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说是健康。人生就像一串数字,健康是1,金钱、地位、事业、爱情、家庭……是后面的0,如果没有了这个1,后面有再多0也都没有意义。
话虽然这么说,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怎么重视健康。工作起来996007,不眠不休的都有;为了事业,抽烟提神、饮酒应酬的大有人在。难道他们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吗?为何要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事业和地位呢?
这与跟经济学上水与钻石的悖论类似。水对人来说很重要,缺失了会要命,但价格却远远不能跟钻石相比。关键在于稀缺性,物以稀为贵。
如果在沙漠里,水比黄金钻石更贵,但水很多了,就不值钱了。
要是地球上只有一株绿色植物,那么价值万金也不为过,如果是绿化很好的地方,一颗树木也就是木材的价值,没什么特别的。
决定一个事物价值的,是边际效用。而越稀缺的,边际效用越高,反之则越低。
健康也与之类似,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身体状况好,健康的边际效用低,对于老年人和重病缠身的人来说又不一样。
虽然说健康是1,但是大家都有的话,就没有差别了。后面的零多零少,差别就会巨大。
很多人说金钱不重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这同样涉及到一个稀缺性的问题,对于亿万富翁而言,确实是这样,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金钱是大问题,就像《我不是药神》一片中的经典台词: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钱不是万能的,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能够解决问题和麻烦。
1恒定的情况下,什么决定后面的零多零少呢?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当年鲁迅先生愤激于国人“东亚病夫”的称谓,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想要治病救人,不过看到日俄战争中国人只是无聊的看客,觉得仅仅有健康的体魄是不够的,关键还得要有清醒的头脑,所以弃医从文,成为一个作家,提高国民的认知。
2
人生最重要的什么?是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早知三年事,富贵万万年。
为何能够早知三年事?在于对自我和世界的正确认知,能够把握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预测未来。
年轻人没有钱不可怕,出身不好不可怕,只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认知,早晚都能够成功。
否则,哪怕是风口上的猪,凭借运气赚来的钱,凭借实力也会亏光。有一句话说,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成为人生的大师。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与智,都是智慧。
在佛家看来,智慧是第一位的,戒定慧,持戒而后定,定而后生慧。持戒、禅定,都是为了不被外界的欲望迷惑本心,明心见性。王阳明的心学,讲究致良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方也是如此。“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根本。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洞穴隐喻”:
如果有人类生活在洞穴中,没有见过真实的世界,只能见到火光的影子和真实世界嘈杂的回声,那么,他们会把影子当做和嘈杂的回声当做全部的现实;即使有人摆脱了洞穴来到真实的世界,一时之间也难以面对,只想回到洞穴,那些影子和回声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
正确地认知世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很多人终极一生,都难以认清自我和世界的真相,只是看到一些投影和回声罢了。
3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自然不是,正确认知源自实践和反思。
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逐渐认知世界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知天命,这些哪怕是一生求学不倦的圣人孔子都需要到四十、五十岁才能达到,更别说芸芸众生了。
要想正确地认知这个世界,首先要兼听,综合各种信息来源分析比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多比较对照之下,才能得出真相。
其次要有同理心,推己及人,公道不公道,打个颠倒。
能够代入对立面设身处地想一想,才不至于偏信偏听。
最后要勇于追求真相,这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忙忙碌碌的人,谋生耗尽了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寻真相,认知真实的世界;还要不为利益所惑,利益和预设立场往往会导致偏见。
佛教云,认知有三境:见山是山,水是水,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人生认知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随波逐流,认知受到环境影响,类似于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
人是社会性动物,受集体环境思想影响很大。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细究下来,不过是多年教育和集体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
在大国,谁年轻时候还不是小粉红来着?
