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富兰克林曾说:「从来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世界越是混乱,我们越会深刻意识到和平的重要,它是世界得以发展,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中之重。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份极具影响力的建筑榜单 ——《二战后最重要的25座建筑》。其中既包含了现代主义大师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也包含了当代在平等、可持续及环保等重大社会议题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尽管争议性无可厚非,但入选的建筑,的确代表了在世界被摧毁的二战之后,为社会重建和文明发展,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建筑不仅重塑了我们赖以维系的生存环境,直至今日,仍然作为建筑设计的经典,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很多人觉得,建筑设计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存在。其实不然。建筑并非高居神坛之上,而是切实存在于生活之中,与我们朝夕共处。
如果你觉得这些建筑平淡无奇,那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精髓,早已经融入到我们身边的每座建筑之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体验。
建筑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
它不仅是时代意志的转化
更是记录生活的一面镜子
NO.01
巴拉甘自宅

 Luis Barragán's Casa Luis Barragán

in Mexico City, 1948

第二届普利茨克奖得主巴拉甘,这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自宅设计,外表低调,内部极简,尺度私密。空间设计中贯穿着他一生钟爱的主题:虔诚的信仰、光、身体还有马。
色彩、装饰和光影营造出神秘而纯粹的空间氛围,贯穿着以信仰为中心的精神生活。所有的设计和装饰都是对生命的反思,作为凝聚宁静与和谐的理想居所,被后世不断借鉴。
比如将落地玻璃,分成四块十字窗框,象征十字架,后来被安藤忠雄运用到「光之教堂」的设计之中。
自宅的十字窗(左)& 光之教堂(右)
巴拉甘的价值,是在国际风盛行之时保持独立思考,将现代建筑的极简融入墨西哥本土的文化传统,创造出兼具地域特色和情感魅力的生活空间。
NO.02
范斯沃斯住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s

Farnsworth House in Plano, 1951


现代建筑先驱 —— 密斯 • 凡 • 德 • 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堪称对「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践行到极致的设计。

住宅仅使用最少的元素来确保房屋的稳定性。钢制框架结构,精工细作的八列梁柱支撑着两片地板和屋顶。极致细节、连续屋顶和笔直立面的结合,让建筑如同纯净的玻璃盒子。
尽管实用性屡遭批评,但没人能否认住宅完美的秩序、比例和质感,以及这种极简风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NO.03
新古尔纳村规划

Hassan Fathy's New Gourna Village

in Luxor, Egypt, 1952

埃及建筑师哈桑 • 法西,尊重当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视角,致力于重建传统乡土建筑的构筑以及使用方式,而不是照搬西方的建筑设计,材料构造和布局。
他率先开发了适用于埃及本土的材料技术。在卢克索就地取材,用红土砖设计建成的新古尔纳村,宣告了本土建筑在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浴火重生。


NO.04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Alvar Aalto's Saynatsalo Town Hall

in Jyvaskyla, Finland, 1952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托设计的市政厅,具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温和气质,仿佛16世纪托斯卡纳城市碎片,穿越500年光阴误入北欧森林。
裸露的红砖墙掩映在葱郁的绿色中,使建筑与自然既对比强烈又密切相融。材料交织,光线的设计,整个建筑甚至家具、灯光都经过精心设计。
乡土风貌和古典形式都融汇到真实的设计之中。规模虽小却充满细节,丰富迷人,百看不厌,经久不衰。
证明了在现代建筑国际式的理性之下,依然可以通过材质与光影,营造出充满情感与内涵的,美的建筑。
NO.05
西格拉姆大厦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s

Seagram Building

in New York City, 1958

西格拉姆大厦以精简的结构体系,讲究的逻辑表现,完美演绎「少即是多」的理念。建筑精雕细琢,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琥珀色玻璃幕墙配以青铜的窗格,为严密规整的国际风建筑,增添了优雅华贵的质感。
西格拉姆大厦被誉为功能主义典范、现代美学杰作。此后无数建筑试图模仿,但只有它成为永恒的经典。
NO.06
香川县厅舍

Kenzo Tange's Kagawa

Prefectural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in Takamatsu, Japan, 1958

二战后的日本建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全球化的现代语言,重建日本社会及承载起它的基础设施。
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建筑技术和形式的复兴。不仅开拓了日本现代建筑新境界,更在建筑细节和服务精神上,成为后世无数政府建筑的模板。
NO.07
奎里尼 • 斯坦帕利亚基金会

