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杨轨山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高净值TIMES(ID:HNWI-TIMES),为原创作品,其他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标来源,并同时转载文末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中国人重教育。

有无数案例可以证明,很多人的人生被教育所改变,完成了阶层的跃升。
但是,教育这条通道正变得越来越逼仄。
未来十年,教育投资很可能会成为国内最差的投资之一
教培行业的猝死和双减的施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一些人也许感觉到了诡异氛围,但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真正意味着什么。
2022年,教育内卷程度空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考研人数457万,比上一年净增21.2%。
2022年的考研报录比则是4.1:1,往年在3:1左右。这意味着今年考研的学生76%都要被淘汰。
在中国,吃到最多“教育红利”的就是两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属于1977年上大学到1996年毕业的这一批。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96年,中国大学毕业最后一年包分配。
1977之前,整个国家的阶层被打散,全中国都处于一种均贫且混乱不堪的状态。
十年运动结束,整个国家和社会步入正轨,整个国家急需完成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再分工。
而教育,就承担了这一功能。
第二个时代,属于吃到中国入世红利的一代人。
国家入世,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
高增长所带来的热门行业,导致高校教育在分配热门岗位的作用中依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所以,通过社会分工,实现阶级分层和财富分工,这就是“教育红利”的本质。
而从双减开始,这条路开始走向了末路。
双减,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
2021年,教培行业在其重拳打击下,已经完全丧失了之前的社会功能——入学标准。
也就是说,未来国内教育势必会出现重大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下的升学标准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被彻底改变。
为什么要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份两方面原因:
1、中国以极高的发展速度在过去20年内完成了很多国家100年的发展成就,许多行业已经达到发展瓶颈,教育正在从一个大筛子转型为一个更小的筛子。
2、中国试图巩固并加强自己的制造业优势,在教育上进行“德国化”改革。
所谓内卷,并不仅仅意味着竞争空前激烈,其关键点是“内”,意味着增量市场吃完,开始吃存量市场。
国内的增量市场,是和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
过去,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导致增长速度已经急速放缓。
比如,土木、电气专业曾经属于21世纪头十年最火的专业,但如今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发展至2020年的63.89%,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的55.30%,距离70%的“软上限”已经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人口萎缩导致本就已经增长见顶的房地产市场空心化更为严重,如今各大城市的巨量房产库存就是例证。
更重要的是,人口问题为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在更多方面呈现出来。
从去年年底开始,互联网大厂们哀嚎之声不绝于耳,各种有关裁员潮的传闻满天飞。
刚刚,腾讯发布了2021年的财报。
2021年全年,腾讯实现营收5601.18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1237.88亿元,同比微增1%,是近十年来公司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互联网大厂集体收缩的原因,不仅仅是监管的结果,人口存量的见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活跃用户数已经接近潜在用户总数的时候,未来人口出现负增长,必将加剧互联网萎缩。
当互联网在吃尽增量市场后,下半场存量市场将会异常的残酷,阶层金字塔也将会变得越发陡峭。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和房地产仍然高居去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行业的前两位。
“毕业即失业”会在中国成为一种常态。
因为过去二十年,中国高增长已经充分消化了高等教育供应的人才,需求端快速见顶。
而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还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经验判断的基础上。
现在更糟糕的情况是,几乎所有行业的普通人才需求都已经见顶。
未来,几乎所有的专业都将会用超低就业率给这些毕业生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教育这个大筛子的作用已经日渐丧失,教育改革自然是在所难免。
目前来看,学习德国经验,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简单来说,就是加大职业教育比重,进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德国的蓝领高技术工人混的比普通白领好,而且随时可以申请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去继续深造。
但是,在德国有能力选择高等教育中进行学术深造的人,虽然受教育时间比高技能人才长,花费成本也更多,但进入职场后的升迁上限要高很多。
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会借鉴德国蓝领的高工资,还是仅仅只是为了填补近年来制造业招工的空缺,实在是个未知数。
其实,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一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在计划中,教育部明确表示,在2020年“中普比例”要达到平衡,要实现普高和中职人数比例5:5。
但是,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德国模式在中国根本走不通。为什么?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德国的教育模式已经被德国自身证明了,并不那么成功。
德国制造业是很发达,但是也错过了几乎信息技术革命中所有的率先完成技术革命的机会。这与德国自身相对不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息息相关的。
在德国,企业融资,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
而要想创造标准,引领技术革新,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风投。
这就是美国在风投支持下的数量级创新,在德国没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2、金融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并不冲突。
德国的制造业确实很强,但包含金融业在在内的第三产业在德国所占比例并不低。德国跟其他的很多发达国家一样都在70%上下,而中国目前只有55%。
而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是离不开强大金融业的支持的。
从美国经验来说,虽然服务业在美国GDP中占比高达80%,但是国内制造业的底子一点都不弱,而且美国服务业中一半产值是为制造业直接服务的。美国更是把品牌、设计、标准、专利等等都还是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特斯拉更是在新能源这个新标准下,完成了对德国汽车的逆袭。
3、无论是从消费端还是从供给端,中国要想发展德国模式都存在巨大的现实阻碍。
从消费端来说,中美脱钩是现在进行时。这是美国在未来必定会执行下去的国策,任何人都不应再对中美关系出现逆转存有任何幻想。
退一步说,假设中国真的实现了德国模式转型。
那么以中国不断下降的生育率,能够支撑起未来包含低端制造业在内的体量吗?
生产自动化和职业教育二者其一,选哪一个,对中国来说具有更高性价比呢?
那么,双减之后,对于绝大多数中人之资的孩子,中国教育能够许他们一个父母期许的未来吗?
似乎不那么乐观。
如此看来,在旧的“教育红利”见底,新的教育改革未过的情况下,海外留学“爬藤”,不是为一个上佳之选。


那么海外教育,难道就不存在红利吃尽吗?
没错,海外教育还真没有红利吃尽这一说。
首先,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已经过了经济飞速增长阶段,长期稳定增长。新的就业机会随着产业更新也在不断出发,不存在寅吃卯粮的情况。
其次,美英等西方国家才是当前全球经济秩序的构建者,在人才需求上,有绝对的自主权。

如果现在对全世界来说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一定是投资美国房地产最好的时期,当起风时,只要站在风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幸运儿。但记住,幸运不是偶然,而是偶然中的必然。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北美掘金又重新上线免费课程啦!《4天掌握美国房产投资》将开启你的投资新世界。
课程中介绍投资美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和精髓,无论你是家庭主妇、还是在美留学生,不需要很多启动资金,我教你如何撬动更大的杠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