楼主高中时候,也像王小波描述的那般,拿着红蓝铅笔,在世界地图上思考,如何解放世界劳苦大众,如何打下白宫。
互联网时代也并没有改变什么,由于算法的影响,信息茧房现象更严重了。
微博等自媒体上过激的言论已经很难令人惊讶,但有一次看到一个图片,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写他的理想是长大后用原子弹消灭掉霸权主义美国,实在是莫名惊诧。
小朋友不过是一张白纸,他的仇恨思维从何而来,不问可知了。
第二阶段,则是怀疑一切,愤世嫉俗。
就像楚门世界中的楚门,终于走出了人造的虚幻世界,见识到了真实的世界,认知提高了一个层次。
多年的认知崩塌带来的幻灭感往往会使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是愤世嫉俗,要么是玩世不恭,觉得世间一切皆是虚幻。
以前在天涯社区有位愤激的网友南方孤驴,有法国大革命罗伯斯庇尔的气质。罗伯斯庇尔的墓志铭是:过往的人啊,不要为我的死悲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
南方孤驴的口头禅则是,把数千万TZ内人士统统吊电线杆,则天下太平。
他的这个思维,跟他极力反对的那些极端的小粉红们有何区别呢?
不过是一个极左、一个极右,大概只有小胡子才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吧。
第三个阶段,则是返璞归真,回归常态。
依然是见山是山,水是水,看上去跟第一阶段随波逐流类似,但实则有本质的不同,能够正确地认知理解和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世界并不是黑白二分的,而是灰色的。
心向光明能够理解但并不认同黑暗。顺势而为,待时而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无论在何种世道环境中,都能够很好地活下去并且坚持自己的认知底线。
4
认知有层次高下之分,但并无绝对的正确错误之说,都是相对而言。
任何一种认知,都是一种模型和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
就像人类最初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天圆地方,这是最为直观朴素的认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地圆说第一次传入清朝,遭到了相当多的大儒抵制和反对。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地球是圆的,为何人不掉下去?地球是一个球,上面的海洋怎么会依附在球上?
这是因为,在小农经济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圆地方这套理论对他们而言完全是足够了,而在大航海时代,如果没有地圆说和牛顿力学作为指引,航线会偏离十万八千里,没法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那么,牛顿力学是真理吗?
牛顿力学最初也是一种现象的归纳,在地球上、低速运行的物体上是足够了,但是对于接近光速高速运行的物体,误差相当大。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类的理论了,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运行下的一种近似和简化。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包容的关系。在地球上,运用牛顿力学精度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却能简化运算,所以比起相对论更有优势;但在星辰大海时代,则必须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牛顿力学开始不适应了,超出了其适应的边界。
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我们都像盲人摸象一般,只能逐步逼近,而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测不准定理说明了任何认知都有尽头。
很多人的认知,都是跟他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也许你觉得他是坐井观天,但生活在井里无法跳出青蛙,天是井口大,还是无限大有区别吗?
只有能够从井里出来,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正确的认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面临信息大爆炸,如何辨别真伪,形成正确的认知都需要多年的思考和学习。对于还处于追求基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大多数芸芸众生而言,这是一种奢侈品。
每天光是上班谋生就耗尽了所有精力,下班后还要照顾小孩打理家庭,哪里有闲暇时间去思考、学习?
