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玮晨
校对:葛奕君
2021/04/21
《乌龟也会飞》是伊朗导演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于2004年导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身处战争中的几个库尔德族孩子之间令人心碎的故事。库尔德人主要居住于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土耳其的边境地区。自20世纪初起,库尔德人一直致力于在聚居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即库尔德斯坦,而这引发了库尔德族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影片中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战争使得生存变为第一要义。影片通过几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给儿童所带来的的肉体和精神上不可磨灭的创伤。
// 1 // 影片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与伊拉克战争前夕,由于萨达姆政权对库尔德人的暴力镇压,孩子们居住的小村庄变得满目疮痍,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学校。为了生存,孩子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捡拾地雷或者弹壳,有时还会受雇于富人们去清理他们土地上的地雷,有些孩子因此被炸伤,甚至失去腿或双臂。
(图源:豆瓣电影)

作为唯一个会说英语的人,主角少年Soran因此成为几个村庄抢夺的红人,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新闻里说了些什么、美国与伊拉克会不会开战。但尽管整天把“hello”“international”挂在嘴边,成长于战区中的少年又怎可能真的掌握英语,因此在被村长要求翻译小布什总统的讲话时,Soran也只能憋出一句“他说明天下雨了”。Soran是孩子们的领袖,他安排村庄和难民营的孩子们挖地雷,与收购地雷的人讲价,用地雷换取武器,在学校被炸毁的遗址上挖掘战壕,建立起防御基地。

(图源:豆瓣电影)

Soran喜欢女孩Agrin。Agrin和哥哥Hangov、“弟弟”Riga从别处逃难而来,他们的父母死于萨达姆政权的血腥镇压。Hangov被地雷炸伤失去了双臂,但依旧用残肢和嘴捡拾地雷,他知晓未来将发生的悲剧,却无力改变即将发生的一切。Agrin总是沉默、忧郁、冷漠地照顾Riga,拒绝Soran的献殷勤。Soran虽喜爱着Agrin,却不知Agrin一直饱受心理折磨,她的“弟弟”Riga实际上是她被伊拉克士兵侵犯而生下的畸形儿。电影虽然从孩童的视角切入,不乏欢快轻松的插曲,然而就如影片中泉水所预示的那样,平静的外表下暗潮涌动,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患有眼疾的Riga被“姐姐”Agrin接连遗弃在边境线和地雷区,Soran为了救Riga被炸伤了腿。Riga被脚上绑上的大石头拖入泉水中溺亡,结束了他短短两年的生命。Agrin在看到Riga沉入泉水后只回头看了一眼,而后毫不留恋地从悬崖一跃而下。至于Hangov,美军登陆伊拉克之际,Hangov目睹了Agrin和Riga的死亡,他用嘴拾起Agrin的鞋子,与美国士兵擦肩而过。
// 2 // 儿童权利保护
影片虽没有直接拍摄战争的残酷,但却处处透露着战争所造成的压抑氛围和给孩子们带来的伤痛。Soran和Agrin的故事并不是虚构,伊拉克战争中,死亡、伤残、性侵犯、强迫劳动等,都是许多儿童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命运。
伊拉克战争中的儿童(图源:新浪新闻)

国际社会一直在推动儿童权利保护的发展。国际儿童权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由国际联盟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日内瓦宣言》)。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享有教育、玩耍、生活在良好环境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的权利。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会议上通过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其中的四大基本原则确定了儿童应受保护的四项权利,分别是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参与权利和受保护权利。除了以上专门性的宣言和公约,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宣言或国际法律文件均对儿童权利保护进行了规定或重申。
电影以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展开,明线是村民焦灼地等待即将到来的战争,暗线是女童在武装冲突中受到的性伤害。大多数库尔德儿童自出生起便面临残酷的命运,被迫在战争的环境中生存、成长。正如影片中Agrin的悲惨遭遇,妇女和儿童在武装冲突中最易受到伤害。1974年12月14日通过的《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强调对武装冲突中对平民中的妇女和儿童提供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尤其避免对妇女和儿童采取如迫害、拷打、惩罚性措施、屈辱待遇和施行强暴等措施。200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两项《任择议定书》要求缔约国采取行动,避免儿童在武装冲突中卷入敌对行动,终结针对儿童的人口贩卖、性剥削和性虐待。
《儿童权利公约》30周年纪念
(图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尽管已经通过了许多保护儿童权利的公约与协定,但在联合国和人权组织鞭长莫及的战争边境地带,保护儿童权利又谈何容易。国际社会一直在试图采取措施保护战争中的儿童,例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曾通过许多有关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的决议,如1999年通过的有关冲突期间杀害和致残儿童、针对儿童性暴力的1882号决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曾开展许多针对儿童的项目,例如寻找儿童下落并帮助他们与家人团圆,呼吁停止让儿童卷入武装冲突,为被拘禁的儿童提供特别帮助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已采取行动减少武装冲突对儿童的影响。负责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的秘书长特别代表弗吉尼亚·甘巴(Birginia Gamba)认为,儿童应首先被视为武装冲突的受害者。但是,面对数以万计受战争影响的儿童,这些组织所能够的提供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战争中的儿童权利保护,该由谁来保护,又该怎样保护,是一个引人深思又须为之不断付出努力的问题。
联合国负责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办公室
(图源:Facebook)

此外,地雷是《乌龟也会飞》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电影中,地雷既是孩子们威胁他们生命健康的定时炸弹,也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已处理了散布在60多个国家的数以百万颗杀伤性地雷的问题,这些地雷每年使得数千人、尤其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死亡或伤残。然而,新的地雷不断在世界各国继续被部署。1997年,《关于杀伤性地雷的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的紧急及销毁公约》(《渥太华条约》)开放签署。该公约得到国际反地雷组织的支持,并已于1999年生效。然而,俄罗斯、美国等军火大国不是缔约国。负责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秘书长特别代表办公室尤其关注地雷等战争遗留爆炸物所造成的长期、严重的残疾。近年来,在缅甸若开邦的武装冲突中,类似的历史悲剧或许正在重演。
// 3 // 结语

对于库尔德族遭受的深重苦难,同为库尔德人的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定是感同身受。影片以几个孩童的视角切入,为这场悲剧加上了天真的滤镜,也使得真相浮出水面时世界的崩塌显得无比残忍。影片结尾,美国直升机压境,洒下“代表和平”的纸条宣言。然而正如Hangov所预言的那样,“美国的地雷与意大利的地雷并没有什么不同”,美国对伊拉克的宣战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颠沛流离的生活的结束还是更为沉重的苦难的开始还未可知。2015年联合国权利公约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伊拉克儿童正在遭受极端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各种暴力侵犯。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东和北非地区主任卡佩莱里访问伊拉克后发表声明称,伊拉克每4名儿童中至少有1名受到冲突及贫穷影响。放眼全世界,不仅仅伊拉克儿童受到战乱或暴政的侵犯和威胁,关于儿童权利保护,国际社会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CIIL  
| 把 中 国 带 到 国 际 法 的 前 沿 ,
 把 国 际 法 带 到 中 国 华 人 的 身 边 |
美编:杨河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