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
公元前91年,睡梦中的汉武帝梦见了数千个木头人,手持棍棒,疯狂地追击汉武帝。一个个木头人双眼充血,面目狰狞,汉武帝在梦中逃跑不及,一下惊醒过来。醒来后的汉武帝发现,原来是自己做的一场梦,但是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汉朝时期有一种巫蛊之术,就是在木头人身上写上被诅咒人的名字,生辰八字等信息,然后埋在地下,这样就可以让被诅咒的人生病或者死亡。
当然,迷信不可信。但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人们有个三灾六病的,常常会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巫蛊之术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汉武帝梦到被木头人追杀,心中就疑惑是不是有人给他用了巫蛊之术,再加上年老体衰,很快就精神恍惚,记忆力也衰退得厉害。
身体的不适、梦境的干扰,再加上谗言不断,于是巫蛊之祸就开始了。在这场变故中,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娘家,惨遭灭门。卫子夫自尽,卫子夫和汉武帝刘彻的大儿子刘据上吊自缢。这场巫蛊之祸前前后后牵连数十万人,因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有关,而被株连的官员不计其数。
班固在史书中评价说:“巫蛊之祸,岂不哀哉!……及巫蛊事起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皆败。故太子生长于兵,与之终始,何独一嬖臣哉!……故车千秋指明蛊情,章太子之冤。”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也说:“武帝南征北讨,欲为子孙贻谋,而反自杀其子孙,尤为可叹。思子宫成,归来台作,果何益乎? ”巫蛊之祸和汉武帝“悔悟”后的报复、追责,导致大量政治上层人物被杀,国本动摇,有学者认为巫蛊之祸实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不过,不幸中之万幸,在这场株连甚广的巫蛊之祸中,和卫子夫、戾太子刘据的关系密切的霍家,却能够全身而退。这都要有赖于霍去病的超凡智慧。
出身寒微
在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东方朔在发迹之前靠算命为生,一日三挂,从来不多算。有一次,东方朔算完了两挂,还剩最后一挂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抱着一个小男孩赶了过来。小男孩从小身体虚弱,现在又生病了,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中年男人说这个孩子是他的老来子,爱如珍宝,一定要东方朔救一救他。东方朔掐指一算,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但是却很难长寿。要不我来给他起个名字吧,保他在十八岁之前平安健康。于是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霍去病。
当然,这只是艺术创作,霍去病的从小并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宠爱,名字当然也不是东方朔起的,至于是谁起得名字就不都不知了。有另一种说法是这样:霍去病的母亲叫卫少儿,当时在平阳公主府做女奴。平阳县有一个小官员叫霍仲儒,经常出入平阳公主府,于是和卫少儿暗生情愫,于是生下了一名男婴。
但是霍仲儒当时已经有妻妾,而且卫少儿作为平阳公主府的女奴,背着主人怀孕生子也是有罪的,所以卫少儿只能把孩子悄悄生下来,没有声张。
得知卫少儿怀孕的霍仲儒担心公主责怪,一走了之,再也没有管过卫少儿母子。所以这个男婴就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疼爱的私生子。就在这个男婴出生的时候,汉武帝到平阳公主府上游玩,看上了卫少儿的姐姐卫子夫,并把她接入宫中。
这时,卫少儿才敢向平阳公主明说自己有孕生子的事情。还好,看在卫子夫的份上,平阳公主并没有怪罪卫少儿,还允许她经常到宫中看望自己的姐姐。
有一次,卫少儿抱着这个私生子又到宫中看望卫子夫,正赶上汉武帝感染了风寒,身体不适。皇宫内院,个个宫女内侍都噤若寒蝉,生怕打扰了汉武帝休息。卫少儿抱着孩子,也是异常小心,生怕孩子哭起来,惹祸上身。但是是由不巧,怕什么来什么。就在卫少儿抱着孩子走到刘彻休息的大殿旁边时,孩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正在闭目养神的刘彻突然听到孩子的哭声,心中一震,反而觉得身上轻松不少。于是让人把卫少儿叫进来,问一问什么时候有的孩子?卫少儿抱着孩子进入大殿,汉武帝看到卫少儿怀里是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婴。这孩子看到汉武帝居然开心地咧开嘴笑了起来。汉武帝一看,非常开心,于是就问卫少儿这个孩子起名了吗?卫少儿说:“还没。”汉武帝就说:“那我来给他起个名字吧。”
汉武帝略一沉思:这个孩子一哭,把我的病去了大半,哎,有了。于是对卫少儿说:“这孩子就叫去病吧。”至于是不是汉武帝起得,就不得不知了,不管怎么说霍去病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霍去病在婴儿时期,让汉武帝身体的病去了大半,长大以后也帮助汉武帝去了大半国家之病。
少年封侯
由于霍去病的姨妈是卫子夫,所以从小他能够出入宫廷,而且享受到了大汉朝上层社会的良好教育。少年时代的霍去病非常喜欢骑马射箭,汉武帝非常喜欢他,经常把他叫到身边,亲自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
但是霍去病却非常有想法,他认为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都是固定的套路,真正到打仗的时候,战情瞬息万变,完全依靠兵法是很难取胜的。所以他就对汉武帝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对于这样一位有见识有想法的后生,汉武帝打心眼里喜欢。于是就让他做自己的近臣侍中。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十八岁,大将军卫青带兵出击匈奴。霍去病对汉武帝说,自己也想带兵打仗,到前线去为国杀敌。于是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跟随卫青一块儿出征。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霍去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他率领八百个骑兵,超过大军八百里,灵活机动地打击匈奴军队。在制定作战方略的时候,霍去病不拘泥于兵法套路,而是根据战况,随时调整作战方法。这种作战风格,让匈奴首领摸不着头脑。