所以,大多数民众都是盲从的,犹如羊群一般跟着头羊行走,这样能够节约大量的思考和学习时间。
他们宁愿去相信阴谋论、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脸谱世界,因为这种认知模式最简单粗暴、最容易理解。
他们所认知的,很多都是被上层刻意引导的,需要他们保持这种认知,也最符合上层的利益。就像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小农经济社会,不需要这么多人思考,经济也负担不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才使得人人都有闲暇的时间,所有人参与讨论重大事件,提高认知而非盲从成为可能,但工业革命不过二百余年,要改变数千年的传统任重道远,需要时间。
5
认知框架有其底层逻辑,经济学上有一句话,哪怕是傻子也在时刻算计着。只是傻子的底层逻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罢了。
近期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大事件,在网络上认知出现了大撕裂。很多人觉得在自媒体上支持俄罗斯一方的网友,逻辑混乱,其实不然。
有很多最底层的逻辑是不可说的,除了少数人云亦云没有思考的外,这些网友内心和潜意识里大多认同的是丛林原则,谁拳头大谁有理,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国际社会弱肉强食。
弱肉强食的认知错误吗?应该说,在整个动物世界、史前社会、人类工业革命之前都一直如此,工业革命之后一战都谈不上是“义战”,还是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一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德国随着实力的膨胀,开始追寻成为一个世界帝国,从而跟日不落帝国英国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德国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洋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然而,人类并不只有竞争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面,也还有国际分工合作、多赢的一面。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各国互相合作,深化国家分工把饼做大,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比你死我活的竞争要大得多。
一个明显的例子,日本在二战时期为了追求海外消费市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但他在战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在战败后加入国际分工之后得到了,日本产品畅销全世界,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国际社会开始尊重一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同,通过战争改变领土状态不再被广泛认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发展方面,而非武力。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大多数国家发展武装力量主要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契约、法治精神和制衡。
这是文明和野蛮的分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规则。
欧洲大陆的王室跟东方的王族也并没有什么不同,法国国王也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统欧陆,德国、俄罗斯等陆权国家也均朝这个目标努力,只是在英国的大陆平衡政策下,最终都失败了。而这些国家的权力也被制衡关进了笼子里。
这是一个文明的过程,西方世界有丛林世界的一面,但也有文明的一面,就像一个人,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本能,但一个文明社会的人,能够抑制其动物本能。
对规则的认知和理解,是对具体现象认知的先导,理障重于事障,只有破除了对规则认知的迷障,才有可能正确地分析和认知具体的事件。
6
最后也是最多的一种认知问题是因为利益纠葛,有意而为之。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很多人并非没有逻辑,而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哪山唱那山歌,变脸比翻书快,最大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
这样的人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如工作与生活分开,看上去“精分”;如WH敲锣女,一旦上岸后就翻脸不认人。
你真以为人家傻?人家算计精明着呢,一切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
跟这些人没啥好争论的,时间会说明一切,大势到了,他们会迅速转变观念,咸与维新。为了获得投名状,对待昔日的同一阵营下手更狠。
面对真实的世界是有风险的,要不然鲁迅先生也不会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黑客帝国》中,主角尼奥面临一个选择:
“现在,放在你面前的有两颗药丸,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选择红色药丸,幻境结束,欢迎你来到真实世界。我不能保证你什么,我唯一能保证的是,你看到的都是真实的。
选择蓝色药丸,你会忘记今天发生的一切,回到虚拟世界继续你的生活。”
尼奥最终选择了红色药丸,面对真实。
但也有人接受不了真相的,片中有一位“叛徒”,跟母体机器合作,为的是能够重返虚幻世界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哪怕那些不过是营养舱中电信号。
只不过假的总是假的,永远不会成为真实,就像《沉默是金》中所唱唱的那样“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虚拟的世界总是无法像真实世界一般持续,总是会崩溃,母体已经是第六代了。
认知的提高也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情,需要恒心、毅力与时间。
就如王国维在求学三重境界中所说的那样: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观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苦苦追寻多年,突然一朝开悟,达到大成境界。
认知需要靠自身去悟,旁人的经验和指引只能作为参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领悟都不一样。所以禅宗认为不可说,一说就错。佛陀拈花微笑,只能靠自己才能大彻大悟。
大师所言不过指向月亮的手指,通过手指来认识被迷雾乌云笼罩的月亮(客观真实世界),手指的本身并不代表月亮,只是开悟的工具罢了。
最后一点建议,对于孩子,不要过早去培育独立之精神,不妨让其随波逐流,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小孩子没有大人坚韧的心态,与环境不同是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的;同时也需要循序渐进去认识真实世界,错了也没什么,经历和波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哪怕是正确的认知,真理过头一步就是谬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渐长,孩子们也会逐渐长大成熟,一如我们当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有些事情,需要时间的沉淀,不然,孔子也不会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是最终的裁判。
 PS:文章中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三观一致的网友可以加入楼主的知识星球,在里面说些常识和实在话,互通信息,抱团取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