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展览
在上海的一间空置老公寓里,张如怡揭幕了新展览“装修:碎石”。她用三合板将窗户覆盖,包裹出“真空”的环境:地面上散落着拆改淘汰的剩余物,背景里传来起伏的装修杂音......张如怡对精致化的“都市绿洲”无感,潜心营造自己的“室内荒原”。
一场“刺耳”的展览,
由装修噪音开启
距离南京西路不远,一个安静的弄堂里藏着几幢典雅整洁的老公寓。其中一户人家的窗户蒙上了三合板,似乎即将展开翻新工程。进入小楼后拾级而上,一扇大门微敞的公寓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装修杂音。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窗户统统被三合板封闭。
艺术家张如怡经常在来这处“工地”值班,为观众介绍的“装修”系列个展的最新篇章——“装修:碎石”。2020年夏,她开始四处收录施工噪音:有朋友家的装修声,也有户外土建的电钻声。她将这些素材剪辑、合成,创造出了一件“刺耳”的声音作品,也构成本次展览的起始与核心。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室内的《空调外机》延续自艺术家的“外部内翻”概念。
空间中央的四根立柱上固定了四台音箱,循环播放着装修音频。敲凿声、钻孔声、焊接声此起彼伏,有远有近、忽重忽轻,立体环绕音效与老房子管道里不时响起的水流声遥相呼应。
艺术家展示了自己早年的录像作品《利器》,画面中,她穿着银色高跟鞋不断踩踏着玻璃镜子,清脆的碎裂声在展厅中不时响起。
声音在居室中形成的无形空间后,艺术家又“搬运”了几件作品、半成品、建筑垃圾等。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较大,有早年几乎未展出过的录像作品,也有不同时期的平面作品,或是混凝土材质的雕塑。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
除了这些“清晰可辨”的艺术创作,另一些“展品”的定义则较为模糊,譬如保龄球、木梯子、粘连着水泥块的钢筋,这些陈旧、粗粝的现成品具有欺骗性——让观众分不清它们到底是偶然拾获的垃圾,还是精心打造的装置,抑或是二者皆有?
空间内留了一段残墙,内嵌一扇老窗,它有点像旧时上海“烟纸店”的门面。艺术实践中,张如怡常常探索私密性与公共性的融合。
把这个房间视为一个集合,其中的各项元素共同组成了“现代化石”之景,它仿佛定格住了城市发展的某个片段,包裹着躁动的势能,与周遭安静、稳定的居住社区形成奇异的对比。
城市不断进化,
它的剩余物也值得观看
“碎石”与它所在的空间浑然天成。后者正处于施工中的“悬置”状态,残缺的木地板灰尘久积,还零落着一些建筑垃圾。室内的残败景象并非刻意为之——它本来就是如此。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
空间主人是四方美术馆的创办者陆寻,他买下这处老公寓后一直没想好派什么用场,空关后偶尔供艺术活动使用。明年,陆寻计划将它改造成一个杂糅艺术与设计家具的展厅,为访客构画与艺术相伴的生活。
艺术家用三合板封窗,以此隔绝外部环境。这种景观常见于拆迁建筑的立面,但张如怡没有完全把窗户缝死,而在一些边缘留出缝隙,提供被挤压的观看视角。
左右滑动
追究展题中的“碎石”(debris)二字,它们特指建筑物拆毁、崩塌时产生的剩余物——区别于天然形成的石子儿,它们彰显着人工痕迹。“粉碎、聚集、再粉碎,「碎石」的生命周期包含建筑形成与消除,也折射出个体与社会的磨合。”
一张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是张如怡为展览定制的雕塑,它轻盈地切割了空间。走近细看,薄膜中镶嵌了仙人掌的细刺,纹理有如打在窗户上的凌乱雨线。
左右滑动
自2017年起,张如怡持续深入关于“装修”的探讨,“碎石”是系列展览中的第五个章节。装修行为矛盾性吸引着张如怡:这种行为蕴含着审美和优化目的,但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恰恰又是装修企图掩盖、排斥的对象。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后方墙上的涂鸦作者不详,张如怡猜测是此前装修师傅的手笔。
“城市迭代中,「建」和「拆」周而复始地进行,建筑(时代精神)与垃圾(剩余物)伴随而生,隐喻着人、物、权力的无限循环。剩余物就像小小的尖刺,永远种植在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里。”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
和张如怡聊聊天
  安邸AD × 张如怡 
安邸AD:从画廊、美术馆,到这个“装修现场”,创作时,你总在尝试与环境对话?
张如怡:确实。我的创作与环境存在一种双向关系,布展“碎石”期间,我和空间不断磨合,将零散的作品逐个加入,最后组成了一个整体。我不强求对环境的掌控,反而会跟随环境的指引,让它为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遇到投缘的空间,作品就能自然发生。
柱子上刚巧有个缺口,张如怡往其中置入自己插电面板雕塑。
安邸AD:你常利用日常“剩余物”进行雕塑创作。挑选“废料”时,你对造型有什么要求吗?
张如怡:我倾向极简的、捆绑的、有挤压感的现成物。视觉上,它们最好相对居正,透露出某种克制感。
彰显“挤压感”的装置与雕塑
安邸AD:在这个场地中,观众或许很难分清哪些是你的作品,又有哪些是捡来的剩余物?
张如怡:我个人能够将它们明确区别,但不少观众难以分辨,这个现象挺有趣。布展过程有一定随机性,最早我从工作室选了一些剩余物,但没有规划它们的具体位置——譬如那个蓝色的保龄球,原本没想好怎么放,后来发现一个管道接口挺合适,刚好能将球体固定,这个保龄球还跟不远处的肥皂雕塑在颜色上有所关联。各个元素在与空间的磨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只保龄球找到了理想位置,被稳稳地固定在水管开口。不远处,张如怡蓝色肥皂雕塑勾连起二者间有趣的色彩关系。
安邸AD:你对仙人掌的迷恋来自哪里?
张如怡:最早就是一种私人爱好。养护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这种植物的有趣特征,我喜欢它的外刚内柔。在更深入的层面,我思考着仙人掌的进化状态:这种生长在沙漠的植物以粗犷、坚韧闻名。从美洲被采集、出口到世界各地后,如今变成了日本白领电脑旁的精致盆栽。这种植物富有现代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跟它有些类似——二者都被卷入了时代的进程,无力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
“装修:碎石”展览现场
展览:装修:碎石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14弄7号314室
展期至2020年10月20日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张如怡布置出的“装修现场”,
跟印象中的艺术展有什么不一样?
文末留言聊聊。
图片来自四方当代美术馆及艺术家
撰文|萨米拉
编辑|judy
实习编辑 | 金奕伶
封面设计 | Linke
推荐阅读
不必离开地球,去图书馆前往太空旅行
75后色弱艺术家Ronay,却能创造色彩缤纷的外星世界
隐退江湖二十年,高田贤三又创(营)业了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0月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