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九点精读👇关注我,加星标★
1
3月5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冲上热搜第一。该建议鼓励年轻人当产业工人,少送快递当骑手,网友们对此纷纷发表看法,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
随着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的雇主模式,新业态自由就业形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工厂老板表示招工难,招年轻人难上加难。前不久,人社部发布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其中43个属“生产制造”。
据人民网重庆频道报道,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张兴海表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甚至快递外卖行业“内卷”到有研究生去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这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小智君认为上述观点为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发声,能够提出是值得赞扬的。
但这也只看到表面,背后还有两个残酷的真相:
真相一:现在年轻人真心不喜欢工厂。
70年代的工厂,工人阶级有专门的职工楼、医院、托儿所、子弟小学、退休金,人人敬仰,人人羡慕。他们加班,工作,讲努力奉献,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有回报。现在时代变了,工人不再是被羡慕的群体,主要因为两方面:
一方面,钱给的不到位。
我还记得19年为了应对美国打压,华为拼命加班。华为员工发帖说加了6天的班,拿到14,000多的加班费,还是抱怨太累了。
结果帖子一出,网友纷纷说凡尔赛,我都能把你们工厂加到破产。你付出,同时也有回报,所有人都愿意干。然而现实中像华为这种出手大方的大厂,全国寥寥无几。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制造业平均工资月薪5800元左右,远远不及快递外卖群体。
另一方面,社会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最明显暴涨的资产就是房价。按知乎年薪160万来算,如果要买汤臣一品,打工100年刚刚好可以全款买一套。资产价值上升太快,炒股炒房炒币,诱惑太多,甚至出现了一种鄙视劳动的情绪在里面。
即使徐州重机这种国企,开出1万1工资招焊工,包吃包住,有年终奖生日节日礼金,但依然找不到人。月薪1月1,一年就13万,这点工资是很稳,但能追的上房价上涨速度吗?太慢了。
对于有实力的人来说,这样工作可以填饱肚子,但不能改变阶层变化,回报率太低,没有太大意义。之前曾跑遍了江浙制造业,车间现场几乎看不到多少年轻人。就算是中专学技术出来的,干了几天提桶就跑。
2
第二个真相: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无人化“转型。
大家如果看过曹德旺在美国建厂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就还记得结尾有个彩蛋,把那些闹事的美国工人统统换成机器人。当时曹德旺脸上还浮现出怅然若失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了。
面对年轻人不爱进厂,越来越昂贵的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工厂被逼走上无人化、智能化之路。权威报告说,新安装一个机器人将会削减1.6个岗位,郭台铭布局的8万台机器人,直接熄灯工厂减员84%。
这数据相当惊人的。

最近4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有所下滑,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却由2013年20.8%上升至2017年的28.6%。一升一降背后真相:中国制造业从大规模人工生产向机械臂、真空吸力、机器视觉系统等自动化场景的转变。
比如,杭州一工厂为应对不断增加的人工成本,提升品控能力,把数百台机器人设备联网,双11备货连续开机7天不停工。
比如,正大崇明一个676亩的蛋鸡场,里面有多个自动化养殖系统,使得1人管理17万只鸡成为现实。
比如,董明珠将数字化引入了工业制造领域,实现“黑灯工厂”,原来上万人的工厂,现在只要1000多人。
比如,京东的无人仓库,自动化机器人拣货仓库作业,效率是传统仓库的10倍,没有一个配货员、分拣员、打包员。
比如,上个月的冬奥会,运动员吃饭的餐厅从点餐到炒菜再到配送,都是无人化操作的。
那为什么工厂还会出现招工难情况?AI和机械化只是导致简单机械化工作岗位需求减少,但另一方面对技术类需求不断增加。
所谓招工难,其实就是缺技术工人。张兴海代表提案中所提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
2200万就是技术工人,他们需要对高端设备进行运作、调试、安装、维护。人社部公布全国100个缺工的职业,其中车工、焊工、钳工就排名前十。羽生结弦手中的高端冰鞋,采用碳纤维冰刀,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技工才能做出来。
我认识几个企业家,他们说知道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生产线,却不敢引进,说国内没技术人员维护、运作。说真的,一个国家有多少技工,以及他们的水平,才能决定这个国家制造业水平。
3
问题怎么解决?
