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庭院
《梦想改造家》可以说是登上热搜最多的建筑设计类综艺节目,而在过去的热搜话题中,也多是建筑师们魔法般的改造让观众和房主眼前一亮。但这几天,《梦想改造家》却翻了一次车,以“梦想改造家的最差设计出现了”这个话题登上了热搜,一栋“红砖毛坯房”引发了 5.6 万讨论和 3.1 亿阅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场争议背后到底是谁之过。
本文已获授权
转载自:原境界space(OIGallery)
🧱
《梦想改造家》中饱受争议的农村住宅改造
图片来自网络
11月21日,话题“梦想改造家的最差设计出现了”登上微博热搜。这期官方定位为“甘肃农村土房重建后变梦幻田园居”的节目播出后引发热议,被质疑“花农民130万元建红砖毛坯房”,改造后的房子被批“没有家的感觉”、“昏暗压抑”、浓浓“纯狱风”。
这期《梦想改造家》节目中,改造前的房子是一座位于甘肃白银水泉镇的典型的西北农村围合式小院,68岁的杜兴昌与妻子二人在此居住并以务农为生。他们希望改造后的房屋坚固耐用,能够抵御西北凛冽的寒冬。另外,他们还希望新房能满足后代返乡居住的要求。建筑师陶磊受节目组邀请主持此次“爱心改造”任务,将原本的老旧村屋改造为一栋以红砖为主要材料、局部为二层的院落式住宅。
该改造受到的争议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评论认为设计团队未尊重委托人的愿望,将委托人住家的改造设计“篡改”为一次设计师自我的艺术实践,而忽略了老人真正的需求;另一方面,评论认为132万元的重建花销并非“低造价”,质疑建筑师“钱没有花在刀刃上”,为不富裕的农村老人鸣不平。
对此,21日晚19时许,节目组官方微博@梦想改造家对此作出回应:
此次事件引起的轰动效应,使建筑师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出圈”,使人们再次关注到建筑师乡村实践的议题。近年来,乡村取代城市成为建筑师们新兴的实验场,吸引诸多拥有高学历背景的建筑师参与建设。在建筑师没有“到达”的农村,比比皆是的“欧式小洋楼”如出一辙,这些农村自建房均出自当地施工队之手,无需设计师参与,造价也相对低廉。但即便如此,“千村一面”的现象也饱受诟病,这样病毒式建造的“欧式楼房”席卷中国乡村,不断地侵蚀乡村原有的建筑与文化特征,造成不同地域乡村建筑个性与识别度的减弱甚至丧失。

而建筑师陶磊拥有专业的建筑学知识背景,又曾主持过多个知名建筑项目,如冯大中艺术馆“凹舍”,包含艺术家住宅、工作室、美术馆,曾获2010年WA中国建筑奖。此次被频频质疑的砖砌“漏墙”,在该案例中早已使用过,而该案例建成于十年之前——为什么今天再用却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问题不是出在设计本身,而出在其用错了地方。
杜兴昌夫妇二人住房原来的样子 | 图片来自网络
改造后现场照片 | 图片来自网络
并非仅仅是红砖外墙,整栋建筑充满陶磊作为职业建筑师的专业考量。如当老人提出建二层楼房的想法,陶磊认为没有必要,给出的理由是:基于现状,村里人口密度很低,矛盾点不是用地,居住在二层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又例如使用红砖这一当地常用材料也非陶磊特立独行,就地取材是节约造价的一种常见手法。红砖与清水混凝土被戏称为当代建筑师最喜爱使用的两种材料,早已被反复运用在各种建筑之中。
陶磊还在节目中强调,建筑的美不在于装饰,结构本身即能产生美感——这是典型受到现代主义影响、接受过传统建筑学训练的建筑师才会拥有的知识经验。
改造后的庭院 | 图片来自网络
设计对房屋通风、采光、保暖、隔热、公共空间与景观庭院的设置也都尽数考虑——陶磊的设计团队不缺乏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相反,他在该建筑中实际上使用了他惯用的建筑语言,换句话来说,即是采用了设计成本较低的设计手法,因此有人评论陶磊试图用该房屋“标新立异”做艺术创作的说法也似乎言过其实。那么,红砖“漏墙”为什么用错了地方?
