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我的微博“九邀侯”,我会把公众号不能发表的一些文章放在微博文章区:
本文是《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系列文章的第七篇,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阅读本系列之前的文章: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1: 薛定谔的创造力》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2: 精英治国的把戏》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3: 死记硬背是中国人独有的优势》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4:美式教育与批判性思考》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5: 种族歧视与自我认同》
《颠覆认知的中美教育对比-6: 高科技领域,美国凭什么?》
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我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不生产人才,美国只是人才的搬运工,并且成为了全球人才、尤其是中国人才的终点站。中国尽管GDP成绩单已经很漂亮,培养人才的能力也比美国强,但是在争夺人才大战中,我们的竞争力还不足。中华崛起之正道就在于更好的培养并且留住人才。教育改革已经在大刀阔斧的进行,在本文中我将聊一聊我个人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观点和建议。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说过,有些行业是不应该产业化的,教育业就是其中之一。教育产业化有其特殊历史阶段的原因,但是随着其负面作用的累积,现阶段已经到了必须改革并且必须立刻改革的紧迫时点了。
1997年,中国有惊无险的度过亚洲金融风暴,但是这场渡劫另有代价。当时中国走上制造业大国这条路还不久,金融风暴造成的国际资本抽离和产能相对过剩为经济增长出了两大难题,这个时段中,1965年至1979年出生的第二波婴儿潮带给中国多年的巨大就业压力本就难以消化,紧接着的第三波婴儿潮发生在1986至1991年,连续两波婴儿潮之间仅仅间隔7年,如果没有这次经济危机,凭借制造业的迅猛增长是可以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的,但是经济危机打乱了增长的步伐。为了大力引入资本,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立即进行的国企改革造成了国企员工的下岗潮,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这个背景之下,国家开始推行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就是直接解决缺钱和缺就业岗位这两大问题的。
高校扩招就意味着大批原本应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劳动力暂时不去找工作了,而是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将国家创造就业岗位的压力延迟到了四年后,缓解了创造就业的紧迫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社会稳定。这批原本考不上大学就要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因为高校扩招而进入大学,还需要由父母掏钱交学费。学费也是一种消费,并且还是大额消费。高校扩招不仅推迟了新增岗位的迫切需求,还同时拉动了内需。教育产业化也通过将教育业部分私有化实现了引入资本的目的。
在金融危机后这个时间节点上搞教育产业化,有很大的不得已的成分,但这就像是饮鸩止渴,这一剂慢性毒药,经过20年的累积,副作用已经十分迅猛的爆发了。
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造成高校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严重。现在很多企业都只招985和211毕业生,其实并非是这些企业口味叼。由于高校扩招,中国每年有半数18岁的青年进入了大学,大学本该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但是如今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早就大幅注水,从前中国高等教育是严进宽出,扩招之后变成宽进宽出,二十二三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还不如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进入社会历练的同龄人,985/211毕业生只不过是原本高校应该有的大学生质量底线而已。
