是控制一个封闭区域内的感染,还是不断实施核酸检测,还是维持供应链运行,都需要大量的人手。现在全城都要封锁的情况下,一线人手肯定是不够用的。
谁都知道大家应该留在在家里,外购的东西都由一线政府人员/志愿者送上门,避免人员流动带来更多的交叉感染。但是如果人手有限的,就一切都是空谈。
之前有人批评说上海核酸采集怎么都是医务人员在维持秩序?这也太浪费医疗人力了吧。别的地方都是一线政府人员维持秩序,医疗人员只负责采集。我估计这可能是因为上海一些地方一线人员已经不够用。不知道之前深圳这块是怎么做的。
而且基层的人员,大部分肯定都不是管理高手,在这么重的工作压力下,怎么发动居民,怎么管理居民,肯定都很难做到。还是需要有更多的本地志愿者一起配合。
政府也必须继续加人进去。但是加人进去肯定也是有难处的,新人和现有团队怎么配合之类。
第二个挑战是供应链不通。
现代供应链是极其复杂的体系。从原产地到终端用户,中间要经过大量的环节,尤其是最终配送,更是吃人力和组织力。这依靠政府人员来重建,实在是很难。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原有的社会力量运转起来。
但是上海的难处在于,传染扩散太广,导致大量供应链及相关人员(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人员)大量受到感染。这就导致要么供应链停摆,要么就会加速病毒扩散。之前听说江苏向上海派去的运送支援物资的大卡车司机,返回后一检测,就发现有大量的阳性。供应链的防疫如果保不住,后续的事情就越来越难做了。
政府的一线人员本来就不足,却还要投入到供应链重建上去,那人手就更不足了。
今天上海把社区做了三区划分,即将开始采取三区控制的方案。
这样,就能极大地回复供应链运作,而且能够抽调出人手更好地服务封控区和管控区。
总而言之,解决方案是明确的,而且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但是挑战仍然十分巨大。后续需要关注的是,是否能确保防范区内不出现新的感染,是否能避免病例外溢,是否能确保其他省市不被上海外溢病例影响。

广州会成为下一个上海吗?
这两天,北京、广州又出现了点状疫情,大家又紧张了起来。是不是广州会重蹈上海的覆辙呢?

我觉得不会。
首先,我们的疫情防控策略针对奥密克戎毒株有了改变。重启方舱医院、以快打快、三区控制。新的策略,以及对奥密克戎的新的认知,会避免后续的决策失误。

第二,这次中央政府已经展示了充足的决心,没有哪个城市会过大而不能封锁。如果后续再处理一些官员,那么各地的政府面对疫情时应该会更果断。
第三,上海的精准防控策略被击穿之后,徒劳地尝试了其他的方法,浪费了时间,最后不得不回归到动态清零的基本策略上。而现在,除了动态清零已经没有其他可行策略了。其他城市也不可能因为切换策略而导致封城不及时。
上海目前局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封城太慢。结果供应链大面积感染,为了避免进一步传播就得把供应链封了,重建供应链就极慢。然后一线人手就不够用,民众也很不爽。然后因为感染人数太多,隔离床位就不够,很多人就不能及时隔离,然后就在小区内传播,进一步造成隔离床位不够。于是必须要中央加派大量人手才能把上海从恶性循环里拉出来。但现在就只能逐个小区清零。从并行变成了串行。这速度就慢了。
现在再回头看深圳,顺利解决的主要原因,还是一开始足够果断。
当疫情已经超出控制范围时,果断封城。这时候真正的患者就少。供应链上的患者少,就能比较容易地恢复供应链。小区里面感染者少,利用现有隔离床位就能解决问题。然后以快打快,就能快速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面清零了,就能重新放开了。
现在广州和北京的封控行动都足够果断,就不会出现上海的情况。我们能看到,广州现在人力充沛,把封控区、管控区内的高危人群、现有病人、孕妇等等都排查清楚,基本能够避免后续出现防疫政策带来的次生伤害。

