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情凝望了这家她奉献了青春和热情的医院,在随后与死神赛跑的4个小时里,她是否来得及回顾自己的一生?
上海一直被认为是国内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城市,坊间对上海的赞美也是不绝于耳。即便是在这次突发诸多病例的情况下,人们依然相信上海能够从容应对。但周艳妮护士之死,无情地戳穿了这个假象。大家认为上海做得好,可能只是因为此前它没有摊上事而已。

3月23日晚19时,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周盛妮护士在家中突发哮喘,在自行用药无法缓解、打120叫不到救护车的情况下,家属驾车将其送往东方医院。据周护士朋友的表述,此时情况已经非常紧急,“意识到不行”。但周护士并没有因此得到及时的救治,她甚至没能跨进这家医院一步,就被保安拦在了门外。无奈之下,家属又辗转数家医院,最后在上海仁济医院救治,但为时已晚,周护士于当时23时因抢救无效去世。
哮喘属于那种发起来真要命,但如果救治及时,很快就能缓过来的病,极大概率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从当晚19时到23时这四个小时内,倘若有任何一个环节是正常的,比如能叫来救护车,比如前面几家医院能早一点收治,这个最坏的结果都不会发生。但很可惜,所有的生命通道都对这个救护了无数患者的49岁护士无情地关上了大门,包括她任职的东方医院。也完全可以想象,在这个生死时速、辗转奔波的4个小时里,她的家人是何等的焦急、慌张、愤怒和绝望,生的机会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却又像远在天边,一个都抓不住,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的生命一点点消失。这也让周护士的死,显得格外悲情。
面对舆情,上海东方医院官网做了回应:
周盛妮为我院护士,一直在院内从事科室相关工作。3月23日在家中哮喘发作,用药后无法缓解。19时许,家属驾车送其就诊。我院南院急诊部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暂时关闭,进行环境采样和消毒,家属遂将病人送到仁济医院东院救治。23时许,周盛妮同志因抢救无效去世。
周盛妮同志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周盛妮同志的不幸去世,是我院的损失,我们对她的去世深感痛心,对她的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看完这个回应,所有人都说写得好,既巧妙地规避了责任,笔锋一转,又高度赞美了周护士,安抚了家属,显示了医院的宽厚,颇有丧事当喜事办的味道。但同时大家也都认为,这样的官样文章虽然技术含量很高,但人性的含量很低。人都死了,再高的死后哀荣又有什么意义?说这么多,当初你倒是救啊!她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是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但就是无法让保安高抬贵手。
保安这只手背后,当然还有一只更强壮更坚硬的臂膀。周护士的死,可能会让一些人发现亮点:看,连自己人都不放过,我们的政策执行是多么到位,多么公平啊!是的,到位不假,公平也不假,可这样的公平是何其的冷酷和残忍。从来没有听话医院不救治病人的,何况还是生死系于一线的紧急病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种病高于另一种病,需要被优先安排。
看过很多战争片,就在炮火连天的那种极其简陋的环境里,战地医院也是照常运转,能救一个是一个。可是在今天,在中国最现代化、医疗资源最丰富的上海,医院以采样和消毒这样弱不经风的名义,将一个危重病人拒之门外,而且不止一家。恕我直言,换成了是院领导,市领导,奥运冠军,甚至某个企业家,情况可能就是两样。周护士的不幸,一定程度上可能就是因为她仅仅是一名普通护士。
疫情进入第三年,很多东西在变,很多东西却一直没变,比如对指令的高度服从和驯化,某些时候甚至到了压抑正常情感和思维的地步。我们总以为,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已经够荒唐、够震撼、够警醒有关部门了,这样的事决不会再发生了。
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随后就发生了长春女童患急性喉炎因无核酸报告而被耽误治疗死亡事件,再就是眼下的周护士之死。一桩桩一件件,这些悄然死去的逝者,在波澜壮阔的防疫大局下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待到抗疫胜利,他们不仅不会被铭记,可能还会被刻意淡忘,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某种必要的代价,甚至是证明我们的防疫体系执行效率的生动注脚。
说好的绿色通道究竟为谁而设?承诺的“优先救治危重病人”何时兑现?也许事后复盘,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除去疫情之初的医疗挤兑,防疫进入相持阶段后,非正常死亡甚至要高于新冠死亡数。
一切其实早就埋下伏笔。西安孕妇流产事件中,最终被处理的是那家收治了病人的私立医院,而袖手旁观的几家公立医院安全过关。这个处理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什么都没说,但又无比清晰地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死了人,不过一声道歉,但是如果破坏了制度和大局,那就不是道歉那么简单了。这个道理,成年人都懂。但愿这次被处理的,不是那家最后收治了周护士的医院。
我很担心,层层加码之下,到了基层,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痛感而变得麻木。上海某小区的单元楼下,男子完全没有尊严在崩溃痛哭,“我要养家糊口啊”,防疫人员就这么默默地看着他。在我的老家,全面核酸已经开始16轮了,这几乎是这个小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全民运动。就在前两天,我们的一个女记者因急性阑尾炎住院,但要等核酸结果才能做手术。而疼痛难忍而又无比漫长的几个小时等待中,这个曾经做出好几篇医患纠纷报道的小姑娘,心中的新闻理想瞬间破灭。
疫情以来,医护人员的存在感和社会地位是上升的,称得上是特定时期最可爱的人。在此期间,许多讴歌医护人员的文艺作品新鲜出炉,从官方到民间,都给了他们最慷慨的赞美。这种社会评价,在多名医生、护士殉职之后,达到峰值。
此时,有一个声音令人感动,“如果医生、护士倒下了,谁来救助我们?”言外之意就是,必须给医护人员以最好的保护、最优先的对待。然而事实证明,这所有的赞美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真实处境,周护士之死,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周护士已经49岁,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院和医疗事业。但在她最需要医院的时候,医院冷漠地拒绝了她。她曾无数次上下班走过这家医院的大门,但这次她就是死,也没能走过去。一名生死垂危的护士,被自家医院拒诊,让人悲从中来。她无法跨越的,甚至不是疫情,而是不惜代价也要证明自己的某种执念。
疫没防住,人防住了。
今天看到一句话:在那急速下坠的两分钟里,他们是否来得及回顾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同样适用周护士。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情凝望了这家她奉献了青春和热情的医院,在随后与死神赛跑的4个小时里,她是否来得及回顾自己的一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