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5000 字,阅读时长约 5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作 者 | 刘胜军
伟大的领袖总是孤单的。他们不同凡响之处在于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预见到未来的挑战。——基辛格

01 :人类的囚徒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惨烈。在一战结束仅仅20年后就爆发了二战,这凸显人类博弈的“囚徒困境”:
  • 一战约有34个国家、6500万人参战,超过3000万人伤亡
  • 二战时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约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
书接前文“大国勾心斗角简史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签署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凡尔赛和约》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拜登须学习凯恩斯
一战后的德国,一边忍受屈辱,一边图谋复仇。
1922年德国与苏联展开复交。
1923年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未与盟国协商,突然占领了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承认,法国这么做的原因是英国拒绝提供安全保证。德国下令鲁尔区的工人消极抵抗。
1923年斯特瑞斯曼(Gustav Sresemann)出任德国外长,后来出任总理。他是德国第一位懂得利用《凡尔赛和约》赋予德国地缘政治优势的领袖。他掌握了英法关系脆弱的本质。
后来的五年,德国赔偿10亿美元,但获得20亿美元来自美国的贷款。这意味着,美国在替德国支付赔款,而且德国用多出来的10亿美元进行工业现代化。
1926年,一战最后3年的德军总司令、刚当选德国总统的兴登堡元帅参观陆军演习时说:
  • 今天我看到德国军队的传统精神及战技标准,保存得完好无缺。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签署《洛迦诺公约》,规定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法波、法捷规定在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
公约最大的bug在于: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这为希特勒后来入侵东部邻国埋下了伏笔。
02 :英法的绥靖
法国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战后却内心充满对德国的恐惧。在这一心理驱使下,《洛迦诺公约》后法国开始构筑“马奇诺防线”。这凸显法国的“守势”心态。
政治独行客、冒险家希特勒,靠充满煽动力的口才一飞冲天。希特勒的鲁莽和狂妄,把原本有可能的和平演变成了世界大战人类灵魂的拷问:是谁成就了希特勒?)。
其他国家对希特勒上台的初步反应居然是加快裁军。英国大使菲普斯兴致勃勃地说:
  • 希特勒的签名对全德的约束力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人。
1933年希特勒下令退出裁军会议。希特勒善于欺骗,他在退出裁军时提议把德国陆军限制在30万人——相当于法国的一半。戈培尔在1940年说:
  •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让敌人猜不透德国真正的目标。
英法在认清希特勒的本质上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丘吉尔属于有远见的少数。1934年丘吉尔呼吁英国扩充皇家空军以应对德国重整军备,但丘吉尔却遭到英国政界的一致抨击:
  • 丘吉尔像打桥牌一样儿戏。把他看作中世纪的一位老迈领主也不为过。
法国采取的唯一认真行动是拉拢意大利。法国坚持:除非与英国结盟,否则决不能冒与德国开战的风险。
1935年英德签署《海军条约》,英国这个国家偏好与敌对者达成双边协议。条约规定,十年内把德国舰队限制在英国35%的水准,但德国潜艇数量可以与英国相当。
《海军条约》后来被称为英国绥靖政策的心理基础。英国本该与希特勒对立,与墨索里尼修好。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
墨索里尼原本很讨厌希特勒。意大利的军事力量与英法德不成比例。但意大利在维持奥地利独立和维护莱茵非军事区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驻莱茵区时,德军征兵制实施不到一年,还不具备开战实力。但希特勒以高明的心理战弥补军事上的不足。
法国驻德大使提出警告,但法国依然不做任何军事准备。原因是:法国既不敢进行战争动员,也不敢采取防备性军事措施,以免被指责挑起事端。
最能体现法国这种鸵鸟心态的莫过于耗费巨资、历经十年打造的马奇诺防线。更奇特的是,法国居然决定停止修建法国和比利时交界处的马奇诺防线,这完全违背了一战的教训。
虽然进入莱茵区的德军只有2万人,而法国常备军就有50万人,但法军总司令Maurice Gamelin却得出结论认为:法国切忌采取任何军事动员,除非得到英国的支持。
英国呢?英国却认为,纠正《凡尔赛和约》的错误更加重要。英国内阁记录写道:
  • 但愿能利用希特勒阁下的提议,一劳永逸地解决。
对希特勒而言,占领莱茵区等于开启了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康庄大道。一旦英法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就不可能抗拒希特勒向东欧迈进。绥靖政策已经成为正式的政策,纠正《凡尔赛和约》成为共识。
最搞笑的是法国。法国甚至不再求自保,只求自己的低姿态可以得到德国善意的回应。
