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是相信“缘分”的艺术家,他喜欢有趣的闪念,不偏信计划和预设。他用不锈钢假山石回应社会现实,用拓印的工作室地板“戏谑”北京的房价,因突发奇想的“自然的本质是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而动手创作雕塑......
对于展望来说,这是艺术家应有的特质,于观众而言,则是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今年,他不仅在北京长征空间举办个展“埃迪亚物”,展露自己的意识世界,更打开位于北京工作室的大门,让我们得以深入理解他与建筑、空间的奇妙互动。
制作“假石头”的人

让艺术直指内心
 • 艺术家展望在他位于北京顺义的工作室。
作为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雕塑家之一,展望的“观念性”雕塑创作更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游戏。
• 工作室中的展望作品, 墙壁上的《镜花园系列-三个对窗之圆形》(2019)及下方的“素园造石”系列较早期的作品(2010)。
展望的外祖父喜欢国画,年幼的他在外祖父家度过了珍贵的时光,那称得上是一场艺术启蒙。那时他喜欢在家里的书和字典的空白页上随意涂画,容不得一点空白,他也不知道这种欲望是从哪里来的。
后来,展望进入了工艺美院开始了正规的艺术训练,学院的特殊性质让他几乎接触到了所有的艺术门类——速写、素描、山水画、篆刻、雕塑,甚至还要去工厂里学习象牙玉器的特种工艺。不过他最喜欢的,依然是雕塑。
• 展望工作室庭院中的《假山石 126#》(2007)。后方的墙由废弃工厂落下的瓦片修成,所有瓦片都朝向不同的方向,形成许多如堆砌假山的小台阶。 
不锈钢制的《假山石》是展望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他利用不锈钢板分块置于天然的太湖石上进行拓制,经过重新拼合、焊接、抛光后成为忠于原石的空壳镜面“假石”。
这些原本在园林景观中自带传统人文格调的庞然大物,经展望“打磨”过后成了脱离语境、抽掉意义的单纯符号。历史悠久的自然造物与现代高科技工业媒材所碰撞出的强力视觉冲击,让人不禁重新思索真与假、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关系。
• “埃迪亚物”中的展望作品: 《分形结构 3#》(2009-2019)。 
《假山石》的系列创作始于1995年,展望也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探索并发展了国内的不锈钢雕塑加工工艺。
如今他仍然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维,他热衷于最新科学技术——3D打印、一秒2000格的数码拍摄被他应用在创作中,不过他的作品却逐渐从对社会性的关注转向对灵魂的求索。
• 《心形》(2009),图源展望工作室。
2009年看似平常的一天,展望手持绿色激光笔打向地面,再反射到墙面上形成变幻的图像,尽管他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但墙上的图像仍然因心脏的跳动而千变万化。
他突然意识到宇宙就如同一个狭小的心脏,闪烁其中的绿光代表的不规则跳动,就是“心的形状”。正是这个名为《心形》的作品,成为了展望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也让他意识到形象与人内心的关系:我们看到的艺术,背后都直指人心。
在废墟重建的厂房里
重塑直觉跳跃的轨迹
 • 工作室建筑外表,工厂废墟残垣及退让一步的新墙壁。
当我们造访展望的工作室,会发现它是在一家工厂的废墟上重建的建筑,前身一家铸造公司的厂房。离开上一间工作室时,展望拓印下32平米的工作室外部地面,因为那是他带不走的东西。
后来,这些地面的不锈钢拓印变成了相框中的“架上绘画”,按平米计算的作品价格戏谑地对应着北京的房价。
 • 展望工作室内一角,台阶通往艺术家的住处。 
如今这间位于北京顺义的工作室由展望自己亲自设计,工厂残垣被留下了一部分,全新的墙体则向后退让了一步。
走进建筑内部,残旧的钢筋水泥柱依旧伫立在此,老建筑和新建筑以这种方式产生了连接;因为受到安藤忠雄的启发,展望在工作室的墙壁上嵌了一块细长的玻璃,光线透过玻璃进入室内,与横向的钢结构也发生了奇妙的反应。
