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特辑:意识修剪及施肥技术(上)》篇,我们提及了「信息糖尿病」的概念。即吸入过多的信息,而产生信息虚胖的症状,好像无论看多少,心里依然觉得很空虚。造成一种,脑子很满没有创造力,心里很空没有满足感的情况。
此时,我们需要像修剪植物那样,及时修剪自己的意识,放弃多余的枝桠和花果,腾出空位留给核心根茎去生长。
然而,说时容易做时难。
近半年来,我经常偷听路人的对话。夸张的时候,可以在同一天里听到三堆人,八卦着同一件事。例如,王老师和李老师的故事,乌俄冲突,确诊病例的轨迹……
这个时代很容易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一瞬间全世界都在嚷嚷同一件事,铺天盖地地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身体里早已植入「随时连接」的基因,要清空头脑,降温下来,不是一个容易做的任务。
创造力特辑(上)篇里所提及的冥想方式,可能并不适合大多数人,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会坐不住,安静不下来。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另外一些,也是从小就植入到基因里的「运动」。
例如,走路。
在演员的表演训练里就有「走路」这个项目
©️ 《秘的要求|十三邀 x 赖声川》
「走路是一个放松、专注的练习。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什么,就不太会有杂念。你看走路很简单,完成这个目标过程中,其实就有专注的练习。比如注意自己走路的姿势,速度的变化,即停即走,注意别人的动作来改变自己的动作……」1
这与我们在(上)篇里提到的冥想时头脑的运作方式,是一致的。即在头脑中设置一个「锚点」,呼吸也好,走路也好,不断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锚点上,其它各种杂念的热度就会降低。同时,平时没注意到的、记忆里被遗忘的「边角料」就会重新冒出来,成为灵感来源。
冥想前头脑的状态
冥想后头脑的状态
「站起来走走」这句建议并不鸡肋,甚至对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Newsletter 创作者 Craig Mod 就经常在日本东京附近的郊野,进行长距离的步行。
日本熊野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几条朝圣路线
「Arriving in the rhythm of a long walk can take a few days, but I find that once I’m there, a momentum takes over—I get a natural high, the mind seems to open up, I become more creative, and I start to truly notice things.
形成长距离步行的节奏可能需要几天时间,但我发现,一旦身体到达这种节奏,一种动力就会占据上风——我会获得一种天然的兴奋感,头脑似乎会打开,我会变得更有创造力……」2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个过程就像双色球摇号一样。大脑里的碎片信息会随着步行滚动起来(但这个过程是意识不到的),走着走着,它们就自动排列组织,串成一排排的「开奖号码」。英语里有这么一个句型 " it comes to me that..." ,灵感就像是从天而降的,无法通过努力想出来,反而在放松的时候自然地走向我们。
当然,在疫情的阴霾之下,步行也开始变得奢侈。如果想要再简单一点,在室内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尝试「收拾」——日复一日地,整理、更新好所处的空间。
有一句古语叫「财不入脏门」,而人在一个固定、有限的空间内工作、生活,必然会产生垃圾或混乱,用物理概念来解释就是「熵增」。每天给所处的空间进行整理,就像一种进阶版的消消乐。不仅是整理的结果,更是整理的过程,能让人保持清爽的头脑和身体状态。
例如,打开衣柜将衣物都拿出来摊开、归类,仔细观察它们的状态——衬衫有没有皱了,毛衣有没有起球,白T有没有变色,不常穿的牛仔裤对它还是否心动……在这个过程中把注意力分给自己的每一件衣物(毕竟花了不少钱),更新它们的状态和位置,别老是让它们住在冷宫里。
又或者,收拾桌面、沙发,把脏衣服拿去洗掉,刷一刷盖了咖啡渍的杯子,刷一刷所有鞋子的鞋底……在这些习以为常的动作中,练习停止思考其它事,不断将头脑中的「锚点」拉回到自己手中的这个物件上,仔细观察它、触摸它、清洁它、移动它。那么简单的家务活儿,就会成为最好的动态冥想练习。
即使是在吃一把葡萄干的时候,也可以。
「很多冥想的初学者,可能都会听说 『葡萄干冥想』…… 即把一颗葡萄干拿在手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想象力去感受它,感受它的颜色、它的气味、它的褶皱、它皮肤的力量等等,你会在半个小时内体味到世间最美味的葡萄干。」3
平时我们进食,很可能嘴里还在嚼,就伸手去夹另一块,这口没喝完,就急着吸进下一口。边吃边说话,边吃边煲剧,最后填饱了肚子,却想不起来食物的「滋味」。
所以这个小练习,值得所有人都尝试一遍,有嘴就可以,特别是最近对食物有紧张感、匮乏感的朋友。可能吃不上平时喜欢的食物,喝不上平时习惯的咖啡,但反正也没什么能做的,不如尝试拿起手边的食物,用多于平时一倍的时间,认真吃它、尝它。只要感官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能给人带来清爽和喜悦。
随时随地的「头脑降温」,没有固定、万能的方法。可以选择任意一件让你安静而专注的事,有些人可能就是坐着看看树,有些人可能得去拳馆打打拳……没有限制,只要在进行的过程中遵循头脑训练的规则即可。
先找到、长时间习惯这种「空」的体验很重要。
因为杂念带来的情绪过山车太刺激了,没有人可以逃过对其成瘾,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体验这种状态。这指的不仅是汹涌而来的负面情绪,还包括我们以为的正面情绪,那种肾上腺素的兴奋感,其实也只是多巴胺的昙花一现(瞬息即逝是多巴胺的生理特性)。两种状态都不利于我们头脑降温,创造良好的灵感到来的意识环境。
不会过于上头,也不会无端失落,常常体验到「空」,是发生改变的基础。这样才能在遇事的时候,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波动(飙升或骤降),知道当时的想法可能并不可靠,提醒自己回到「空」的状态里再作行动。这是一种纪律,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有可能让自己在瞬间就把状态调整过来。
当生活中这种时刻越来越多,我们就能观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造力——在杂念都降温之后,每一次冒出来的灵感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与别人对比更擅长从什么角度去解决问题……这种「垂直」的创造力,才是真正扎根自己而具有力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应用到具体事情上毫不费力,是属于每个人的天赋。
相比于东打一枪,西打一枪,这种创造力会持续地吸引我们,引导我们越来越深入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领域——在头脑层面,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会越来越细;在精神层面,心里跟世界的连接也会越来越强。循序渐进地,这种「创造力」会发展出长期的使命感,一种行动的渴望,而利他价值和财富,就会是自然而然的,随之而来的结果。
* 相关阅读:

👋 See you next time.
复制 https://zhiy.cc/twinkle 到浏览器,
可邮件订阅这份 newsletter;
也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建议星标以防丢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