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晚上,锐谋官方都会组织一场适合在锐谋App上组织活动的行业组织,邀请一些业内资深人士分享干货,希望可以给更多相关行业的朋友一些启发。
本期活动锐谋官方联合清华青年CEO俱乐部组织了关于「早期VC找创业项目的方法和逻辑是什么?」的话题,连续4小时的分享活动,吸引了400多位创投圈的朋友参与,本文为整理版,App内活动直播中有更多互动与精彩内容,欢迎大家下载锐谋App,参与完整线上活动。
本活动分享要点
1/如何选定投资的赛道,在选定的时候会做什么准备呢?

2/看项目时会侧重考察哪些方面?
3/怎样找创业项目?有哪些渠道和方法?
分享人介绍
冯新
碳9资本创始人
原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
曾就职于联想投资
代表投资案例:科大讯飞,找钢网
碳9资本是早期天使投资机构,我们寻找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和强大学习能力的创业者,通过认知赋能+资本赋能助力创业者成长
专注研究创始人成长,对企业家精神、学习方法论、学习型组织、创业企业成长、创业企业公司治理、合伙创业与股权分配等主题有独到的观察与思考
198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系,200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
(冯新老师微信:c9fengxin)
王海全
长江商学院金融EMBA,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 ,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与化学新材料研究所
正轩投资创始合伙人、副总经理,原比亚迪最早的核心管理层之一
关注工业科技领域,投资案例有裕太车通、锐石创芯、中基自动化、融安网络、闪捷信息、聚云位智、玖坤科技、大界机器人、泰吉诺科技等科技企业
(可在锐谋App中搜索用户姓名,关注后可索要联系方式)
活动主办方
清华青年CEO俱乐部
Rainmaker锐谋
活动金句
1/真正一流的基金对行业周期思考都很深入,他们锁定了自己的赛道之后,基本上十年都不太动摇
2/所有的风口其实都是由有准备的创业者和有远见的投资人合谋推动出来的

3/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种模式创新驱动为典型特征的创投热潮基本上大势已去了,下一波可能 VC 重点都集中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里面
4/一个科技的公司的创始人,你一定要能看懂底层的技术,看懂底层技术,才能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5/我们希望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早期利用技术的壁垒能迅速的进入到里面,因为技术的领先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可能两三年或者更长三五年,技术壁垒快消失的时候,要形成自己的商业壁垒,这就要求创始人团队的学习能力和产品的迭代能力,商务能力特别强
6/科技型创业者要具备开放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未来要做的事儿不光是产品或者科技本身,未来要驾驭的是企业,你的角色是企业家,不是科学家
7/创始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最主要是对软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更通俗一点,就是有没有悟性。
8/一年见一千个创业者,都是典型的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9/你想征服创业者,征服投资人,你要了解他的工作逻辑
10/这个世界是一个分层的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创业者可能不太了解真正控制这个社会的隐性游戏规则。
分享正文
01
如何选定投资的赛道,在选定的时候会做什么准备呢?