后续的疫情会怎么发展?
总体来说,上海这个级别的疫情,是不大可能出现了。

但是,面对奥密克戎这么强的传染力,我们维持清零的代价肯定会比以前大。而奥密克戎在人体外的存活时间也比之前的变种强(之前有个研究发现它在塑料表面能存活8天,而早期病毒活不到3天)。所以我们会碰到更多的点状疫情。
如果有一些地方政府排查不及时,这些点状疫情就可能就会扩大,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封锁。我觉得有可能还会有一两次去年西安那样的封城(几百万人,14~30天),但上海这种(上千万人,一两个月)就不太可能了。
另外还得说一下预案的问题。
之前欧洲制裁俄罗斯的时候顾头不顾腚,搞得自己能源市场狼狈不堪。但这实质上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已经超级复杂了,在没有预先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下,很容易轻视了一些政策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连锁反应。
封城也是如此。一个几百万乃至一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供应链是极其复杂的。涉及的生活必需品有成千上万种。供应链/物流的防疫和运行、阳性病例的转运和隔离、封城状态下紧急医疗需求的满足……这一个个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要把这些事情处理好,需要有极其详细的预案。
在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种之前,我国的封城一般都不封社会服务和供应链。因此社会的基本功能还能运转。但是新的高传染力的变种使得供应链不再安全,上海封了供应链,结果导致巨大的社会混乱。最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公务员人力来维持供应链。
然而,一个大型城市的公务员体系也是一个大型的组织,你期望一个大型组织能够在一两天之内转变所有人的工作任务然后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工作领域里面去,还想要他们不出大的纰漏,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必然陷入上海这次这样左支右绌的境地,什么都必须要做,然后什么都没有足够人手或管理能力,最后出了一大堆的严重问题。
所以,必须要有预案,想清楚要怎么做。尤其关键的就是如何确保供应链和医疗体系的稳定运行,避免防疫措施带来的次生的生命损失。
因为每个地方的供应链条件、一线政府机构的人员配置和领导能力等等要素都不同,不可能有一种预案能够适合所有地区。所以中央顶多只能出一个指导方针,具体的预案还是要各个地方自己来做。预案思考得是否周全,往往就决定了封城以后能避免多少不便和次生伤害,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有了预案还要有果断的行动。
封城的时间往往极其敏感。封城太早,可能就剥夺了流调解决点状疫情的机会,也对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封城太晚,会对经济和民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综合下来,肯定是晚不如早。
就比方说,你封了一个十万人的社区,他们肯定有各种你的预案中未曾考虑过的紧急需求。那你可以抽调十几个人来接听热线电话,一个上百人的联合团队来解决他们的需求。别的区域都还在正常运行,你怎么样都能抽出足够的人手把这些事情做了。但如果你封的是一个两千万人的城市,光是接听热线电话你都不见得能抽得出足够的人手,更不要说解决需求了。
只要能及早发现疫情可能超出了流调措施的能力范围,果断封控有限的区域,那么以快打快,一两周大概率就能解决问题。如此一来,针对点状疫情,封控区域小,解决速度快,如此我们就能回到2021年大部分时候的状况,从容等待合适的医药条件以实现最终的放开。

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常态化?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生活什么时候能回归常态化。

这首先要看天。如果出现了具有新的血清型且具有较高传染力和毒力的变种,那国外就会被疫情再洗个几遍,我们就又要等新的疫苗或者更有效的药物。
如果没有新的血清型的变种,或者新血清型的变种并不具有很高的传染力或毒力,那么生活常态化的时间点大致还是可以预估的。

近期可能发售的国产疫苗有两款。一款是国药集团的广谱疫苗,针对到目前为止的所有变种,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如果顺利的话年内就可以量产。另一款是丽珠集团的针对奥密克戎变种的疫苗,目前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申请上市。丽珠集团已经囤积了5000万剂,看来对通过审批非常有信心。后续应该会逐渐推广开。

在药物方面,Paxlovid产能持续扩大,年内将能生产1.2亿疗程。日本的盐野义据称也有一款小分子药物具有很高的有效性,近期完成了三期临床验证。而我国的几种小分子药物也有各自的进展。其中普克鲁胺刚刚完成了三期临床,据说有效性很高。但是目前其三期数据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目前并不确定这款药实际上的效果如何。VV116目前还在三期临床验证中。无论如何,我们大概率能够在今年年底到明年能够拿到上千万剂的新冠药品,将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整体的医药准备可能要到明年年初才能到达一个良好的水平。

考虑到明年两会期间会有政府改选。大概率要在明年两会之后,才会选择分阶段开放。此时医药、供应链条件也恰好都具备了。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前提还是不能出现“具有新的血清型且具有较高传染力和毒力的变种”。一旦出现了,可能时间又要往后推。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段时间我的建议是,打疫苗,并且推动自己周围的老人家去打疫苗。
一旦放开,我们每个人都迟早会暴露在奥密克戎的感染风险之下。只有打过疫苗才算比较安全。没有打过疫苗的人死亡率很高,尤其是老人。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健康状况,建议大家都去打,至少打两针,最好打三针。
等奥密克戎疫苗出来以后,在合适的时间可以再打一针。
如此一来,基本就能保证有相当强的免疫力了。

另一方面,还是建议大家屯点东西。
后续点状疫情还是会有,小范围封锁也会有。有可能存在一些地方在封锁初期生活必需品供应不上。最好囤一点食品、药品和卫生纸什么的。
总而言之,前途是光明滴,道路是曲折滴。祝愿大家在未来一两年里少受疫情冲击,能够更多地享受生活。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冷风吹牛
微信号:lengfengcn
知乎@冷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