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受是:不少印度电影,越来越“韩”。
也即网友所说:虽然就是不改,但是人家“敢拍”。
比如作为[误杀]原作的[误杀瞒天记],写尽了底层小人物对权贵阶层的绝望抗争。
这片四月要在国内上映,可关注一下
还有之前根据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改编的[一个母亲的复仇],也曾在国内上映。
当有一天,印度电影不再载歌载舞。
它竟喷薄而出无限的愤怒之力量。
最近一部口碑新片[星期四],延续了[一个母亲的复仇]式的暗黑与悲愤基调。
缔造了新时代的强奸复仇电影。
*涉及部分剧透
女性愤怒
这是一部愤怒的电影。
虽然动机,在[星期四]里一直是被隐匿的,直到中途才被揭开。
愤怒在一开始,似乎是无来由的。
女主奈娜。
在一个普通的周四,照往常一样,照看着幼儿园内的16个孩子时。
打通了报警电话:
“我叫奈娜·贾斯瓦尔,我是幼儿园老师,我劫持了16名儿童作为人质,我对警方有一些要求。”
挺着大肚子的女刑警凯瑟琳推掉了和医生的预约,负责出警处理。
但她对案件本身和女嫌疑人本人,充满了偏见。
隔门听到孩子们的笑声,以为被恶作剧报假警,当场即打算撤走。
直到奈娜的枪声响起。
布置谈判、疏散人群、安抚被绑者父母,警方在忽然漆黑变天的冰凉雨水里展开行动。
奈娜那边,却将自己的全部行动发布在网上,开始犯罪直播。
要求一:她要和警官贾维德·汗对话;
要求二:她要5千万卢比(约420万人民币)
要求三:警方负责找到名叫拉凯什·马图尔和查兰·库马尔的两个男人。
她宣称,要求一旦不被满足,即开始人质屠杀计划:一小时杀掉一个小孩,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男警官贾维德迅速来到现场,却在制定解救策略上和女警官凯瑟琳无法达成共识。
是满足奈娜要求?还是警队突袭?
凯瑟琳的逻辑简单粗暴:“她只是一个女人。”
于是,2分钟的突袭计划雷霆展开,切掉奈娜网络、从幼儿园后门攻入,只是,他们显然低估了女人惊人之怒。
警方不老实,奈娜绝不坐以待毙。
她在数万观众面前,在镜头直播里,一边和A姓小朋友喊着愉快的游戏规则,一边将之枪杀倒地。
警方“只是一个女人”的定义背后。
往往意味着她虽有枪,但仍不被重视,她是软弱的、无能的、容易被搞定的,她是无法将愤怒付诸实践的女人。
可是,奈娜的冷酷无情,让警方的理论和轻视见鬼去。
奈娜随之提出更多要求:
她要和印度女总理通话;再进一步,她要和女总理面谈。
电影走到这里,终于暴露了奈娜在普通绑匪之要钱要人外的更多野心。
她的动机是什么?
毕竟,电影以短暂的温馨日常开篇,我们彼时对女主的初印象可与暴烈冷酷的女匪全无关系。
她是受人喜爱的幼儿园老师,刚刚度假回来,开始上班;
她是有完美未婚夫的幸运女孩,沐浴在满溢出来的爱里被尊重疼惜;
她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如姐姐般的家人,孩子们爱她、信她。
可是,日常的崩塌只需要一个决心——
也可谓之“觉醒”。
不是在假象的日常沉睡久了,就真的自我重建完成。
不是在噤声中惯性自我抑制,外部暴力就真的不存在。
不是配合沉默的大多数表演岁月静好,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女性就能不再重复糟糕的命运。
这是一场事先张扬的绑架案。
奈娜以坚决的、冷酷的、高调的犯罪风格,将这场事先预谋的幼儿园绑架案,转变为一场严肃的公共言说。
尤其在和女总理对谈这场戏里——虽然从剧情走向略显幼稚天真且超现实——但至少人家能拍的这场戏里,到达了高潮。
“你想要什么?”
“强奸犯判处死刑。”
被抑制的受害者
都知道,印度是所谓“强奸大国”。
举世瞩目的恶性案件包括但不限于:
十年前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
23岁的花季女医学生,在和男友误上一辆黑公交之后,遭到了车上6个人(包括一名未成年人)的强奸、虐待、抛尸。
相关事件纪录片
仅一年之后的孟买轮奸案。
22岁的女摄影记者和同事出任务时,在孟买著名的夜生活区,遭到了5个男人(包括一名未成年人)的强奸。
2015年的拉纳格特轮奸案。
一名71岁的修女在西孟加拉邦的拉纳格特,被6名入侵者在耶稣和玛丽修道院轮奸。
2018年的卡图绑架轮奸案。
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卡图地区,遭到了8人团伙(其中包括4名警察)的绑架、强奸,最后被残忍地谋杀。
相关抗议
进入21世纪,全世界女性权益保护已成共识。
印度却仍以顽固的似未被现代文明之光洗礼的古国心态,在性别平权方面,一塌糊涂。
最突出的便是其针对女性的暴力问题。
所以你看到,奈娜和女总理的对谈,字字含泪、句句带血:
“在这个国家,从8个月的女童到70岁妇女,都难逃魔掌。根据官方统计,印度每16分钟,就有一名妇女被强奸。”
2012年医学系女生乔蒂事件之后。
印度通过了《保护儿童免于性侵法案》,这也是奈娜质疑中的,虽然向前迈进了一步,却限定了年龄。
而电影最怵目惊心的一幕,还包括结尾字幕:
“当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我国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
况且,这可是据官方统计。
未被报告的、和未被记录在案的,又有多少呢?