冯新
观察创投行业,
真正一流的基金对行业周期思考都很深入,他们锁定了自己的赛道之后,基本上十年都不太动摇的,并不会随行业冷热轻易改变投资方向。
整个创投领域,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其实都是跟所谓热点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是反周期投资的。整个行业处于非常狂热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你保持冷静甚至退出的时间。但是当整个行业遭到重创,低谷期的时候,会看到恰恰是那些头部的基金布局再频频出手。因为只有在泡沫挤出的所谓行业低谷期,项目的估值才会回到相对合理的区间。而在行业热点的时候,项目的估值在一级市场已经极度的不理性,即使投进明星项目,最终在那个项目赚到钱的可能性也几乎是零,资本市场一二级倒挂其实挺严重的。
如果一个项目经历 ABC轮到 F 轮,通常到靠后的轮次,创业者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如果去上市的话,资本市场给他的定价会大大的低于他最后几轮的估值,这意味着一二级市场倒挂,往往上市即破发。这样逼着投资机构必须要有抗周期思考,走比较冷静的路线。当初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有一个风口论,接下来那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狂热,确实影响了非常多的创业者,但是再深入往下思考一下,当风停的时候,最后只有有翅膀的猪才能够继续飞翔不倒下,而大部的猪是没翅膀的,风一停结果就是摔死。
在整个创投圈,基本上差不多 3 年左右,就会有一轮这种浪潮,细分领域里不断的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热点和泡沫。而我这些年的观察,总结了一句话,就是所有的风口其实都是由有准备的创业者和有远见的投资人合谋推动出来的。有准备的创业者在风口到来之前,至少提前三年甚至五年就开始布局了。然后当风口到来的时候,有准备的创业者才能够站立在这风口上,而且风停的时候,它还能够继续在这个天空中飞翔。那这种创业者的话,我定义是属于超级创业者。比如移动互联网这一轮到来的时候,雷军已经通过在金山 16 年的奋斗,把金山做成上市公司了,他的个人知名度、影响力,社会的圈层认知水平,远远超过一般的创业者,他能调动到的关键战略资源,一般的创业者是不具备的。而他对整个行业的观察思考准备也都是走在绝大多数创业者之前的,当他去布局,打造舆论,推动行业发展的时候,他就是那个风口的推动者,很多人跟风,结果形成巨大泡沫。泡沫的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导致资本快速向这个行业的流动,而资本的快速流动有什么价值呢?一是支持大量的创业者去进行试错,另一个就是可以快速的教育行业的消费者。消费者对一个新技术的认知,技术成熟度是有一个曲线的,最早2.5% 的创新者,接下来 13.5% 的早期采纳者,再接着就是死亡陷阱,如果你能够成功的超越这个死亡陷阱的话,整个行业进入到早期大众阶段,主流用户开始接纳你,整个行业可能会迎来春天。而很多行业其实是做着做着,然后就消失了。很多行业都这样泡沫过,后来整个行业基本都消失了,最后沉淀下来一两家公司,是特别残酷的。
移动互联网给整个中国创新创业事业,20 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久经沙场的连续创业者。现在的整个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种模式创新驱动为典型特征的创投热潮基本上大势已去了,下一波 VC 重点基本都集中在科技创新这个赛道。
当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好处是什么?就是它行业集中度没那么高。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从生态的角度来讲,会比原来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友好得多,不必去期待一个像美团、今日头条几千亿美金估值的超级成功者。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个能力,也没那个运气成为超级成功者。作为投资人来讲,这辈子遇到一个马云、雷军、张一鸣、王兴这样的超级创业者,概率都是极低的,遇到了也未必有眼力识别出来。科技创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因为科技创新大量的模式都是 ToB的, ToB项目的特点就是极强的行业封闭性,一个垂直行业里很有影响力的公司,只要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你基本不知道,甚至上市了你都不知道。他的影响力很难超出自己行业以外,但是只要这个行业的 B 端用户认可它,就能够有自己的生存的空间,甚至能把公司做上市。所以这种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对创业者和对投资人都是比较友好的,这算是关于第一个问题我的一点观察和思考吧!