改造后现场照片 | 图片来自网络
陶磊所设计的“凹舍”位于辽宁本溪,服务于著名艺术家冯大中。冯大中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同时亦是国家一级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凹舍”的设计中,艺术审美即所谓的“建筑美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不可或缺的——这与使用者的属性一致:一位艺术家生活、工作的场所,“美感”是该场所成立的必要条件。
“凹舍”-冯大中艺术馆 | 陶磊建筑事务所(TAOA)
©陶磊建筑事务所
擅长用砖的不止陶磊一人。2016年全球奖金最高的建筑类奖项——阿卡汉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获奖者Marina Tabassum的代表项目达卡清真寺就使用了砌有缝隙的红砖墙。
阿卡汉建筑奖评审会评价:“这栋建筑运用优秀的通风和采光设计,让街区拥有了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媒体亦作出评论:“第一眼看清真寺,一定会先注意到的是墙。墙面由砖块以复杂的十字交叉的方式组成,大约每英寸就会留一个小的空隙。这个手法带来的效果,在走进室内的那一刻便显而易见。午后室内外的温差很大,而室内风扇都是关着的,清真寺里也没有空调系统,这些墙里的小空隙就确保了凉风能够吹进室内。”[1]
Baitur Rauf Mosque|Marina Tabassum
©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

谈及设计意图,Marina表示:“总的来说,我希望在我的设计中,让建筑找到根源。为此,建筑需要找到它所属的历史、文化、气候等等。这不仅仅是指视觉审美上,而是包括了将场所的所有相关元素,都集中在建筑语言当中。以这个清真寺来说,重要的不仅是伊斯兰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有孟加拉的历史文化传统。”[2]
Baitur Rauf Mosque|Marina Tabassum
©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
可见在Marina的设计中,砖的使用和砌筑方式服务于清真寺建筑的需要,更是根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清真寺作为精神性空间,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使用之余,还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通过空间来营造超脱于现实的神圣氛围,利用砖的砌筑缝隙制造光影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操作手法。在这里,砖砌“漏墙”除了功能上的作用,还为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性提供了必要帮助。
Baitur Rauf Mosque|Marina Tabassum
©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
再回到陶磊的自宅,我们可以看到,杜兴昌老人的改造后房屋倒有些像是陶磊自宅的“低配版”,在空间构成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四面墙的围合、以院落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方式、角部的庭院采光、局部二层的处理、开窗方式等等。除了能说明确实出自于同一人之手之外,还说明陶磊在做乡村住宅的时候也使用了与自宅相类似的建造逻辑。
但是,陶磊的自宅在哪?在北京。即便是在北京郊区,与甘肃白银泉水镇相比,也属于“豪宅”。相信这栋建筑师自宅对于陶磊来说并不是“刚需”,不是一栋用来仅仅满足打工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房子,建筑师在这座建筑上寄托了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
陶磊自宅 | ©陶磊
上图:陶磊自宅 | ©陶磊
下图:陶磊改造后的村屋 | 图片来自网络
而生活在大西北的杜兴昌老人,他的期望是什么呢?一栋坚固的房子,能抵御寒冷,能让子孙后代都回来居住。同时最好能赶上村里“欧式小洋楼”的潮流。陶磊的凹舍之所以赢得了好的口碑,是因为建筑在功能之上所提供的“艺术感”、“美感”,与房屋的使用者诉求一致。那么,这座改造后的房子,和杜兴昌老人的诉求一致了吗?依照现有的媒体资料,我们看到的结果似乎确实不尽人意:墙体漏风加大玻璃窗不保暖、耗能大,缝隙难清洁不利于生活,室内过于简洁太冰冷……热心网友、行内外人士都积极投入评论,似乎每个人都能算出比陶磊更好的方案,都能比陶磊更体贴老人的内心。
改造后的内院与室内 | 图片来自网络
很快,讨论陷入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黑洞。谩骂没有实际意义,业内人士的专业意见也只能是基于不完整数据的推测,但为什么人们并没有停止这场“乱斗”?事实上,在此次“翻车”事件中,老人的诉求与建造结果究竟一致与否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公众”的媒体——他们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大呼“翻车”。在最初抨击此事的媒体文章中,老人心仪的“欧式洋楼风”被陶磊“傲慢地”用“纯狱风”取代。陶磊的设计如同一次“审美霸凌”,为了满足设计师个人的审美追求,导致了房屋高造价、低实用性。陶磊从前“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在这里非但没有加分,反而成为减分的关键因素。他的作品乃至人品都因此遭受严重质疑。
改造后的室内空间 | 图片来自网络
而建筑实际还有哪些细节是没有被披露的?真相经过节目的剪辑、媒体图片的截取、带有感情色彩的渲染之后,我们获取的“×手”信息可信度有多高?随着媒体呼声而来的公众,是否能究清,陶磊的设计到底有没有得到老人和家人们的认可?原本喜爱“欧式洋楼”的老人使用后会不会“真香”?陶磊的设计是否“用错了地方”,到底是老人说了算,还是媒体和大众说了算?
改造后的室内空间 |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欧式小洋楼”可以完美解决所有问题,那乡村确实不需要建筑师,建筑师也不必去乡村找骂。当然,也不乏既获得公众和媒体赞许,又舒适地运用了自己设计语言的建筑师,例如同样参与《梦想改造家》的日本建筑师本间贵史,在改造和最大化利用小空间方面确实做到了有的放矢,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建筑师的乡建之路并未成熟,仍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之中,建筑师对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平衡的智慧,以及理性的讨论、具体的改进。我们一定希望乡村越来越好,希望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乐得其所。但请给建筑师群体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洞察:如果媒体利用信息差赚取大众的眼光,背后获益的究竟是谁?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在资本的世界里,你我皆可“被陶磊”。
[1][2] Marina Tabassum:她的建筑带着路易斯·康的光芒
https://www.douban.com/note/597731059/
策划 | Producer:TING
撰文 | Writer:TING
版面 | Editor:Lulu
©本文为原境界space独家版权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侵权必究
一个建筑师的美术馆
未来思想交换的新空间
你也许还想看,点击图片查阅
中国乡土里藏着什么最酷的民间真实?这部片子借艺术家之眼找答案
他做了七年的故宫“看门人”,她造了一座十万人走进来的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