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可唯在新一季《为歌而赞》上翻唱“蚪音神曲”《删了吧》引发百赞团争议,百赞团分别从音乐性、歌词、价值观等多个角度来批评这首歌本身,认为是郁可唯翻唱的滑铁卢,百赞团的意思说直白一些就是认为这首歌很low,不值得郁可唯翻唱,郁可唯选择它想必是出于市场考虑。但郁可唯不同意,说我还真不是为了市场,我就是单纯地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好听。
这首歌本身没什么值得说的,如今主流歌手越来越多地翻唱网络热歌,无论是在综艺、各类企划、直播、或是社交媒体上,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风潮,为何会有这种风潮?因为如果从听众数量、传唱度、歌曲场景曝光度以及传播渠道优先级等层面上来说,我们常说的华语乐坛的主流音乐(大型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手音乐)其实已经是“昔日主流”,而如今的短视频歌曲才是“当下主流”,但通过近几年的这种风潮我有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歌手们其实普遍没有听众们那么重的“审美包袱”。
举几个例子:
吴青峰在《乐夏》上说他参加《歌手》时就一度很想翻唱鹿先森乐队的《春风十里》,高晓松也说这首歌是他那一场歌词里写的最好的,但是《春风十里》在乐迷群体的口碑就很差,属于“审美鄙视链”底端的音乐,在那年《乐夏》上鹿先森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音乐品味的负面角色,还一度有传言说,鹿先森甚至因为参加《乐夏》导致出场费不升反降,成为罕见的参加了《乐夏》惨遭损失的乐队。而从那一年吴青峰参赛每期写翻唱心得的小作文来看,他绝不是一个会去媚俗讨好观众去选热门歌的人,选歌都是出于本心,你能说吴青峰的品位就比乐迷差吗,只是他没有那么重的审美包袱;
汪峰在《歌手2018》上翻唱胡66的《空空如也》,我们知道蚪音的真正崛起是在2018年的春节,所以《空空如也》可谓是初代“蚪音神曲”,但记得那场在后台汪峰跟李健在讨论这首歌,李健的看法是,一些网络歌曲的胚子是好的,只是缺乏精致化的制作,而汪峰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不为人知的好歌通过他的翻唱给推广出来。这些话幸亏是汪峰说的,但若是一位乐评人说《空空如也》是好歌,那多半是要被听众耻笑的;
林俊杰翻唱过在台湾很火的任然的《飞鸟和蝉》,并且和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串联在一起,《飞鸟和蝉》这首歌不仅在很多人看来是首“大俗歌”,而且在大陆网络上是被贴上“抄袭”标签的,属于首先就能被一棒子打死的类型,即使不算抄袭,那么这种套路和弦、曲风又过时的模仿周杰伦两千代风格的歌,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值得林俊杰这样的好歌手翻唱,但林俊杰却没有这种审美包袱,还“不避嫌”地将两首歌串在了一起唱;
周杰伦在ins上转发了mac ova seas翻唱的《七里香》,说明是肯定这版remix的,而在大半年之前,mac ova seas因为翻唱《七里香》可是被不少歌迷狂骂,认为电音很土,玷污了周杰伦的作品,当时还闹得挺大上了热搜(这里顺带说一句,我很喜欢mac ova seas,他的歌还选入在我2020年度华语100首最佳歌曲中);
李荣浩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期间很推崇陈雪凝与王靖雯的创作,认为是好音乐,还因此引发过大争议,而陈雪凝与王靖雯的歌曲,不用说你也知道,在网络上也是属于“审美鄙视链”底端的音乐;
在刀郎红遍大街小巷的时候,他的歌曲是被称作“民工音乐”的,如果那个时代有蚪音,刀郎的歌曲肯定也是“蚪音神曲”,但谭咏麟却称赞刀郎是“十年难遇的奇才”,还唱了《披着狼皮的羊》;
还有像张韶涵、黄龄这样的好歌手,很喜欢在歌中晚会或者平台上翻唱网络歌曲,我有次还看到过黄龄的粉丝向路人解释说唱片中的黄龄跟蚪音上的黄龄是两个人,一个是歌手黄龄,一个是爱玩的Yellow Zero,需要区别对待,但黄龄跟张韶涵本人似乎都只是把翻唱这些歌作为一种情趣,对此都并不在意。
……
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是相当多的。
为什么歌手们其实普遍没有听众们那么重的“审美包袱”?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歌手的口碑形象主要还是来自于他自己的作品本身,作品是歌手的底气与立足之本,作品好坏会影响歌手口碑,听歌品味则不会,写出过《晚安北京》《美丽世界的孤儿》这样歌曲的汪峰,无论再怎么唱《空空如也》,也都动摇不了他的根基,只有出了《没有人在乎》这样的歌才会有损口碑;写出过《年少有为》《喜剧之王》的李荣浩再怎么推崇王靖雯这类创作者,也都不影响他的音乐口碑,只有出了像《麻雀》这样的专辑才会。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作品足够能打,谁在意你喜不喜欢蚪音歌曲;
二是在作品“火”的这件事上,歌手与听众有着两种相反的立场,歌手其实是不反感“火”这件事本身的,认为“火”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传唱度、播放量、受欢迎度这不仅能转化为实打实的歌坛成绩与利益资源,而且是自己的作品受到大众喜爱与认可的重要反馈,能拥有具有广泛流传性与传唱性的作品,歌能“火”是绝大多数歌手的追求,除非特别清高的小众艺术家,没有人会排斥这件事。但是对于听众来说,歌的“火”跟听众的自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有相当的听众群体,是排斥自己喜欢的歌与歌手从冷门变得热门的,因为它会消解掉个体感受与歌曲情感连接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让自己的感受变得泯然众人,再加上短视频热歌的听觉轰炸,霸占公共听觉空间的审美疲劳,听众普遍是比较无感或是反感“火”这件事的,立场不同,导致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歌手往往会先看到一首热歌的可取之处,因为可以观察市场趋势与反馈经验而吸收为我用,但听众往往会先注意到一首热歌的缺憾之处,以好表达对这种听觉轰炸的反感以及宣布向庸俗的大众审美划清界限。
同时还想说的一点是,无论你是否有审美包袱,都不要以音乐类型作为鄙视链,就像高晓松说的,每种类型里都有好音乐,每种类型里也都有臭大粪。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