王海全
我们是投硬科技;早期是很难追逐风口的。一般根据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科创板没有推出之前,一般一个初创公司从成立到走上资本市场,需要7 - 9 年的时间或更长的时间。当然现在有科创板,可能在一些资本的催生下,速度加快了。让我们去判断七年或者九年后的风口,是很难判断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熟悉的赛道、了解的行业,来做投资。
实际上我们对创始人技术的把握要求特别高。就像比亚迪的王传福总经常说的一句话,一个科技的公司的创始人,你一定要能看懂底层的技术,看懂底层技术,才能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比亚迪在很多年前就坚定不移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就是因为王总他对技术看得非常清晰。同样的,我们投科技类的创业者都是以技术驱动的,不是商业模式来驱动的。所以创始人对技术底层的逻辑,包括它应用的范围等等,看得很清楚,才会坚持技术的方向和坚持公司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在看项目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
第二点,我们在看一个项目的时候,会很早就开始布局。我们在 16 年 17 年就布局了很多芯片行业,像我们当时投的锐石创芯,当时投的时候估值才 6000 多万,现在锐石创芯大概在估值 80 个亿,还有 16 年投的裕太微电子估值 8000 多万,现在估值是六十个亿。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芯片的风口,我们从团队的背景或者他们对技术的理解,因为他们都是高通、博通出来的团队,有可能做出中国的芯片。我们知道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芯片行业肯定要做进口的替代,包括在材料、工业软件方面。
这是我们在看创业公司的逻辑点,就是产品具有哪些竞争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坚持这种判断来寻找有情怀、有技术壁垒的创业者,给他们赋能,陪伴成长,这是我们投资的初衷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的投资的团队包括合伙人都是技术,理工科的。当然我们背后有非常强大的资源,比如和比亚迪有非常多的联系,我们在看一个技术看不明白的时候,就会找很多专家一起讨论交流,去看企业背后的底层的技术或底层的设计初衷等等。然后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去找优秀有情怀的创业者。我们希望初创人他很快的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壁垒能够打开B 端的客户。因为 B 端客户的购买行为是非常理性的。你的产品和服务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是技术上的成长还是成本上面的?是非常现实而且有一定的判断逻辑的。
所以我们希望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早期利用技术的壁垒能迅速的进入客户里,因为技术的领先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可能两三年或者更长三五年,技术壁垒快消失的时候,要形成自己的商业壁垒,这就要求创始人团队的学习能力和产品的迭代能力,商务能力特别强。
那回到看赛道看风口的话题,我们基本上是不压风口的,我们只专注我们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如果发现市场空间里优秀的创始人,我们就会压住,并且压的比例还比较高,一般占 10% 到20%。因为我们投了企业之后,在投后的资源对接这一块儿,花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大的。从公司的战略、产品的规划、销售模式、客户的拓展,甚至怎么招人,工厂的规划,组织架构的设立都会参与到里面。
这也是得益于原来在比亚迪锂电池这块工作了 16 年,开始只有十几个人,从 0 到1,一直到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锂电子的公司,整个过程我们都参与到里面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 ToB 的过程中,或者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是去给他们赋能的,帮助创始人一起成长,实际上也是我们的一个投资逻辑。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锐谋总结
真正强的投资机构,都不会去追逐/赌 热门赛道,创业者要坚持本心去做擅长的事情,未来几年,VC  重点都集中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里面。
02
看项目时会侧重考察哪些方面?
冯新
整个股权投资领域里,有点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儿,天使、VC、PE,这三类机构关注的重心完全不一样。对于天使阶段来讲,最看重的肯定是人,所谓天使投资本质上就是赌人,当然大的方向肯定是要在正确的赛道上;然后到 A 轮,肯定要看产品,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得到有效的验证,同时也要看团队搭得怎么样;B轮更多关注成长性,看各种数据跑得怎么样?C 轮以后,肯定是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财务表现。越往后越看重财务数据,通过财务数据来了解企业占的比例就越高,越往前观察人的比例就越高。
