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你想多了
上周北京西城区和东城区发布了普通高中登记入学试点细则,受到广泛关注。两个区共拿出420个名额,在五家高中进行试点。这次试点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评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只选了最最普通的几个高中,名额也不多,但是不少人欢呼雀跃,认为离中考取消不远了。
真的吗?我们可以从报名资格和录取两个层次来看。
首先是资格方面,需要达到三个条件:
1 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具有本区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学籍的应届初三年级学生。
2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卷面成绩不低于42分(卷面成绩总分值70分)。
3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达到B等及以上。
第一个条件说明,它还是锁区的,不可以跨区招生。第二个条件说明,还是要参加中考的。因为北京的中考是从初二开始的。初二先考生物和地理,初三再考其他8门。然后根据文理兼顾原则,可以在生物和化学中择优确定一门,在地理和历史中择优确定一门。
总而言之,初二的中考是逃不过去的。如果你认为此次试点是取消中考,就想多了。
事实上,北京中考不仅没有取消,而且还提前了,原因就在去年发布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其中规定,体质健康考核: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第一学期,每次10分。
体质健康考核的内容,包括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等
也就是说,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孩子的身体素质情况和考试成绩,就和孩子未来能上什么样的高中挂钩了。
去年这个方案的发布,引发了体育类培训机构的热潮,迅速催生了一系列中考体育课程。
可以说,教委准确地戳中了社会的痛点,有效地利用中考这个工具来调整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前我们经常说高考是指挥棒,现在随着普职分流的政策,中考变成更有用的指挥棒。
这么好用的工具,会轻易放弃吗?
 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用?
这次试点的亮点在前面说的第三点条件——提高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
试点的相关细则在报名和录取两个阶段都提到了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录取阶段,《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这个时候,再去参加什么中考毫无意义了。细则里说,已被普通高中登记入学录取的学生继续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为“合格/不合格”,不再参加中招志愿填报和其他招生录取。也就是说,你爱考不考。反正我不看。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北京的初升高有两类评估方式。一种就是考试。第二种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于2019年推出。
我查了一下2019年发布的文件,名字叫《关于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总结一下相关重点吧。
1 评价由学校占主导,而不是教委。评价的具体内容、标准和结果主要由学校来定,为了校内学生推荐和选拔,而不是学校之间进行比较。
2 评价内容比较宽泛,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艺术和体育、身体素质等等。
3 评价标准比较宽松。学生达到基本标准后即认定合格(或取得分数)。
和考试相比,这个综合评价标准显得比较虚,不太适用于终极选拔,更适用于评估学生的日常表现。我看到某些中学的评分标准,主要是和学校活动的出勤率挂钩,同时加入班主任的意见。获得高分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并且愿意配合学校的学生。
这么看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原来是考试决胜负。现在呢,那些成绩好但是不遵守纪律的,考试发挥好但是平时经常逃课的,只关注主课不关心体育和其他活动的,都要注意了。
可以说,中考是毕其功于一役,综合评价素质是长期表现;中考是学业水平和应试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则是全面素养;中考是北京市教委主导,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主导;两者结合,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但是,因为标准宽松分数容易拿,和统招关系不大 ,综合素质评价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不高。不过,随着校额到校的分量增加,再加上这次的登记入学试点,综合素质评价的含金量就高了。
评估方式的变革
校额到校是为了达到教育均衡采取的措施。简单来讲,就是在招生的时候,各区的优质高中校会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到一般公办初中校。拿到名额的学生,能够以相对比其他初中低的中考分数进入优质高中。
当然,校额到校名额也是要争取的,只不过是和本校孩子竞争。选拔标准中,中考分数占70%,综合素质评价占30%。
差校很难吸引学业上最优秀的生源,但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挑选到当前应试能力不够突出,但是全面发展、服从纪律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当然也有潜力和发展空间。
因为有了校额到校方式,大家进了所谓的初中坑校也不怕了。时间长了,随着好生源的输入,再加上学校的努力,坑校的质量也会提升。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校额到校的确有助于实现教育均衡。
因为效果不错,校额到校更为普及。2016年政策刚刚推出的时候,其名额占优质高中录取学生人数的30%,而今年要求占到一半。
这样一来,综合素质评价就更重要了,毕竟分值占30%。要知道中考是差一分,排名可能就差距几十。所以中考体育改革后,家长们都铆着劲要让孩子体育满分。而体育才占中考总分的10.6%。 
此次高中登记入学试点,再次提高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不过,参与试点的学校属于两个区里比较差的普通高中。可以说,综合素质评价依然延续了其传统的功能——帮助差校挑选那些应试能力不强但比较配合好管理的学生。
用考试来影响大众,用教育来规避难题

既然校额到校的比例要占到50%了,综合素质评价就不只是矮子里拔将军,而是要选优了。问题是,怎么选?统计出勤率吗?
其实,国外的高中和大学的录取标准,就和综合素质评价有类似之处,都非常重视各项活动以及学业、体育、艺术的全面发展。在美国,标准化考试只是所有评估标准中的一项。疫情之后甚至出现免交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趋势。
在国内,上海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不仅有通常的德育评价、学业和体育达标要求,还强调记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科技活动等方面的过程和成果。这其实就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之所以不学欧美的素质评价,不是因为这样的做法不美,而是太贵了。探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教育,不是每个家庭、城市能负担得起的。这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文素养氛围密切相关。还是考试性价比高啊。

于是,人家用来选优的综合素质评价,在我们这里还只能试点“补差”,给那些踮起脚尖可以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招生都不一定能招满的高中一个机会。
既然这个试点和大部分学生关系不大,为什么那么激动呢?因为中考太折腾人了。
中考本质上是一种选拔,选拔就必须拉开差距。考试拉开距离,有两条路:一种是出超纲的题目,一种是出高质量且灵活的题来考察现有的知识点。
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呢?当然是第二种。其实,考试不需要超纲,也可以拉开差距。比如把题型改一下,从单项选择到多项,从选择到填空,从填空到写作。一下子就难度加大了。
最近西城和海淀的期末考卷就是一种尝试,大家惊呼“难出天际”。(如何应对“难出天际”的考试?)但是很可惜,不是每个出题人都有能力和魄力在考试上创新,开发出不超纲但是量和灵的题目。
面对这两条路,如果前者不敢走,后者又没能力,能做的可能就是把中考简单化。这样就导致一方面区分度很低,让选拔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备考变成了考察题型熟练度、耐心和抗压能力,而不是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
政策调整从来是系统工程。比如,最近北京市又开始严究校外培训教材的超纲问题,并且反复强调中考不超纲。
我相信新政策还将层出不穷 。因为教育已经成为规避经济、政治、就业等各项难题的工具,被赋予太多它本身不能也不该承受的任务。
尽管教育政策一直在变,背后的思维方式从来没变:用考试来影响大众,用教育来对付社会问题。
看清了这一点,也就没必要激动了。他搞他的改革,我养我的娃。着眼于长期,就不容易焦虑。
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