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特别峰会上,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表示,欧盟不会切断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
随着俄乌冲突的演进,布伦特原油价格首次在近7年来突破每桶100美元。截至3月25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6美元,收于每桶113.90美元,涨幅为1.39%;5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62美元,收于每桶120.65美元,涨幅为1.36%。
俄乌紧张局势仍在持续,国际原油价格保持高位,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正在从金融战向石油战延伸。在北约峰会上,能源问题成为会议议程的重中之重。
油气价格飙升,地区冲突带来不确定性
欧洲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目前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受到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是非常依赖的,从数据上看,欧洲约有41%左右的天然气和1/4的原油来自于俄罗斯。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制裁,但是受制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针对人员和商品市场的措施相对较少,地缘政治风险和避险的情绪迅速推高了以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价格。
在冲突伊始,原油价格创出2014年以来新高,突破118美元;天然气价格也是迅速飙升,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价一度涨至200欧元/兆瓦时,随后逐渐回落,但目前仍维持在超过100欧元/兆瓦时的高位。
国际能源价格攀升,会提高整体进口油气的成本。出于国际资金避险心态,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可能会非常明显。
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对峙不仅会对他们自身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中国出口产品的外在需求。
不过,俄罗斯以外的一些油气大国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得到短期提升。不久前,美国与委内瑞拉进行谈判,希望就放松对委内瑞拉的一些制裁,换取其石油生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
但是,这些国家石油的生产量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可以预计像美国、沙特、澳大利亚、卡塔尔这些油气产量相对稳定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俄乌冲突下能源市场波动的主要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欧盟和美国针对俄罗斯已有一系列的经济制裁措施,但目前还不会向俄罗斯的原油开刀。
关于此事,美国国内有些争议。共和党坚持保护本国的原油出口,要求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制裁。民主党态度趋缓和,不希望美国又重返生产和依赖化石能源的老路。德国也表示,还是会通过SWIFT国际支付系统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
尽管目前制裁避开了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但是如果局势持续紧张,导致俄罗斯油气出口量下降或中断的话,还是会给俄乌之外的国家带来较大影响。预计俄乌冲突会进一步推动欧盟国家加速能源转型的决心。
能“破”能源危机的“局”吗?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表示,此次由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危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乌克兰局势的发展变化,最终影响暂时还难以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油气价格上扬,推高通胀压力等。
他认为,这会促使欧洲国家加速改变其能源消费结构,转向核能、其它非化石能源品种,及调整能源供给对象,以减少对俄油气资源的依赖。也应会对欧盟的气侯变化政策推进等产生一定影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耀也指出,俄罗斯的石油出口排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天然气出口则排世界第一。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占世界总体能源出口将近7%,虽然比例不算特别大,但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能够填补这一市场空缺的办法。
张耀表示,虽然欧洲希望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但这是需要时间的。在短期内他们仍不可能完全脱离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
谈及欧洲“破局”的方法,张耀认为,一方面是通过新能源革命,尽快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但这需要大量投资和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全球其他地区寻找能与俄油气产量相当的能源资源,例如中东地区。但要注意,许多石油输出国也有牟利需求,未必愿意为此增加产量。
回看过去,这一次的能源危机与历史上的几次石油危机有几点类似之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地缘政治因素,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源于中东战争,90年代的石油危机与海湾战争有关,而此次能源危机则是俄乌冲突导致的。
“但不同之处在于,历史上的石油危机发生时,世界经济正处于增长时期,对石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几次危机都表现为能源价格迅速上升,持续多年才开始回落。”张耀称。
丁纯也表示,此次能源危机与历史上的石油危机相比明显不同。首先,此次“联手”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国家较多;另外,欧洲的能源转型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源供应国态度不一,国际局势也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不过,张耀认为,此次能源危机发生时,由于疫情等原因,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对能源的需求比危机前并没有大幅的增长。因此,本次能源危机预计无论是从延续时间还是烈度上,都不会超过历史上的几次大危机。
对俄制裁或将改变国际能源格局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能源问题正成为美俄在中东地区博弈的外在表现,海湾国家在美俄之间避免“选边站”。
一方面,能源价格维持高位符合海湾国家利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认为,经过多年合作,海湾国家与俄罗斯已经结成稳固的能源联盟,共同从油气出口国的自身利益出发,合作稳定油价,不希望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蓉认为,近两年来,沙特与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军事装备技术转让、核能开发利用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俄沙关系迅速升温。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中东影响力不断提升,海湾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却在经受考验。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钦齐娅·比安科认为,海湾国家近期在联合国对美国提出的决议草案投弃权票,就是与美国关系紧张的信号。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认为,近年来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诸多不负责任做法,增加了中东国家不安全感;俄罗斯凭借历史、能源、安全等纽带,成为部分中东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中东国家正试图在美俄之间保持平衡。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油品事业部总监张龙星表示,短期看,西方对俄制裁带来俄罗斯原油断供风险,但主要产油国中仅沙特和阿联酋具备大规模增产能力。如果这些国家维持现状,国际原油供给将继续承压,石油价格或继续维持高位。
张龙星认为,长期看,西方对俄制裁将逆转近年来欧洲与俄罗斯能源经济联系加深势头,重塑全球石油贸易版图及能源供应链,影响欧洲能源转型,并深刻改变未来国际地缘政治走势。
张龙星说,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成功推动了欧洲核能大发展,欧洲推出的能源“去俄化”目标与规划雄心勃勃,但是现实困难重重。欧洲在清洁能源上加大投入是必然趋势与现实需要。
孙霞认为,俄乌冲突造成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危机后,欧洲将把实现化石燃料独立作为主要目标。
纵观历史上的多次石油危机,都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危机的结局往往是地缘政治的改写,以及各国对石油控制权新一轮的争夺。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事务教授奥沙利文指出:正如20世纪70年代那场重大的石油危机一样,眼下的这场石油暗战有可能让全球重回经济衰退的困局,进而使当前的“去全球化”和全球秩序碎片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来源: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网、上观新闻、央广网、央视新闻
|中经报智库  CBJTHINKTANK  原创文章|
往期推荐
智库焦点 | 关乎你的养老!银保监会批复专业养老保险经营机构开业,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蕴藏哪些机会?
你有在看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