通常看一个项目会分成事儿的维度和人的维度。
先看你是不是在正确赛道上,不在这赛道上肯定就进不了 VC 的法眼;第二个就是人的维度,这个赛道里你是不是一个头部的玩家。一个项目如果跑到 A 轮以后,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前面 5 公里跑完之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就已经拉开距离了。所以对专业的投资机构,尤其是头部VC 这个级别,他们有强大的行研团队,会关注重点赛道里头部的玩家,你就会进入到他的视野里了。一个创业者怎么判断自己在行业里的位置,就是你有没有收到头部的基金给你主动打来的电话。如果没有的话,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么你不在正确的赛道上,要么就是正确的赛道上你不是头部玩家。
天使轮跟 A 轮以后的逻辑又会不太一样, 项目到了A 轮以后,头部VC的行研部门,他可以看到你在这个赛道里出现,但是天使轮的时候投资人根本不知道你会出现在哪里。
基金在看项目的时候,关于事儿的这个维度,是不是在趋势行业,整个市场的空间有多大,技术的壁垒够不够高,商业模式够不够创新,现金流好不好,这些都会成为头部 VC 关注的关键点。
而对于人的判断,几乎所有的国内的投资人,尤其 20 年前刚进入这行的时候,一些风险投资峰会,投资人分享创投成功的经验,反复强调第一重要的是人,第二重要的还是人,第三重要的还是人。包括一流的团队,二流的项目可以投,但是如果是一流的项目,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团队,那就不能投,特别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场合,只要是有投资人跟创业者碰撞的场合,投资人的提问,几乎 99% 的提问都是关于这个项目事儿的层面去提问的,关于人的提问非常少。原因就是事儿的层面上,怎么挑错儿都没问题。但是人的话,如果去挑错,甚至是做一些否定性的评价,就非常容易得罪创业者,甚至会拉仇恨。所以大部分的投资人,很少会公开评价创业者。所以关于看人,各个投资人的偏好确实差异非常大。
对于早期创业者,想获得天使投资人的支持,你可以做点功课,拉个单子,把中国最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列个表,研究这些天使投资人在投项目的时候是怎么判断人的。几乎所有头部天使基金的投资人都在各种场合谈过他们倾向于投哪类创业者,哪几类创业者不投,哪一类的创业者是他最偏好的,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看人看项目的方法论。
这些年为了研究创始人成长,我看过几百本人物传记,包括很多企业家的传记,研究这些人的成长规律,提炼了三个我最看重的创业者素质: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和学习能力。
第一个维度叫做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与冒险,这种有创新与冒险精神的人在人群当中其实非常少,我们大约一百个人中只有两个有勇气去创业,剩下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打工的角色。之前王健林曾经到清华去做过一次演讲,说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儿大。这句话其实就是非常典型对企业家精神的解释。大学能够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比如工程师、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人这类的专业人才,都能够批量的培养,唯独企业家精神无法用任何一个系统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读政治学,你能够当总统吗?读中文,你能当作家吗?读商学院,你能够成为企业家吗?成不了,这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那我看中的第二个素质是什么?领导力。
我研究创业者的教育背景时,一个有趣儿的发现,发现大量的创业者在学校的时候曾经是学生会主席或者是学生社团领袖的比例非常之高,比如说阿里巴巴创始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学员会主席,在杭师就读的时候做过三年校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学生时代就表现出了超凡的领导力。
我们观察中国大量的民营企业,都是叫长不大的小萝卜,公司人数在一百人以内,营收规模在千万元量级,这是百分之八十中国民营企业的状况,没有成长性。除了企业家精神不够以外,领导力的缺失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大部分创业者,小公司,都是以个人财富最大化作为创业的诉求的,那别人谁追随你?凭什么追随你?当你以个人发财作为动机去创业的时候,优秀的人根本就不会追随你,这本身就是一种领导力的匮乏。我们判断一个创业者有没有领导力,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他身边的追随者是什么量级的人,如果追随他的都是很牛逼的人,那我们可以倒推这个人是有很强的领导力的。如果他身边都是菜鸟,说明这个人是没有领导力的。金字塔结构的社会里面,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从社会底层在向上走。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行为模型一直处在被人领导的状态,被训练的都是被领导的能力而不是领导力。大家上网搜一下北京大学历届学生会主席名单,清华大学历届学生会主席名单,会发现这些人走向社会,给他十年二十年奋斗时间,成为社会精英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一件事情。