由于教育产业化,资本涌入教培行业,公立学校的老师纷纷开展第二职业,在各种补习班、培训班里兼职,这些兼职收入远远超过本职工资报酬。渐渐地,催生出一个让家长敢怒而不敢言的怪现象:公立学校老师们在学校不教干货,却在培训机构里大放异彩;公立学校老师在校上课时不讲书本内容,而是默认学生们都已经在培训班提前学过课本内容了,在学校上课直接就是各种超纲学习和海量习题。把本该是额外小灶的培训班变成了必修,逼着家长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卷入为子女前途砸钱的不归路。
培训班带来让家长和孩子越来越绝望的内卷化,不仅榨干了家长的钱包,对社会更严重的危害是导致阶层固化,扩大了教育不公平的鸿沟。课外培训越来越贵,花在孩子课后教育的钱随随便便就是几万块甚至十几万,这么多钱砸下去却还见不到孩子超越他人的成效,可是没有家长敢于不参与这场内卷,整个社会氛围都在倡导家长自我牺牲,为了孩子砸锅卖铁,家长们把自己的养老钱都花到了课后班,自己的养老问题想都不敢想,孩子却在大学毕业后只能找个薪水还不如保姆多的工作。就连中产阶级家庭都感觉负担不起二胎,更不要说经济条件比较一般的家庭了。
曾几何时,高考是公平的阶级跃迁路径,只要孩子足够聪明努力,寒门照样可以出贵子。但是如今的高考,拼的是家境。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买一平米十几万的学区房、孩子从小到大泡在补习班和各种兴趣班里,家里可以安排人手每天专门接送孩子穿梭于学校和各种课外班之间,并且陪着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这一切所需的金钱与时间都是普通家庭无法达到的奢侈。于是,近年来名牌大学中几乎不再有寒门子弟,资本用钱砸出了阶级的天堑。社会渐渐被冷血的资本裹挟,普罗大众被资本设计的圈套深深困住,难以翻身。
内卷,令人窒息的内卷,看不到希望的内卷,严重降低年轻人生育意愿,使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若再不出手干预教育产业化的畸形发展,整个国家只能陷入这样一个自杀式的恶性循环之中。
看得出来,这次的教育改革中,国家的决心很大,对课外教陪雷霆一击,叫停了在产业化路上走歪了的教育畸形。减负政策就是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将高考这一阶级跃升的路径从有钱人手中夺回、还之于民。可是,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会出现如今大量存在的现象:给孩子减负之后,最不高兴的是众多中产阶层家长。家境不太好的家长双手欢迎减负,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富人家长根本无所谓,他们的子女有的是办法拿到好前程。中产阶级家长拥有培养孩子的财力,自己也曾经尝到过读书的好处,所以尽管内卷严重,但是目前尚没有其他阶级跃迁之路,对中产家庭而言,有的卷总比躺平要对孩子更负责,如果自己实心眼儿的减负了,其他人还在黑市上继续补习,自己的孩子岂不是亏大了。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产阶层鸡娃的劲头,哪怕是减负的红头文件。除非,社会为孩子还提供了除高考之外的阶级跃迁的选择。如何设置更多的公平的阶级跃迁路径呢?
实行双减之后,中产和富人依然会偷偷给自己的孩子补习,最无望的依然是穷人。如何才能给穷人家庭的学生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呢?
中国之前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高端人才的聚拢,中国做低端产业,实质上就把高端产业自动外包给了美国。中国已经决心进行产业升级,如何将人才培养与产业规划相配套呢?
中国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不高,这就是在把自己的高端人才推向去美国深造之路。如何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变得充满吸引力呢?
天才并非是遗传的,而是回归式分布并且是随机分布的,精英的后代未必是精英,甚至往往很平庸,很多没读过书的人以及家境清寒的人的后代可能出现天才。一个天才创造的价值可能超过一千万个普通人。把散落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天才找到并且培养成才,是中国科技崛起文化复兴的内在需求。如何在教育体系中建立识别天才儿童的机制呢?
让培养孩子的成本尽可能低,让年轻人生活得更容易,才能提高全民生育意愿,只有人口基数足够大,才能产生出足够多的天才。只有保持人口的合理增长,才能摆脱老龄化社会的泥潭。如何从教育系统上打开突破口、有效减轻年轻父母培养孩子的负担、从而提高生育意愿呢?