Carlo Scarpa's 

Renovation of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

in Venice, Italy, 1959

20世纪中叶,在所有建筑都试图消除装饰时,意大利建筑师卡洛 • 斯卡帕却以对细节的绝妙处理举世瞩目。
奎里尼基金会展现出意大利设计中现代和传统、功能和装饰的完美结合。此外,这座1959年的建筑,甚至考虑到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比如,在深受洪水困扰的威尼斯始终安全而稳固。
NO.08
拉图雷特修道院

Le Corbusier's

Couvent Sainte-Marie de la Tourette

in Éveux, France, 1960

法国建筑师勒 • 柯布西耶,堪称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建筑大师,其中作为「身心俱寂之所」的拉图雷特修道院,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宗教权威备受挑战的时期,神父 Marie-Alain 致信柯布西耶:您能建造一座属于「神的房子」吗?请为一百具躯体和心灵,建一座修道院。
柯布西耶用现代主义的方式,将空间、光线和结构这些基本要素诗意组合,为心灵和信仰构筑了崭新居所,标志着宗教建筑的全新里程碑。
NO.09
干草堆山工艺学校

Edward Larrabee Barnes's

Haystack Mountain School of Crafts

in Deer Isle, Maine, 1961

美国建筑师爱德华 • 巴恩斯的干草堆山校园,并非几栋山林中的房子,而更像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推至全新高度。
证明了现代主义建筑并非孤立冰冷的构筑物,而是环境的有机共生体。
NO.10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Louis Kahn's Salk Institute

in La Jolla, Calif, 1965

小儿麻痹症疫苗发现者 Jonas Salk 与建筑大师路易斯 • 康不期而遇。诞生了位于加州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用空间诠释着对科学和人道的思考。
空间、光线和结构等现代建筑语言发挥到极致,明暗对比、线条交织等处理手段成为最迷人的亮点。满足功能的同时极具美学价值,被誉为「连毕加索都值得参观」的研究中心。
NO.11
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

Buckminster Fuller's Geodesic Dome

for Expo'67 in Montreal, 1967

现代建筑充满了乌托邦式的想象,其中美国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富勒为蒙特利尔世博会设计的美国馆,以特殊结构激发了建筑的多种可能。
金属网状结构共同构成直径76米的圆球体。设计简洁新颖,没有任何多余材料,如同精致漂亮的水晶球,极大拓展了人们对新结构的想象空间。
NO.12
约翰逊出版公司大楼

John W. Moutoussamy's

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 Building

in Chicago, 1971

1971年,非洲裔建筑师穆图萨米,在芝加哥完成了该市第一座摩天大楼的设计和建造,前卫的造型,充满了非洲未来主义的迷幻色彩。
作为市中心第一家由非洲裔美国人拥有和设计的芝加哥超高层建筑,至今依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NO.13
悉尼歌剧院

Jorn Utzon's Sydney Opera House

in Sydney, Australia,1973

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悉尼歌剧院,作为设计新颖的表现主义建筑,堪称人类创造史上无可争辩的杰作,建成仅34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引人注目的屋顶,由平台上一系列巨大的壳体环环相扣,层叠的风帆造型,与港湾大桥和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成为城市绝对的象征和标志。
NO.14
彩虹岭 滑雪场

Charlotte Perriand and Atelier d’

Architecture en Montagne's Les Arcs

in Savoie, France,1974

法国设计师夏洛特 • 贝里安,在半个世纪前就以现今流行的模块化设计,建造了前卫的萨尔克滑雪度假中心。
三个度假村按海拔从低到高,面向连绵山峦。材料就地取材,屋顶层叠倒置。当自然设计观念邂逅雪山上的莱萨尔克,雪场住宅有了崭新诠释。
NO.15
阿尔伯特 • 范 • 瓦森霍夫住宅

Juliaan Lampens's Van Wassenhove House

in Sint-Martens-Latem, Belgium,1974

20世纪70年代在建筑史上是一个模糊的分水岭。「后现代主义」设计裹挟着各种风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建筑师朱利安 • 兰彭斯,就在安藤忠雄之前,在瓦森霍夫住宅中,
将混凝土作为自己的设计符号运用到建筑之中,
呈现出粗野但真实的质感。


NO.16
巴黎蓬皮杜中心

Renzo Piano and Richard Rogers's

Centre Pompidou in Paris, 1977

佐伦 • 皮亚诺和理查德 • 罗杰斯在巴黎市中心,合作建造了时代最知名也最具革命性的建筑:蓬皮杜国家中心,颠覆了对建筑设计的固有认知。
外围的28根设计骨架包围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和墙。所有机械系统按照不同颜色区分展示,不仅结构清晰明了,也使内部空间最大化。
NO.17
印度管理研究所