第三个我看重的素质是学习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不是狭义的硬知识学习能力,更重要的软知识学习能力,俗话说就是悟性。这里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张维迎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张维迎: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微信直接搜索本文)。
他把企业管理者分成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是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创造价值的人。张维迎把知识分成硬知识和软知识,显性知识和默性知识。专才靠的是硬知识和显性的知识来创造价值的。而企业家是靠软知识和默性知识或者叫隐性知识来创造价值,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把劳动分成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简单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而企业家就是脑力劳动,但是企业家是特别特殊的脑力劳动。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四大生产要素,企业家是唯一能动的要素,也就是企业家是把其他的所有要素组合起来的那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创造性的把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并且承担巨大的风险,这就是企业家和专才不一样的地方。
投科技项目的时候,基本上科技创新的创始人百分之九十甚至九十九的创业者都是技术背景创业者,我从九十年代我就开始关注这个话题。
九十年代后期的时候,中关村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当时媒体在讨论高科技公司到底是科学家说了算,还是企业家说了算。当时有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一个案例是联想,另一个是方正,联想是大家所公知的柳倪之争,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另外一个就是方正,方正是王选院士和总裁张玉峰之争。这两家公司最后的结果是联想的企业家战胜了科学家,倪光南出局,然后方正是科学家战胜了企业家,张玉峰出局。最后我们再去看这两家公司的结局,两年前方正就开始了破产清算,而联想是年营收4000 多亿的世界 500 强。
企业要由企业家说了算而不是科学家说了算,这在九十年代本来已尘埃落定的事,这些年随着科技创业兴起,又成了热点话题,只不过变成了科学家如何变成企业家。
2008 年联想之星成立,最先推出的就是联想之星CEO 特训班。这个班最初是和中科院联合开办的,中科院体系是 110 个研究所, 10 万科研人员,中科院通过自己的系统,发动手里有项目想完成科技产业化的科研人员,可以报联想之星CEO特训班。联想之星为此专门设计了一门课程《科学家如何转型成企业家》。结果这个班做了几期之后,组织者发现这些搞理工研究、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大部分都是科研思维,没有产业思维,没有商业头脑,几乎没有办法去驾驭科技型的创业企业,企业家精神非常的稀缺,最后只好放弃只在中国科学院的体系里招生的做法,完全转向向社会招生,放弃了把科学家改造成企业家的努力。
现在投资人看科技创业项目,特别困扰投资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科技创业的创始人绝大部分人是理工背景的创业者,而这些创业者最终能否能够进化成长成为企业家,挑战非常大。一个人要在垂直的专业领域里面成为一个专才,没有15到 20 年的努力,几乎不太可能,没有深厚的积累你绝对做不到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但是当你聚精会神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20年,你很容易成为一个功能性文盲,对除了本领域以外其它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而做企业是个系统工程,是做木桶,技术只是其中一块木板,如果其它板特别短,这个木桶盛不了多少水。单一学科知识背景的创业者往往对其它板的作用要么无视,要么低估。
科技创业中科学家和企业家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来讲,我会更倾向去投一个有企业家精神同时懂科技的创始者,这样的创业者在整个的行业里可以说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找不到这样的创业者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对经营管理这件事儿有认知或者至少是有意愿去学习的科学家。