1936年佛朗哥军事政变,引发西班牙内战。
法国是小心翼翼走绥靖之路,而英国则是大张旗鼓绥靖。1937年英国外长哈利法克斯登门拜访希特勒。英国首相张伯伦宣称:
  • 与德国就中欧达成某种协议似乎值得一试。不论德国的目标为何,即使它有意进入某些邻国也不为过。
其实,希特勒并未掩饰自己的目标。在早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就提出在东欧和苏联征服大片的土地作为殖民地。
希特勒也很精明。他认为德国的军事优势只是暂时的,1943年后就会加速消失——时不我待。
1938年,希特勒感觉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他列出的第一个目标是他的祖国奥地利。当时奥地利只剩下讲德语的核心部分。兼并奥地利,既符合民族自决原则,又能瓦解均势。1938年德军长驱直入奥地利,许多奥国人民夹道欢迎。
英法也加倍讨好希特勒,希望在所有德裔人民回到德国怀抱后,希特勒就会罢手。
随后希特勒扬言将捷克“苏台德区”纳入德国。法国和苏联均承诺保护捷克。
1938年9月希特勒对捷克领导人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9月15日张伯伦却去拜访希特勒。为了见希特勒,69岁的张伯伦首次搭乘飞机。经过希特勒一连几个小时的咆哮,张伯伦同意肢解捷克:捷克境内所有德裔超过50%的地区都要归还德国。
随后希特勒又提高价码。9月29日英国张伯伦、法国达拉第、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纳粹发源地慕尼黑集会。慕尼黑被认为代表向勒索低头。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向张伯伦祝贺慕尼黑协议。加拿大总理更是肉麻地恭维张伯伦:
  • 向您对人类的贡献同表无尽感佩。
张伯伦首相(1937-1940)

占领捷克是二战的里程碑。这一举动表明希特勒的目标不是民族自决,而是征服欧洲。
03 :斯大林与希特勒高手过招
斯大林与希特勒不同,他有无比的耐心。斯大林耐心、精明、不妥协,堪称那个时代的黎塞留。斯大林冷静的算计有一个重要原则:
  • 决不为可疑的动机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早在1928年斯大林就一针见血地说:
  • 他们奢谈和平主义,彼此拥抱。这一切毫无意义。我们从欧洲历史可以知道,每逢为下次战争重新铺排势力所签订的条约,他们都称之为和约,虽然这些和约的目的是记述未来战争的新组合。
斯大林同志太深刻了!
1934年斯大林说:
  • 本党对德国法西斯政权毫不热衷。若苏联的利益要求与某国修好,本党将毫不犹豫地加以实行。
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陷入了两难:
  • 缺少苏联,这个体系在军事上不可行加上苏联,却又在政治上不可行。
斯大林洞若观火,沉着坚定。斯大林认为,慕尼黑会议后,德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波兰。斯大林既不想让德军接近苏联边境,又不想与希特勒做对。唯一的选择是与德国第四次瓜分波兰。
面对德国的威胁,集体行动中的各怀鬼胎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东欧国家都强调自己很特殊,希腊表示将根据南斯拉夫的反应而决定自己的策略,南斯拉夫则询问英国的意图。波兰表示不会偏袒英德中的任何一方。
英国领袖误认为波兰的军力胜过苏联,苏联红军缺乏战斗力。张伯伦说:
  • 我认为苏联即使有心也无力维持有效的攻势。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是基于四个全部错误的假设:
  • 波兰军力或许超过苏联;
  • 英法联手足以打败德国;
  • 苏联有意于维持东欧现状;
  • 德苏之间意识形态水火不容。
最高明的博弈大师是苏联。斯大林要确保苏联是最后做出承诺的大国,这样可以“卖给”出价最高的一方。1914年,俄罗斯是为荣誉而战;1939年,苏联是为分享希特勒征服的战利品而战。
德国呢?一战时德国挑起战端是为了打破一个法俄“致命联盟”,1939年二战,德国则是不愿等候,其实顺其自然德国必定会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心理不平衡,沉不住气;1939年德国遇到了疯子希特勒。
1772年,德国腓特烈大帝、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亚女皇曾瓜分波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堪称历史的翻版。这一密约在1941年才曝光于世。
1914年一战,德国用了4年时间进攻法国,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1940年二战,德国发动闪电战,法军望风而逃,不到2个月,德军已经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法国为十五年来的逃避和优柔寡断付出了惨痛代价。
希特勒仿佛整个欧洲的主人。
对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丘吉尔对希特勒看得透彻。他宁愿接受美国成为霸主也不愿与希特勒妥协。
斯大林精于算计,却未能考虑到希特勒的神经质个性,误判希特勒不可能选择两线作战。在希特勒下令进攻苏联的最后一刻之前,苏联火车仍在向德国运送物资。斯大林最大的弱点是:他把对手也看成和他自己一样老谋深算。
当德军进攻时,斯大林震惊不已。他陷入情绪低落十天左右,然后振作起来宣布:
  • 历史显示,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希特勒重复了一战的错误,让德国第二度不自量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在进攻苏联前几个小时,希特勒对手下说:
  • 我觉得自己好像正推开一扇门,里面一片
  • 漆黑,一点都不知道门后会出现什么。
斯大林赌希特勒是一个理性的人,结果赌输了;希特勒赌斯大林很快就会失败,也赌输了。