第一次统兵打仗,霍去病就大获全胜。
《汉书》记载“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杀敌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军队牺牲的人数。最重要的是,他还斩杀了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祖父辈籍若侯产,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经过这一次战役,霍去病名声大噪。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用来表彰他勇冠三军。
胜而不骄
霍去病少年获得封侯,引得朝堂上下无人不羡慕。当然,有羡慕的,就有嫉妒的。汉武帝一向多疑,霍去病和卫青又是甥舅关系。卫青是汉朝大将军,手握重兵,而且常年出征在外。如今,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成为了一位勇冠三军的将军。而且作战比卫青还要勇猛,战术韬略与卫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时之间,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流言在朝堂内外流传开来。当然,刘彻那可是千古一帝,并不是谁说的他都相信的。再加上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又是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所以不会轻易就对霍去病采取行动。
刘彻就做了一件所有皇帝在处理正臣之前都会做的事情,那就是试探。我们都听过一句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虽然说,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但是因为口无遮拦,过于自负,最后被人认为他功高盖主,惨遭杀害。
霍去病领兵打仗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但是心智却非常成熟。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军功而骄傲自满。反而对朝堂情况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从来不做越轨的事情,而且他也非常清楚皇帝的多疑以及对手握重兵的人心有忌惮。平时做事情更加小心谨慎。
当朝堂上出现风言风语的时候,霍去病心里就明白,如果皇帝疑心,不管自己有多少军功,也不能挽救自己。反而是军功越大,越让自己有功高盖主之嫌,到时候不光自己活不了,自己的家族甚至自己的姨母。
身为皇后的卫子夫说不定也会被自己牵连,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会思虑再三。有一次,霍去病正带兵攻打匈奴。他还是照样,带着骑兵,采取机动的战术,走到哪里打到哪里。但是这种作战方针却有一个弊病,那就是粮草辎重没有办法很好地补给。
就在霍去病因为粮草耗尽,而困苦不堪的时候,汉武帝派兵送来了十车肉。将士们一看,饿了这么多天,终于有吃的了,人人都很振奋。刚收到肉的时候,霍去病也很开心,想要跟将士们分吃了,然后再继续出兵作战。但是他很快从喜悦中冷静下来。对押送的官员说:“封起来吧!”
将士们一听,简直要炸锅了。这还是一向爱兵如子的霍去病大将军吗?我们都快饿死了,放着满满一车肉,却不让我们吃。霍去病听到大家的抱怨,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军帐。他知道这十车肉不简单,如果让士兵们吃了,马上就有泼天大祸。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前面说到了,汉武帝非常多疑,这个时候给霍去病送来的不是粮草,只有猪肉,猪肉是给谁吃的?当然是给人吃的。霍去病拿着汉武帝给他的猪肉分给了将士,将士们会感激汉武帝,还是感激霍去病呢?当然是霍去病了!那么是不是霍去病就有笼络人心之嫌。
那么霍去病为什么不自己吃了呢?我们都知道,粮食不足,霍去病平时和军士们同吃同睡,霍去病肯定也和战士们一样吃不饱饭,他自己吃了不行吗?如果霍去病自己吃了,或者是给一些有官阶的军官吃了,那么士兵们还能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打仗吗?将士们肯定会心有怨言,到时候打了败仗,或者是军心不稳,有人投敌,自己肯定也难逃干系。
左思右量,霍去病决定,这个肉谁也不吃。既不用这十车肉来收买军心,也不会因为它而引起战士们心中不满。于是这十车肉就放在那里,没几天,肉就放臭了,霍去病依然没有让人去动。
在这期间,不断有士兵因为饥饿和病痛去世,霍去病也没有打开这十车肉。霍去病把满满十车肉搁置,以至于放臭的消息很快传回了朝堂。汉武帝见霍去病没有用这些肉去收买军心,因为这个事情,将士们还对他多有不满,于是汉武帝终于放下了戒心。
巫蛊之祸,株连甚广。朝堂上的大大小小的官员,被汉武帝处死得不计其数,但是霍家却能幸免于难。因为汉武帝心理非常清楚,霍家的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虽然那时候,霍去病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的智慧依然惠及自己的家族。
英年早逝
霍去病从十八岁开始统兵大战,后来参与了非常重要的定襄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霍去病一生六次出击匈奴,四次都是以将军的身份,斩首敌人十一万余人,而且还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占领了河西酒泉之地。
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绩,汉武帝专门设置了大司马的官职,封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司马,一时之间在朝堂上炙手可热。但是天妒英才。公元117年,匈奴再次向汉武帝挑衅。汉武帝决心让霍去病出兵,一举歼灭匈奴。然而在准备战备物资的时候,或许是常年在外打仗,长期劳累和伤病,让那个霍去病一病不起,并与当年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汉武帝得知霍去病去世,伤心异常,如失臂膀。于是汉武帝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一代名将就此偃息,让人无奈,又让人悲痛。但是他带兵打仗的谋略和处理君臣关系的智慧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