科技型创业者必须具备开放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未来要做的事儿不光是产品或者科技本身,未来要驾驭的是企业,你的角色是企业家,不是科学家
这个过程中对一个人是否具备开放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特别有挑战。因为这跟一个人聚焦在一个专业知识领域里深耕 20 年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是完全矛盾的,在这个问题上过不了关,他自己的角色转型是转化不过去的。而科学家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因为这个问题进入不了他的思考视野。
最后总结我最看重的创始人的素质,我这里就提三个关键词,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最主要是对软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更通俗一点,就是有没有悟性。
王海全
我们在看项目时,主要是几点。第一点,创始人一定要有一个乐观精神,一定要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
如果做为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企业家,没有乐观精神,可能你的生活或者是企业真的是一塌糊涂。因为整个的企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任何一个企业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支撑创业者能够走下去的,就是相信明年会更好。
第二点是冒险精神和勇气。如果你做一个很常规的追随者,刚开始追随的策略可能有效,但如果完全copy 别人,那企业的竞争力就不会很强,企业要要不断创新,你的公司才有竞争力、才能生存。
第三点,学习能力。作为一个初创者,一定要跑的比别人快,要迅速的迭代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产品,还要有非常强的商业嗅觉,洞察到别人洞察不到的商业机会。还有敬业和责任感,因为做科技企业,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你又想生活得很舒适,陪伴家人的时间又很多,又享受生活,是非常难的,你必须付出很多常人不想承受的这种努力和时间,然后才能达到事业的高峰。中国创业者的内卷是非常厉害的。像深圳的加班文化,996、007,是早期创业者必须要付出的一些代价。
第四,使命感。高科技创业企业里,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者学历很高他们在大公司已经做到一定的职位,如果凭能力和知识,打工或在企事业单位挣一份比较安稳的收入,活成一个小康、中产,是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的。他为什么要九死一生做这个试验,做一个风险极高的事,就是他的使命感来支持往前走。为什么团队会帮你成就你的梦想,你肯定要有分享精神,可能是分享你的财富甚至要分享你的权利。
第五,执着。在做创业者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放弃。当你洞察到你的技术是可以带来效益的时候,就去坚持你的判断。我们投了很多科技企业里,死亡率是极低的,因为创始人的对技术的把握和他的投入,哪怕公司发展得慢一点,但它可以活下来,在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里面,需求是多样性的。企业先能够生存下来,再利用学习能力和迭代能力,再不断的发展。
03
如何选定投资的赛道,在选定的时候会做什么准备呢?
冯新
这个世界是一个分层的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创业者可能不太了解真正控制这个社会的隐性游戏规则比如雷军说他投资项目的时候只投熟人,他定义的熟人就是直接认识的人,和认识的好朋友介绍过来的人,只考虑一度人脉,二度人脉他都不考虑,这是他的一个核心逻辑。那作为创业者需要思考,你认识雷军吗?你能进入雷军的核心社交圈吗?我们大部分人,从社会阶层来讲,跟雷军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你想尽办法都未必有机会能认识他,或者即使认识了雷军也征服不了他。
我见过特别勤奋的天使投资人,每年见大量的创业者,一年恨不能见上千个创业者,到年底一盘点,发现99%的时间都是无效社交。雷军有一篇文章,叫《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这种勤奋去找投资人的工作方式,就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天使投资能取得成功,本质上是认知和圈层的变现。一个天使投资人不解决自己的圈层问题,始终停留在草根创业者的圈层里,无论多勤奋地见创业者,你也不可能遇到足够优秀的创业者,重点是足够优秀而不是足够多。
雷军是成功企业家,势能足够高,想认识他的创业者太多。我没雷军那么高的影响力,为了发现优秀的创业者,我的方法是做一个创业者学习型社群,2015年我创办了碳9学社,碳9谐音“探究”,寓意探究式学习。做学习型社群的目的,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有学习能力和领导力的创业者,二是帮创业者构建一个学习进化的小生态,让自由的思想在社群里流动,让优秀的人通过学习彼此发生深度链接,所谓深度学习深度社交。
我经常组织各种创业课程,我喜欢把创业者放到学习场景中去观察他。主要看两点,第一看学习能力,第二看人际能力。很多创业者喜欢出于功利目的去见投资人,这时候往往喜欢刷亮羽毛给投资人看,而我组织这些课程都有点反常识,比如让大家来读企业家传记,很多创业者觉得浪费时间,他是没有兴趣去读的,他觉得这对他没什么帮助,这样就不来了,这样可以减少大量无效社交。