第一,逐步放宽户籍制度等在内的阻碍人力资本流动的因素。
有读者疑惑了,制造业企业就业不足,怎么扯到户籍制度改革了?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巨大的劳动力存量在城乡间和地区间流动了起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工资高,农业转移人口就流向哪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允许人力资本的跨区域调配,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成就了“世界工厂”。
但是,从2000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划拨、投资和转移支付,且转移支付金额逐年提升。
一方面,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另一方面,政策补贴人为拉高了农民工工资,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的能力。这就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和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工资上涨并存,但背后隐含的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问题。
如今,西部大开发成效显现,过去十几年,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沿海大量的产业转移。但包括户籍制度、政策补贴、抢人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扭曲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依然存在。
而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情况就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人均GDP差距过大。区域间人均GDP差距过大的原因并非是经济的集聚程度太高,实际上中国的经济集聚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是因为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口份额远低于GDP份额,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份额远高于GDP份额。
要知道,中国的经济主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2020年,制造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80.68%,农业占比仅7.98%),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城市。
在中国经济的下半场,只有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城市的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规划和配置,才能通过劳动力价格最高效率地调配富余劳动力,让企业凭待遇拉票、员工用脚投票,既最大程度地满足制造业、服务业的用工需求,又缩小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实现包括人均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三个层面的真正意义的平衡发展。本质上,促进共同富裕。
第二,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
西部大开发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在过去十几年,中西部地区也承接了相当一部分产业转移。
中国在逐渐放开人口自由流动的同时,应进一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发挥完整产业链带来的综合优势,促进制造业在国内跨区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只有将制造、加工、研发和服务环节置于一个地理空间,才能保持或扩大产业竞争优势,避免制造企业大规模、成产业链地跨境外流,为本国劳动者提供多元化且充裕的就业选择,进而靠实力而不是补贴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制造业就业。
第三,依靠产教融合形成制造业人力资本红利。
一方面,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以“干中学”的模式培养中高端制造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劳动力,提高制造业就业的含金量和从业者收入,从而提升制造业就业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国一直在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们不仅要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更要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环境,为职校学生提供畅通的学历晋升制度和友善的社会就业环境。真正从技能培训质量、就业薪资待遇、学历晋升渠道、社会舆论认可等多个方面,破除职业教育发展的“山中贼”和“心中贼”。
第四,企业和企业家层面,要少谈鼓励,多给激励。
如果希望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那么企业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你用什么来吸引年轻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古人都懂的道理。如果作为企业家,你给产业工人的激励足够多:收入待遇比送外卖更高;福利和保障待遇更好(送外卖现在只有简单的商业保险);激励和晋升机制更公平完善,不搞996大小周;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那你还怕自己的企业不能为“打破产业工人空心化、助力国家制造业腾飞、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你啥都没有,只有鼓掌、赞许以及为国为民的高帽子,就算你今天靠着“使命感”忽悠几个年轻人上当,他们也很快会醒悟的。
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不能是强迫年轻人去向何方,而是要通过引导,提升工厂的吸引力。
4
总结
其实并不是这些年轻人爱送外卖,而是爱从事跟互联网有关的工作,送外卖只是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跳板,不仅暂时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且可以保持跟外界信息的接触,让他们看到希望。
其本质是社会的产业结构不同了。
不管是外卖也好,快递也罢,这是新时代衍生的一个新工种。我们每一个人是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很多工种,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人更愿意接触跟互联网有关的工作,而不是像上一辈人那样在没有可选择性的情况下,在一个地方呆一辈子。
在时代的大浪里,我们每一个人只是一滴水。
当然在工厂上班也是很有好处,比如相比而言的稳定。但是即便是稳定,那为什么还是不受年轻人欢迎呢?
传统制造业是不是应该要反思一个问题:
今天的年轻人,并非20年前的年轻人。20年前是年轻人人口的红利期,僧多粥少,但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可选择的岗位太多,而年轻群体却在逐年递减。
年轻人的思想已经变了,但是传统制造业的招工标准和想法却没有改变,如果还拿着20年前的标准和想法来招工,得到的必然是用工荒。
只有了解当下年轻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诉求,反思传统制造业用工环境的劣势,与时俱进去“变革”,才会改变现有局面。大家觉得呢?

欢迎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下方名片关注,加 星标 ★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