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只要我们不去谈,‘死‘就离我们很远。
这几年它开始不显生分,隔三岔五的就来点消息强行套近乎,有可能是熟悉的人,多数时候只是一串数字。
那些成为逝者名单上分子的陌生人,开始在互联网上被观看人生。生前的点滴成为大家惋惜,尊重的情绪出口,也有被写进分不清是为了流量还是为了祭奠的“非虚构文学”里。
在一次次的转发里,我忍不住思考:如果我死了,别人会怎么评论我?
作为宇宙尘埃中颗粒最渺小的那一类,扶老太太的功绩都没,根本不可能在世界上留下什么划痕。猜想一下大概也会是:
“她从20岁的微信就写着不瘦20斤不换头像一直到昨天。”

“他一生节俭为人,每天重复点华莱士的快乐星球套餐,省下钱给房东儿子攒彩礼。”
“平日里不善言谈的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weibo上和网友对骂。”
“加班时人走的,抱歉不能给甲方演示新改的方案了,着急的话下来自取。”
电影《自己的葬礼》里,如果老头菲利克斯没在活着时给自己办了场葬礼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可能死后,别人对他的评价还会是:孤僻怪胎,与魔鬼有交易的恶人吧?
死后的事儿,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即便真的有灵魂,更是干着急,没法冲着正读着你悼词的人喊,让他加上你小学获过作文比赛二等奖。
而更多的讣告就是张标准格式的死亡通知单,你的名字后面只跟着生卒日期,别无其他。
我们对于死的态度像是不可触及的禁区,过于敬畏或者过于忌讳,格外小心翼翼,生怕会被扣上对死者不敬的名号。
可生与死之间本不应该断层,每一个曾经活过的人都是立体的,不存在纯粹的善与恶。即便是名人,也有琐碎生活。在禁忌的背后,更是他们曾活过。
《讣告》这本书,甄选了曾在经济学人“讣告”板块里1995年至2008年间发表的200个人和一个鹦鹉的讣告,集结成册
 点击购买  PURCHASE 

听书名好像是很沉重,或者会觉得像一般讣告那样只有歌功颂德。其实恰恰相反,反而诙谐幽默。尽管书里有达官贵人和权势之人,比如戴安娜王妃、福特总统、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导演黑泽明、英格玛·伯格曼和作家索尔·贝娄等等。
也有其他凡夫俗子像烹饪教师、音乐灵媒、疑为外星人绑架受害者、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甚至还有骗子和追名逐利者、巫师、关塔那摩囚犯和一只非洲灰鹦鹉亚历克。
据说这只鹦鹉至少会说150个单词,会数数做数学题。2007年被发现死在笼子里,终年31岁
《经济学人》的讣告栏设立之初,是为给报纸增加两种自身所缺乏的特性:“历史感和人文性”,除了【约1000个单词的长度】这一标准外无任何限制。由基斯·柯尔克霍恩(1995-2003)以及安·罗(2003-)担任编辑,写着两页一生的故事。
所以对于讣告的选择对象,热度和名字都不重要,甚至也不需要紧随死亡日期,只在乎能不能有好故事讲给大家听。
最初的主编基斯,平时温柔、彬彬有礼,和谁说话都是挂着谦虚的微笑,但在一件事上意志坚定,那就是得由他决定写谁。
“I would like to do X ”在基斯宣布要写的对象前,没人知道会是谁。无论是突然杀出来的野马还是名人离世,都无法说服他改变主意。
对于一些觉得重要的人,也会提前写好稿子。不过,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旦我们给他们写好了讣告,他们通常都能再活很多年。”
《讣告》更看重被选中的对象是否“活过有趣的一生”。不按着头让你看完就“铭记”或者“崇拜”,甚至是略有毒舌的在描摹其人生命的形态。
从他们给一些名人按上的头衔就能看出来:
鲍比·里格斯 :美国网球冠军,大男子主义吹牛大王
乔治·普林顿:作家,狂妄之人
乔治·普林顿
让娜·卡尔芒: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和 本尼托·马丁内斯 :或许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朱尼厄斯·贾亚瓦德纳:斯里兰卡的老狐狸
保罗·古驰:时尚精品设计师,家族败类
保罗·古驰
编辑们敢于调侃生者,也并不害怕对逝者不敬,不在乎大众对讣告主人公的普遍看法,而写的是这些人对世界的看法。完全是不同的视角,也不回避绕开整个故事的主线来表达重要观点。
阅读起来轻松愉快,没有因为主人公已故而有压力, 就像是在听熟悉的人在吐槽那些八卦,既真实又不留情。
我摘几段书里的内容,大家体会一下。

雅诗·兰黛(化妆品女王,逝于2004年4月24日,熟龄)
“使用纤盈动感塑体精华露真的可以变得更漂亮,还是快速浸泡在冷水中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这些都无从判断。”
"然而,时间也在追踪她,用它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庞和任何浴室都无法相匹配的苍白面色。
安娜·妮可·史密斯在26岁的时候嫁给了89岁的石油大亨亿万富翁J·霍华德·马歇尔。
安娜·妮可·史密斯 (一个特别的当代名人,终年39岁):
“她本人在佛罗里达州好莱坞一家印第安赌场的酒店客房内昏倒,不治身亡,死因不得而知。她离真正的好莱坞很远,但她年轻孤独的死亡,倒是与她最渴望的盛名相去不远。”
让娜·卡尔芒(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终年122岁):
"也许这根本不重要。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是卡尔芒太太的生命持久度。”
艾瑞克和妻子万达·纽比在多塞特郡
艾瑞克
·
纽比(旅行作家,时尚买手,终年86岁):

“人们常常问纽比,为什么热爱旅行。他说,为了自由。但他对自由的态度是矛盾的。两次走出战俘营后他陷入了沉思,发现【真正的自由】竟然在围墙里。他写道:在那里,人们不必为任何事操心,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也不需要去想吃什么。当然,穿什么也不用考虑。”
这些讣告不是通常的标准作业程序,用小事串联一生,言语诙谐。让人看着上瘾,起如此愉悦,多少都得归功于作者的写作功底。
我司的编辑们人手一本,说是好好用它研习下写作技巧。就算不从事写作,对名人也丝毫不感兴趣,纯粹从娱乐角度来享受,这依旧是一本消遣的好书。
这次再
公路商店APP
上购买《讣告》这本书,除了低价以外还专门
赠送
一个我们独家的文件夹。

 点击购买  PURCHASE 

看待死亡不应该总固化在沮丧和悲哀的情绪里。给这么多人写了讣告的编辑安,再采访里说了一段:

“我把死亡看作是去到另一个地方,在那里继续活着,就像我们在人间活着一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