比如名叫Madiha Kark的专家,就估计印度有54%的强奸案没有被记录在案。
另一个叫Mihir Srivastava的专家则在他的《今日印度》文章中宣称90%强奸案都被隐瞒,而印度奥迪萨邦政府估算的比率则是60%
案件数量只多不少,定罪率却不断下滑。
1971年这个数字是46%,2012年反而下降到了26%。
什么原因呢?
除了法律本身落后,更重要的有来自司法体系的低效无能,程序繁琐,效率极低,执行力差。
比如2012年的德里黑公交案件,从第二年开始审理、定罪,直到2020年,被定罪的4名罪犯才被执行死刑。
演员阿米尔·汗也曾在《真相访谈》中无奈坦言:
“在印度,法律更保护的是强奸犯”。
奈娜幼年时的一个普通周四,也是在公车上,被陌生男人性侵。
一人绑住她的手,一人对她实施暴力。
可是彼时的警察呢?
年轻气盛、正义感爆棚的贾维德警官呢?
哦,他无视了她的遭遇。因为彼时他和妻子(女警凯瑟琳)正在合力办一个大案,正待一战成名。
至于普普通通、毫无背景的小女孩性侵案,当然是值得被牺牲掉的、不重要案件。
法律、舆论、道义,甚至连控诉的机会,从来都不属于受害者。
她们是被但丁的地狱一样的沉默的圆形监狱围困的孤岛,被羞辱、怀疑、抑制,被围困、排斥、噤声。
德里黑公车案罪犯之一如是说
出自[印度的女儿]
犯罪者不会付出代价。
幸存者只能痛苦余生。
强奸复仇
谁的身体?谁的羞耻?谁的抗争?
时至今日,可能在印度这样的国家,仍要打上一个问号。
法谚云:无救济,无权利。可谓,有救济的法律才是好法律。
当女性遭受暴力之后的个人权利无法通过法律得到救济,于是,有了私态复仇,有了强奸复仇类型电影。
比如最早的如伯格曼的[处女泉],一名少女被三个牧羊人侵犯。
她的父亲站出来,以白桦枝抽打自己作惩罚,之后如同被赋予审判权的王,将牧羊人一一击杀。
正对应了法律保护女性——法律保护的却是女性贞操权的历史时期。
要知道,法律保护女性性自主权的历史不足百年。
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保护的都是女性在出嫁前作为父亲财产、在出嫁后作为丈夫财产的贞操权。
于是,你会看到曾经各种匪夷所思的法案。
英国早期法律规定:强奸罪要处阉割刑或乱石砸死,但如果被害人同意和强奸犯结婚,则可免除其责。
因为它解决了家庭受损的财产。
印度甚至直到2021年都有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发表类似言论,引发丑闻。
在印度,女性争取司法公正平等的路还很漫长。
电影中,奈娜的处境是一面镜子,清晰照见了高傲的男性既得利益者们对她——一个女匪的不屑与贬抑。
随意认定报假警;随意的后门闯入;公开贬抑她是患焦虑和抑郁症的“疯子”。
可奈娜却是新时代的阿尔泰米西娅。
公开喊出了当代版本决绝坚定的控诉之声:“是真的!是真的!是真的!”
彼时阿尔泰米西娅无法从法庭得到救济,于是在《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画中,用飞溅的血液、暴力、复仇直直震慑观众。
阿尔泰米西娅曾被老师性侵,对方却被法庭判无罪
阿尔泰米西娅画下这幅愤怒的图像完成“复仇”
奈娜的复仇,借助当代互联网技术,成为被看的景观,被公众深度参与的游戏。
她也将私人痛苦暴露于公众前,借此转化为公共诉求。
这让复仇又具有了绝对正义性。
虽然手段激进,但一如奈娜和女总理对话时的那句辩白:
“这个国家的人都装聋作哑,除非你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
从电影角度说,[星期四]可能不足够完美。
但在当下,我们迫切需要更多部这样有力量切中社会沉疴宿疾的电影。
愤怒的,坚决的——
愤怒带来力量,意志呈现为行动的电影。
一个彩蛋:
每次说印度,下面好像总能看到类似评论:幸好我生在中国怎样怎样。
附上一个中国某平台用户典型恶臭言论: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