1942-1943年持续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胜利的战略意义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04 :山姆大叔出马
1940年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说服国会,授权他向英国提供越来越多的援助。罗斯福对美国历史的影响或许仅次于林肯:
  • 罗斯福极为冷静地观察未来。他拥有独裁者一切的特质、精力和技巧。
二战前的美国盛行孤立主义。美国自认为受天命庇护,根本不想介入外国纠纷。为防止美国再次卷入战争,国会在1935-1937年通过了三个“中立法案”,禁止支援交战国。幸好罗斯福出面,才阻止了通过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规定:除非美国遭到侵袭,否则宣战须经全民投票。1939年参议员范登堡说:
  • 感谢上帝赐予我们两个隔绝的大洋,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资产。我们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警察。
当时民众认为,战争只是为了华尔街和军火企业的私利。罗斯福向公众保证:
· 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到任何国外战场。
1939年罗斯福在记者会上说:
  • 每消失一个国家都会削弱美国的安全和繁荣。
希特勒在国会演讲时,缓慢地念出一长串罗斯福要他不可动手的国家名字,全场哄笑。
1940年罗斯福在夏洛特维尔的演说是美国二战中的分水岭:
  • 我们要将我国的物资资源提供给反战者。
丘吉尔预见到了美国的参战:
  • 我们将坚持到底,直到新大陆倾其全部力量挺身拯救旧大陆的时机来临。
罗斯福的许多举动都游走在宪法边缘,当代总统中没有谁能用他的方法而仍能保住总统职位的。1941年罗斯福将美国的目标简化为四大自由:
  • 言论、信仰、免于匮乏及免于恐惧的自由。
罗斯福以耐心沉着,在每个阶段一步步教导人民所需面对的问题。罗斯福总统对海军上将理查德森说,“日本迟早会公开对抗美国,这样美国人民就愿意加入战争了。”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等待已久的参战机会终于到来了。
但此前,罗斯福就给日本留下“霍布森选择”:要么低头,要么参战。美国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封锁石油和钢铁出口。在珍珠港事件19天之前,美国向日本发出从中国等撤军的最后通牒。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说:“日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美国太强大了。最好的结果就是拖延战争。如果击溃美国舰队,就可以赢得时间建立太平洋防御体系。”
其实,美国军方早就知道日本会偷袭珍珠港。参谋长马歇尔说,日本会愚蠢地袭击珍珠港。
在夏威夷的日本间谍向日本报告了军舰信息。FBI局长胡佛想要逮捕间谍,被国务卿告知不要打草惊蛇,以免被日方察觉日本电报代码被破译的事实。12月2日美国破译出信息“所有美国人像往常一样休息,珍珠港没有警戒”,6日破译“一切安全......无气球......这是对这些地方偷袭的最好机会。”后来,美国靠破译的信息刺杀了日本最杰出的战略家山本五十六。
金美尔将军提出在夏威夷西面巡逻,华盛顿却命令不要把航空母舰布置在可能会让日方取消行动的方位。重要的航母被转移到中途岛、圣地亚哥。偷袭的日本军机发现,珍珠港的战斗机都是翼尖连着翼尖,任人宰割。
马歇尔对记者说,“我们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的事情,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我们知道他们的事情。”
0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古今中外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叹曰: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战结束77年后的今天,人类又一次走到了危险的十字路口。迄今为止,乐观的因素越来越少,悲观的理由不断增加。
二战结束后,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这一跪帮助德国人重新站了起来。
日本却一直不思悔改。事后来看,麦克阿瑟为了一时的省事而拒绝清算日本天皇,是一个历史性错误,导致日本国民一直被灌输扭曲的二战历史。战后,日本百般抵赖侵略历史,屡屡修改教科书、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大量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冲撞着国际公理和正义的底线。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向美国国会演讲时说:
• 在你们国家的伟大历史中,有几页历史会让你们理解现在的乌克兰人民……你们记得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那个可怕的清晨,天空因为空袭而一片漆黑。请记住它。还要记住2001年9月11日那可怕的一天,恐怖分子试图把美国的城市变成战场,无辜的人遭到了空中袭击……。
普京也没有忘记提醒日本。3月25日普京批评日本说:
• 在追悼日时,日本不点名是谁扔下了原子弹......日本教科书不说明美国实施了虐杀行为,无视了真实情况。
更令人唏嘘的是,日本毫无历史敬畏之心,居然和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组成号称“亚洲版北约”的“四方安全对话”。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参考资料:
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