Balkrishna Doshi's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Bangalore

in Bangalore, India, 1983

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 • 多西的印度管理研究所,将现代建筑语言和印度传统材料和形式相结合,是现代建筑师尊重本土景观和文化传统的典范。
研究所设计源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不再关注将教室为学术思想的中心,在这里教育是协作的,跨学科的,随时发生在教室内外,走廊和广场。
NO.18
庞培亚文化体育中心

Lina Bo Bardi's SESC Pompéia

in São Paulo, Brazil, 1986

庞培亚文化体育中心所在的20世纪末,不仅是现代建筑的低潮期,也是拉美政治经济和文化痛苦的转型期。
建筑反思了现代主义彻底消除传统的做法。在充分保留原有工业厂房的基础上,让新旧建筑形成戏剧性的对比。成为拉丁美洲在这个时期,少数可以被称为杰作的建筑之一。
NO.19
瓦尔斯温泉浴场

Peter Zumthor's Therme Vals

in Vals,Switzerland, 1996

20世纪末环保风潮席卷世界,极大影响了建筑设计。彼得 • 卒姆托在瑞士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将酒店、温泉以及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建筑的光与影、空间的开放与封闭、线性排列的设计元素,呈现足以恢复身心和精神的力量,也将人们对美好自然的想象推到了至臻的境界。
NO.20
甘多小学

Francis Kéré's Gando Primary School

in Gando, Burkina Faso,2001

2022年,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弗朗西斯 • 凯雷,在2001年以最为节能和经济的方式,为赤贫的布基纳法索,完成了甘多小学校舍的扩建。
作为榜单中成本最低廉的建筑,材料的质感和建筑的形式语言,充分体现了甘多当地社区的特点,为经济落后地区的建筑树立了绝佳的典范。
NO.2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Wang Shu and Lu Wenyu's

Xiangshan Central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2007

中国唯一入选建筑,是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设计者王澍凭借在这个建筑中的精彩演绎,而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 —— 普立茲克奖。
设计将现代建造方法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在尊重传统文化及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完美演绎了融建筑、园林、山水于一体的布局,富于层次和生趣。
校区布局借鉴传统「合院」形式,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质朴而谦逊的传统墙体,通过简单的砌筑方式,在建筑和自然间穿梭,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
大面积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更将民族传统与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NO.22
Baitur Rauf 清真寺

Marina Tabassum's Bait Ur Rouf Mosque

in Dhaka, Bangladesh,2012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阿卡汉建筑奖女建筑师玛丽娜 • 塔巴苏姆设计的 Baitur Rauf清真寺,以低碳环保的宗旨,传达了宗教建筑独有的平和与宁静。
建筑墙面砖块以复杂的十字交叉方式组成,光线透过孔洞照进室内,在地板留下繁星一片。卓越的通风和采光设计,让这个避难所充满肃穆感。
NO.23
色彩理论系列小屋

Amanda Williams's 

Color(ed) Theory Series in Chicago,2016

21世纪来临,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建筑真正的意义所在,并更多地关注建筑在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社会功能。
色彩理论系列小屋,就试图弥合艺术与建筑间的划分。艺术家用明亮的单一颜色绘制芝加哥附近废弃的房子,不仅重新激活了建筑功能,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政治复杂性的思考。
NO.24
法国波尔多530公寓改造

Lacaton & Vassal, Frédéric Druot

and Christophe Hutin's

Transformation of 530 Dwellings

in Grand Parc Bordeaux, France,2017

波尔多三座大型社会公共住房创新改造项目,对欧洲战后现有住房提出了设计挑战,并完美把握了欧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趋势和机遇。
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对比图
设计在保留原有品质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充,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活质量,更让居住者拥有了诗意的空间环境和生活品质,堪称老旧住宅改造及翻新的典范之作。

NO.25
国际空间站

Various Designer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n Outer Space 

建筑的本质,从来都是宏大的哲学命题。虽然设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人类在空间探索上的进步而拓展,但建筑的意义却始终清晰。
榜单「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的最后一个,是无数设计师共同构筑的「国际空间站」——这个意义深远的选择,能帮助我们从更宏大的视角重新认清建筑,也认清人类自己。
Reference
1. The New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The 25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
2. lightlynews|The 25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
世界和平,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 箴言 24:3|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聪明立稳。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MATTENAI 玛缇奈
香水级家居香氛礼盒
一秒改变你家的品味

还能安抚焦躁的灵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