以上问题是我在思考教育改革目的的时候想到的。教育的目的不该是为了吸引资本,或者是缓解就业压力。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强国,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改革不仅要与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契合,更要为中国的未来做打算。我认为,要做好教育改革,有以下方面可以考虑同步推进:
1、设置更多的公平的阶级跃迁路径
我建议中国教育体系实行人才提前分流与灵活换专业的制度,对人才培养主张术业有专攻,减少一些通才教育,多一些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固然很重要,经过通才教育的人才可以拥有更广阔的思维能力,但是一直到高中都在搞通才教育会导致孩子们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学科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小学阶段的通才教育就足够了。小学应该是一个灌输常识和基本知识、广泛培养兴趣、发掘专项特产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应该保持我国基础教育高信息量、基础扎实的优势,课程内容可以涵盖语文、数学、物理常识、中国历史、地理常识、艺术、体育、音乐、舞蹈、逻辑思维。
这些科目都需要考核。考试本身不是问题,考试之后的目的才是问题。目前的考试制度被诟病的主要是一刀切、是题海战术、是培养做题机器的。如果考试结果只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就只是逼着大家卷起来。但是如果考试的目的是筛选人才,可因专长而分流培养,那考试就不是问题。
经历了小学阶段的通才教育,很多孩子的天赋特质会展现出来,为初中开始的粗略式专科学习提供分流依据。初中开始的分科主要有三类:文科、理科和艺术。体育特长生分科甚至可以从小学开始。初中阶段的分科重点在于基础原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如果立刻参加工作,已经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高中阶段开始精细化分科,根据大学专业以及社会技能需求来设置分科,包括编程、人工智能、精密机械制造等。高中的科目设置重点在于更深入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既要为进入大学深造打基础,也可以在高中毕业后有能力进入专业领域工作。
要注意,分科只是一个选择,有能力当通才的人也可以同时修不同专科。并且从初中一直到大学,都给予换分科、转专业的自由,每年都可以有一次到两次转专业的机会。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根据成绩和个人选择,在16岁就结束学习,也可以一直读到博士。
高考不应该只有一次机会。我高中时候的同桌,学习优异,在班里一直都是前三名,但是他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将一切指望都寄托在他通过高考来逆天改命之上。这个压力对一个18岁的男孩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高考时他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好。其实他的性格和能力非常适合搞科研,却被这一生一次的机会压的喘不过气,这样的优秀人才因为发挥失常而不能进入适合的大学,对于国家也是巨大的损失。
我希望高考制度可以做一个改革。高中会考不限年龄,有能力就可以提前考。只要拿到高中毕业证之后,每年都有两次高考机会。高考将按大学专业所需能力来设置针对不同人才的高考,例如,如果想要考大学的金融或国际贸易专业,考生只需要参加数学、语文、英语三科即可。如果想要读大学中文系,考生只需要参加语文单科考试。如果想要读人工智能专业,只需要参加数学、物理和电脑编程这三门考试。既可以让严重偏科的孩子在自己天赋所在之处绽放光彩,也可以让能力均衡的孩子成为复合型人才。条条大路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
2、将人才培养与产业规划相配套
大学毕业之后赚钱可能还没有保姆多,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太多了吗?
中国大学生既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这不是大学生数量的问题,而是是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人才培养量的问题,而是人才保有量的问题;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是教育规划与社会产业不配套的问题。
大学专业设置要着眼未来,符合国家产业战略的专业可以大量扩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要及时砍掉。
美国领先于中国的主要是IC行业和精密机械制造,这两类专业的人才我们应该大量扩招,我们可以靠重视人才培养和加大科研投入在十年内追赶上美国。
西医西药其实是个陷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是嘲笑讽刺的意思,西医恰恰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起了瓢。西药的副作用是贪婪的资本有意释放的吸血鬼,把急病转为慢性病,榨干患者的健康和钱包。西医的研究充满了血腥,大量进行残忍的动物实验,甚至在人身上做实验。美国多次被曝出拿孤儿做药物实验,这种丧尽天量的“精尖技术优势”,我们真的需要去追捧吗?西医西药让美国泥足深陷我们不用管,我们自己要对西医选择性的为我所用,主要借鉴西医的外伤治疗和基因工程即可,内病还是要依靠中医才能治本,中医甚至可以治民于未病。西方资本收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中医进行妖魔化,或者刻意不去宣传中医的效果,导致我们守着宝山却讨饭。这次疫情中,中医中药的作用令人瞩目,中医治疗新冠不仅疗效好,还没有西药常见的强副作用。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宝藏,在教育上应该着力打造中医人才库,削减西医专业的投入。
作为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宝藏,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全民古文素质培养,让更多中国人具有阅读古文、欣赏诗词歌赋、看懂古代文献的能力。在中华古籍中,埋藏着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欣赏、去传承。
