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中心举办“‘双碳’战略背景下
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院士专家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快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节能减碳和绿色转型,服务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近日,国际合作中心在京举办“双碳”战略背景下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研讨会。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空军航空生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高世宪、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负责同志、国际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出席研讨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和典型企业代表参加研讨会。
院士们认为,绿色转型要运用系统观念,坚持先立后破,不能搞“一刀切”,简单把传统产业和绿色发展对立起来,更不能简单淘汰传统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应采取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战略。要不断推动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提升化工产业下游产品的品质,推动化工全产业链绿色转型。
赵鹏高副司长指出,“双碳”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一是围绕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文件,加快“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二是科学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和步伐,处理好能源转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问题。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碳升级,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四是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技术、高端装备和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更好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吴晓华副院长表示,行业层面碳转型一定要树立产业链全链条式的概念。能源化工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六对关系,即立与破、产业上游与产业中下游、短期增长与中长期发展、产业转型与投资回报、产业低碳发展与企业稳定成长、高碳行业与高碳排放行业。必须破除“高碳行业等同于高碳排放行业”的认知标签化。
黄汉权主任认为,化工产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面广。精细化工属于我国“卡脖子”技术,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产业。要算好转型发展“成本收益账”,充分发挥典型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先行、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开发新材料,在扩大生产、延长链条的同时实现产品高端化和能耗水平降低。
高世宪副所长表示,化工产业未来的布局方向,应当考虑从调整产品结构、工艺结构和规模结构入手,通过增量的高水平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对标世界先进加强发展精细化工,不断提升我国在精细化工领域竞争力。此外,要推动园区化发展,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统筹考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推动工艺技术等各个方面创新升级。
国际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积极推动能源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是坚持系统性思维观念,努力走出一条高碳产业低碳排放、碳循环利用的新路子。二是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力支持传统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三是促进化工产品向高端迈进,着力提升能源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实现化工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四是稳步拓展绿色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低碳产业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有关典型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通过采用国际领先的“非均相氨肟化-水当溶剂 重排制备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打造节能降碳行业标杆、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成效,以及成立减碳技术公司、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的经验,其投资建设的“环己酮—己内酰胺—尼龙6”的一体化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能使整体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降低一半以上,并计划向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