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词,和我最近两天的感想有关。
大家可能都知道,最近这一波疫情来势汹汹,成都也报出了数目不小的确诊病例。
为防万一,小半所有的体育兴趣班都停课了,也没有说什么时候能恢复。
这周一开工,我就把最近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文件都传送到网盘上,预备随时开启在家办公模式。
的确,在疫情之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的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从来都是一道难题。
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我想这首词特别值得我们在这个时候细细品读。
原词如下:
定风波
苏轼〔宋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黄州团练副使虽然还算一个官,但当时苏轼其实已经领不到俸禄,全家的生活都因此陷入了饥寒。
为了养家糊口,苏轼只好亲自下地耕种。
听说黄州东南三十里处的沙湖,土地肥沃,三月七日这天,苏轼便在几位朋友陪同下前往看田,在途中遇到了下雨。
因为雨具已经叫人带了回去,同行的人个个淋得非常狼狈。
不久雨过天晴,苏轼便写了这首词。
下面我就跟大家逐句聊一聊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生活中难免会有猝然而至的风吹雨打。
这时候,穿林打叶的沙沙雨声,足以让没有雨具的行人心中烦恼。
然而苏轼却很干脆得说:“莫听”!
他怎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这是有道理的。
雨已经在下,雨具已被送回,淋雨已是一个既成事实
既然如此,又何必再被雨声扰乱心神呢?
让人狼狈的永远不是雨本身。
其实,会在下雨的时候手足无措的人,恰恰是不相信天会无端下雨的人。
至少是内心不愿意相信。
然而生活的真相是: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了。
所以,“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是一种自大,而是接受不确定性后的从容。
一次次被突如其来的雨淋湿,一次次接受既定的事实。
苦中作乐,继续前行。
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现实人生的写照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竹杖、穿草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
怕什么?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竹杖芒鞋、一身蓑衣确实非常轻便。
但在雨中行路,芒鞋不免拖泥带水,蓑衣也常常漏雨透风,自然比不上骑马的便捷。
那么“竹杖芒鞋”又轻在哪里?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倒几年。
元丰二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被诬陷作诗讥讽皇上。
被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饱受凌辱和折磨的他终于从监牢里走了出来。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捡回了一条命的他,此时早已打消仕进的念头,只想做个躬耕的老农。
成就一番功名,乘肥马、衣轻裘的生活,确实更能给人掌控感。
有时候,骑马的人也会和马一起被戴上笼头。
《庄子·山木》里有一个故事: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感叹:“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所以老子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竹杖芒鞋,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
即使拖泥带水,透雨漏风,也乐得逍遥自在,远离祸患。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饱经忧患后的通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春光明媚后难免跟着雨声飒飒,料峭春风也总会迎来山头斜照。
人生也是一样,顺境和逆境总是交替出现。
我如果一段时间顺利得有点过头,心里就会有预感,可能一个不顺的阶段就要到来。
同样,如果进入一个特别困难的阶段,我也不会过于沮丧和着急。
我知道,这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过瓶颈期,反而可能迎来大的突破。
正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么说并不是告诉大家,顺利的时候也要紧张兮兮,逆境的时候也可以放飞自我。
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努力,坐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实际上,瓶颈期的潜台词就是,已经经过了漫长的付出、刻苦的努力。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进入了瓶颈期,我首先会恭喜他,他可能离成功不远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确定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对这个过程心里有数,自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付出上,以平常心对待一时的得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信步归去,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其实人生在世,风吹雨打带来的痛苦少,担惊受怕带来的痛苦多;春光明媚带来的欣喜少,期待落空带来的失望多。
若是心中既没有晴明,也没有风雨,就不会患得患失。
晴和雨难道不是客观存在吗?
虽然如此,如果心中无贪无惧,不论是晴还是雨,都只是另一种风景。
但是——
如果我们只读到这一层,就很容易落入佛家所说的“断灭相”
既然“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不是什么都一样了?从此大彻大悟,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当然不是这样。
风雨终究是风雨,需要认真对待。
苏轼虽然洒脱,但在春寒未尽时节淋了冷雨,不久就害了左臂肿痛的毛病。
庞安常是有名于当地的针灸医生,苏轼病臂便去向他求治。
因为庞安常聋得厉害,两人只能笔谈,写不了几个字,他已完全了解病因。
苏轼开玩笑道:“我以手为口,君以眼作耳,都该算是一代异人。”
可见,苏轼并没有对风雨置之不理,该治病还是得治病。
所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心态,并不是行动指南。
其实,苏轼写这首词的缘由恰恰能告诉我们,他是在多么积极地生活。
可以说,苏轼是在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兢兢业业地从事于该做的事情。
EASTWEST
苏轼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呢?
我把他的态度总结如下:

接受不确定性,积极应对;
认识到祸福相倚,不要过度追求确定性;
保持平常心,专注于努力而非一时得失;
忘怀得失,但同时做好该做的事。
不同于人们常说的“超然”、“豁达”,如果让我自己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收获,我会选“韧性”
不接受不确定性的人不会有韧性,干脆落入虚无其实也是缺乏韧性的表现。
这两种态度都是源于拒绝承受不确定性的压力。
真正的生活的强者,是像苏轼这样,心态超然,为所当为。
风波终会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做好该做的事情就好。
读完了这首《定风波》,你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分享~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想听听《定风波》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