在学习这个场景里观察一个创业者的学习能力,第一是观察他的学习行为是不是高度自驱,有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第二有没有悟性,比如都是读查理•芒格传,你读完之后能否提炼出几条对你特别有启发和感悟的东西,直接反映你对人的理解深度。天使投资就是赌人,赌人之前要先读懂人,最好的读人方法,就是让创业者通过读人物传记看他对人的理解能力。这种对人的洞察力,悟性层面的东西,是我特别看重的。
科技创业赛道,创始人都是学霸,硬知识学习能力属于狭义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没有硬知识学习能力的话,可能就连门槛都进不去。但是有了硬知识学习能力以外,跟你一样有硬知识学习能力的人,在马拉松起跑线上跟你乌泱乌泱的扎在一起,最后你能胜出的基本不是硬知识的掌握能力,恰恰是别人理解不了的那些务虚的,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
除了学习能力,第二个是观察创业者的人际能力,就是看这个人跟人怎么打交道。人际能力又可以划分成几个维度,主要包括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第一,沟通能力,你能不能清晰地在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听懂别人的真实想法,并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社交能力,未来企业成长的时候,你需要去谈合作,去谈融资,你会发现企业生存期的问题解决完之后,要解决企业高速成长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获得关键战略资源的能力,这时你必须要去和人打交道。
第三,组织能力,把一帮人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组织目标;第四,领导力,一是看你能否把追随者培养成牛人,二是能否让牛人成为自己的追随者。
王海全
我们这边和冯总的基因可能有一点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做实业的出来的。而且在深圳更多的创业者都是从最基层,一步一步的打造出自己的企业王国。实际上我们也是这种理念,我们像做实业一样做投资,我们是非常勤奋,花大量的时间和创业者去沟通交流,尽可能的去帮助创业者。
我个人经常给创业者讲一句话,投不投你的公司,不是我一个人说的,是我们投委会决定的,但是我不会让创业者和我交流的这一个半小时里让创业者觉得没有收获,觉得浪费这个时间。科技企业的投资人必须大量的和创业者、行业里面的人,去交流学习,才能会了解科技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不管投资经理,合伙人,包括董事长夏总,都会亲自的去交流、去现场考察,甚至夏总都要到现场去看。我是一个现场主义者,一定要多次去企业现场交流、考察,并关注每次去企业现场的变化。
另外一点,因为我们的基金规模不是特别大,所以像头部公司里出来一个大牛刚刚成立一个公司,估值十几个亿甚至大几个亿的项目,我们是很少参与的。我们希望找到一帮创业者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我们给他资源和赋能,让他达成他的梦想。这是我们做投资的一个出发点。
所以各个校友会,各个地方的招商局,创业比赛等等等,我们都会涉及到里面,这是我们项目的来源。我们投天使轮,不像做 PE 。初创的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每年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这几个地方里大量的这种初创公司成立或者招商局他们的引进的人才和项目,我们都会和他们有合作、交流,然后我们去参加活动、项目评审等,这样来接触、筛选符合我们的投资标准的创始人和团队来投资。
还有一些高校、科研的教授的一些项目,因为我们有丰富的人脉,就会去撮合怎么把资本资源和高校的技术有效地去结合起来,像华为,比亚迪很多大公司的中高层出来了之后,它可能在市场和管理上面有非常强的能力,但是它对技术不了解,我们就可以把教授的技术和研发成果,给他牵头赋能,给他对接资源,来撮合培养。这种公司的估值就相对比较低。
一些头部公司出来的创业者,他们也是我们要找的创业者,我们要利用我们的人脉关系、在创业者中间积累的口碑,尽可能的去触达到他们那里。
我看了很多项目,接触了很多创业者,我们尽可能去对接资源去帮助他们。有一次在创业比赛的一个石墨润滑的项目,我马上想到了杭州的一个同学是西奥电梯的董事长,给他打个电话说你们做电梯需要固体润滑。这儿有一个创业者是做这个石墨润滑的可以对接一下,他马上把公司的研发中心主任的连写方式给我,拉了一个微信群进行交流,这个创业者就非常感动。他说王总,像我们这样的初创公司去找这样的公司根本就没有门路的,你这样无私的帮助我,所以我们能够吸引更多的这种创业团队来找到我们投资。
我们的决策流程,和大多数投资机构类似,不同的是我们的合伙人冲在前面,先和创始人交流沟通。
(正文结束)
转自Rainmaker 锐谋 作者 Rainmaker小助手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谢谢授权使用!
关于我们

华尔街俱乐部凝聚华尔街投行的高端资源,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包括企业赴美上市、战略投资、并购、私募路演和投资者关系等。在投资理念和技术方面提供华尔街投行专家实战培训,为您进入华尔街铺设成功之路。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