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部推出BIG Summit,承接"Berkeley Innovative Generation Conference",带来行业洞察为主的BIG Summit: Industry-Focused,旨在用3小时的时间让你看转各行各业的样貌。
BIG Summit有幸邀请到多位知乎大V、湾区的创业者和投资者、以及在行业和科研界的前辈,与你一起扩展对未来的思考,助你更好地规划剩下的大学时间、找到更多行业资源。
在这场盛会开始之前,我们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多家科技企业以及科技孵化平台的联合创始人,以及B站的著名UP主王秉烛(B站ID:大蜡烛)老师为我们提供一场特别访谈节目。
在对话中,会谈论到关于科技创新中的机会、技术实现的渠道、以及当下正在进行的硬科技产业发展趋势。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当下科技发展中蕴含的机会和变革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相信同时也会对我们的职业规划有着或多或少的助力。
嘉宾介绍
王秉烛
毕业于武汉大学;多家科技企业以及科技孵化平台联合创始人;曾负责国内某著名高校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普类视频全网播放量4000w+,在做知识区up主期间每年访谈数十位专家学者。
“相对于其它领域更为广泛的投资机会,为什么您会选择科技领域作为投资与研究的方向?”
现今科创语境中有一个无法绕开的词叫’硬科技’,指的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的应用场景的技术。我个人比较幸运五六年前曾经在国内的一线高校看过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做过一些与技术转化相关的工作。
坦白讲当时能找到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比较有限。个人做出的成绩当时非常有限,但还是真正看到了一些国内的前沿技术。也算是让自己有了一些长期的目标。在前年很幸运获得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投资,目前也有了很棒的团队。
“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在科技投资人眼中的’硬科技’这个概念吗?”
我自己理解的,近两年较火的硬科技概念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可能是中美贸易战之前的一段时期,国内最早提出硬科技概念的是中科创星的米磊博士。
当时硬科技创新领域比较活跃的投资人也都是与国内清北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科学家沟通交往十分密切的投资人。或者是从高校生长出来的产学研平台。
而直到中美贸易战前后,此概念才真正为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都开始关注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这些都是非常核心的硬科技领域。
非常强调技术壁垒。但是确实也还有一些机构,还是在用投互联网行业的惯性参与到这个领域来。
然后是现在的第三阶段,我们发现有一些技术哪怕没有显得那么“黑科技”,但确实能缩短产业链、有利于产业链“安全”、或者是在新的市场有应用场景,其实也是可以投资的。”
“这样的’硬科技’,会反向帮助到科研领域的实践吗?”
“一部分会,比如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能源还是信息技术方面,我们都有一部分需要向国外的企业或者政府采购一系列技术与原材料。
但学术界“卡脖子”的时间点其实要早很多,我记得在国内某高校做技术转化项目时,很明显地发现一部分原型机的实现所需要的芯片必须要通过国外的渠道和途径进行购买,但因为短期博弈的原因,这种渠道就被断开了。而当时媒体报道“卡脖子”的事件还不多。”
当然还有我刚说的一点就是硬科技在国内市场上是个动态概念,目前肯定还是应用是关键,比如我们有投为核电站做数字化服务的项目,如果我们只谈技术本身可能难度不高,但是技术标准要求则是很高的。
门槛在于怎么和行业结合,因为核电站业务是非常复杂的。再例如跟绿色经济相关的,比如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如果在三年前可能不太可能被划分到“硬科技”的概念,甚至直到今天我个人都认为这不属于传统的硬科技定位,它实际是个传统行业。
但是我们孵化的这个项目今年在市场上现金流表现很好,因为过去的处理标准全变了,需要新技术。资本市场又会说这是绿色科技。所以资本市场关心的依旧还是快速的增长。”
 “作为日后想要从事科创相关领域的学生,了解到‘硬科技’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职业规划?”
我认为在湾区的同学们一定要先给自己建立一个大视野。如果未来想回国发展的话,更多地还是要去了解创新转化的流程和机制
包括伯克利的成果转化模式是什么样的?或者斯坦福的技术转化办公室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变动,同学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转化机制如何运行。国内科技领域研发成果其实是一个富余的状态,而另一端资本的发展也让市场不缺资金;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技术转化实现前后两者的衔接。
这个团队的建立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举行第一次大型挑战赛(一场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比赛),而CMU拿出了非常亮眼的表现。实际当时这个挑战赛更有意思的是它甚至能吸引很多民间团体踊跃的报名。再就是交叉学科的研究转化机制也是国内接下来的趋势,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人才。
这些其实是国内比较需要学习的机制。国内目前包括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包括交大去年建立的未来科技学院,其实重点都是交叉学科的科研成果逐步转化。另外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未来中美民间科技交流是关键。”
“您在科技领域投资人之外另一个头衔,是B站具有87W粉丝的知名UP主。请问您如何看待B站和UP主这个身份的?”
B站一直是一家非常克制的公司,所以我觉得B站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潜力。通过好内容的制作与视频媒体的加持,UP主的身份帮助我和我的团队拓展了一部分的咨询业务,以及获得了一些很不错的投资机会。
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创业计划的话,我认为研究内容也是很必要的,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在今年认识的新的从国外归来的技术创业者,很多都有围绕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内容做短视频的想法。因为即便是你做to B的业务,算法也可以很好的帮你配佩到合适的观众。”
“最后想问您的是,能不能给走向职业选择道路的同学们一些经验上的建议?”
“其实在职业选择和规划上,我们很难去给别人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我个人的想法是,在方向的选择上,进入一个领域不害要怕它还过早或者过于年轻。大家要勇于给自己贴更多的标签
采访文案|王秉烛,氧气
排版|Alisa 何佳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