• 工作室户外石阵,放置展望的石头和石原料。 
在工作室最北侧的院子里,放着大大小数百块石头,其中不乏他过去创作《假山石》的原型,成为了一处充满科幻感的“后花园”。
整个工作室被分为技术室、陈列室、办公楼等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在等他个展前的工作日里,每天都有四五十人在这里忙碌,饭点儿到了就浩荡地奔向食堂。而周末的工作室只有展望和几位工人,空旷,偶尔有飞机的声音划过。
展望工作室的角落,架子上挂着他在创作中常会使用的制作工具。 
展望安排给自己的住处位于工作室的2-3楼高处,办公室则位于一层,巨大的金属网上摆放着展望所创作使用的工具,看似凌乱却也自有其秩序。
白板上贴着“埃迪亚物”展览22件作品的图片,在旁边的长桌上,摊开着一份《物之边界》的纸牌堆,这些纸牌上记录了他过去的创作,所有关于“埃迪亚物”展览的纠结和删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接受变化不做预设
将灵光乍现变成现实
《空间弯曲的小宇宙》(2019) 及角落的《石膏像》(2015)。
《物之边界》的纸牌堆同样出现在“埃迪亚物”展览现场,作为第23件作品堆叠在一张大桌上。这场展览原定于上半年举行,疫情的反反复复使展期一再拖延,但这也给了展望更多梳理重塑的时间,使最终展览的呈现有了更为凝练、非混杂的观感。
“埃迪亚”是英文idea的音译,对于展望来说,“埃迪亚”是游弋于“想法”、“思想”、“理念”等词义的疆域之间,代表灵感的降临、思维的生发和艺术家个体的思考。让“埃迪亚”通过制造新物体的过程自然呈现,便是想法、念头与行动、实践的结合。
• “埃迪亚物”展览现场,后方的两个四边形即作品《双系统》(2009),图片来自长征空间
展览的入口处有一件名为《双系统》(2009)的作品。它由两个灰色长方体石膏支架和若干个几何石膏体模型组成,一个是竖直端正的,另一个则是被向右平行拉伸至倾斜的。有趣的是,展望认为《双系统》像是自己作品的本质论,在它变成作品展出之前,其实一直是自己工作室的教具。
塞尚认为自然界的本质可用圆柱形、圆球形、圆锥形等形状来概括。但是在长期观察石头形态的过程中,展望发现自然界的本质或许并不是端正的图形,而是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于是他灵机一动,便手工制作了这两组端正与倾斜的石膏模型。瞬间的一种闪念和灵光被转化成具有物质形态的东西,这就是“埃迪亚物”。
•“埃迪亚物”展览作品,由上到下分别为《莫比乌斯环》(2019) 《马种学研究》(2019)《藤蔓》(2013)
展览中有《禁忌》《隐形14#》和《马种学研究》三件作品被展望特意安置在感应底座上,它们会在空间中随机移动,这种人与物所形成的关系,也和《物之边界》所隐喻的“乱发牌”一样不可知。
“不可知”是展望喜欢的状态,他认为自己的创作不受艺术风潮的影响,灵光常来自“生活中的激发”。所以在创作每件作品的当下,他总是不做预设的。
• “埃迪亚物”展览现场,图片来自长征空间。
左右滑动
通过一件件充满未知的、随机性和趣味感的作品,展望让“埃迪亚物”这个听上去十分复杂的概念也不再神秘。
“没有一件事是你能想明白了再做的,做就是想的过程,对艺术创作来说,想太久再去做,常常会失去了生动。”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展望的创作才会有如此的生命力,以至于让每一个站在他作品面前的人,都被那种灵动的闪念所击中。
👉 展望个展“埃迪亚物”
⏰  展期:2020年7月25日至2020年10月18日
📍 地址:长征空间,北京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在完成一件事情时,
你是喜欢事先完整计划?
还是到时临场发挥?
文末留言聊聊。
部分内容来自《安邸AD》9月刊

部分图片由“长征空间”与展望工作室提供
摄影 | Boris Shiu
造型 | Kevin Ma
撰文|闫夏,鱼开克
编辑 | 鱼开克,余雯婷,伦儿
视觉设计 | Linke
推荐阅读
75后色弱艺术家Ronay,却能创造色彩缤纷的外星世界
隐退江湖二十年,高田贤三又出来创(营)业了
J Balvin:住进日式“庙宇”的雷鬼天才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0月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