3、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变得充满吸引力
都说哈佛耶鲁出人才,这句话其实并不完全对,事实上,正是因为全世界的顶级人才都去了哈佛耶鲁,才会让这两个学校毕业生的水准那么高。把顶级人才培养成顶级人才不算本事,把庸才培养成顶级人才才叫本事。保持基础教育优势,我们自己就是世界最大的人才库。我国高校应该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宽进严出甚至严进严出。
中国真实的科技水平其实并没有那么差,在高科技领域,我们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实力已经超过欧洲日本。我们唯一的对手就是美国。为了尽快在高科技产业上迎头赶上,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扩大高校科研专业招生、对顶级科技师资力量进行工资水平倾斜,对全球天才使用高薪吸引,尤其是要给海外留学归国学生政策倾斜,给归国人才比外国人才更加优厚的条件。
除了舍得砸钱之外,还应该遏制社会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风气,想一想为什么体育彩票变得那么不好卖了,一旦让人失去信任度,让人意识到付出不会有回报,流血流汗不如关系裙带,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征信系统的设置,很大原因也是为了建立提高人与人的信任度,产生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杜绝学术界官僚主义妒贤忌能的现象,学术界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在学术上就不要搞按资排辈那一套了,谁有本事谁上。只有形成诚信的学术氛围,一心做实事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才会肯留在中国发展,逐渐将我国打造成人才的终点站。
4、在教育体系中建立识别和收集天才儿童的机制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有意去搜集天才,鼓励小学教师发现和推荐天才学生,不是只对升学率有考核,否则失去一个天才学生可能会影响升学率和教资评选,那老师不仅不会主动推荐天才给专业机构,还会逼迫天才学生成为庸才。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掘和培养天才,不再逼着语言天才去学数理化,也不要逼着数学天才去背英语单词。建立人才发掘机制,搜罗那些虽然偏科,但是在某些领域具有特殊天赋的儿童少年。能够证明在某项能力上有特殊天赋者,即便是其他科目成绩一塌糊涂,也可以进入专业培养机构,获得美好的未来。对于慧眼识珠发现各领域天才儿童的老师应给予奖励,发放数目可观的“伯乐奖金”。


5、让培养孩子的成本尽可能低
90后00后虽然都面临着比70后80后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但是也要看到,你们赶上了中国从重视资本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好时代,一切政策都在挖年轻人,在鼓励生育。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资产,国家应该将孩子当成资产而不是当作负债去对待,培养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事情,国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多方面减轻父母的负担,才有助于生育率的回暖。
首先,不应该再设置生育限制,建议取消准生证,去掉那些让老百姓连生个孩子都磕磕绊绊的内耗型政策。
为所有育龄青年发放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补贴金,让年轻人可以不是只有躺平这样消极的应对社会不公的方式,让年轻人可以有底气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现在的放学时间太早了,家长根本没有下班,无法去接孩子,只好给孩子报班,现在又把各种教培班砍了,家长们还是要花钱委托社会机构代为接孩子放学、辅导孩子作业。建议延长公立学校的孩子在校时间,下午6点再放学,否则家长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也增加抚养孩子的成本。孩子在学校呆到6点,多出来的时间孩子可以运动、写完作业、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
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12年义务教育,但是这12年义务教育不是指小学到高中,而是指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将幼儿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可以帮助年轻父母减轻育儿负担,也符合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到战略。如果将产假之后到上幼儿园之前这段时间的托儿所也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就更好了。义务教育到16岁,之后可以就业也可以深造,16岁以上深造教育阶段也给予一定条件下的免费,当然必需成绩达标才可以获得学费减免,考试不过者不能享有大学学费免费。这也会给穷人家庭的学生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不用担心义务教育增加年限会没有钱,全国基础建设已经搞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从前用于基建的钱应该流入其他重要的领域,尤其是应该流入教育领域和重点科研研发领域。国家要想长远发展,投入在人才培养和保有上面的钱要尽可能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个大国,每一个战略决策都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全盘考量的,教育改革来得决绝而迫切,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必然是中华之崛起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的人才战略,我有着充分的信心。但是如果不考虑爱国情怀,仅从功利主义来看,我是应该选择在美国发展呢,还是带着孩子回国读书呢?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我会告诉大家我做出选择的理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