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香帅(金融学者)
来源 | 正和岛
2021年以来,有一组词语像流行感冒一样在社交媒体上弥漫开来并延续至今,在很多事情中,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影子,没错,就是“内卷”和“躺平”。
先看内卷,我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的一个博士毕业生,现在在北京一所“211”大学任教,去年毕业季的时候到我家里来,默默递给我一张单子,上面简单列了一些她的学生们的“就业意向”:
37个人的本科班,36个打算考研,30个同时考公,看着这样的比例,这些“小朋友们”自己也很绝望,有几个孩子真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地在准备公考,其中一个因为凌晨12点就睡觉了,而痛心疾首地找到导师忏悔:
“别人都凌晨两三点睡,我这样就被落下了。”
说实话,虽然之前对“内卷”有点儿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样的数据震了一下。与“内卷”相呼应的是“躺平”,社交媒体上刮起的“躺平”和“反躺平”旋风一直未停歇。
年轻人发着“葛优躺”“佛系青年”的表情包,高呼着要“躺平”,老同志们则痛心疾首、语重心长地劝告年轻人别好逸恶劳、要继续奋斗。
一时间,我们这个崇尚二分法的社会里,“躺平”与否,俨然成了世代、阶层断裂的密码。
其实,无论是“内卷”还是“躺平”,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我们今天的时代特征——“熟经济”时代。
何为“熟经济”?指的是社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值,但内在的增长冲动却不复当年,外人看到风韵,自己感到焦虑。
比如我们原来最大的几个赛道,互联网、房地产和出口贸易,在流量见顶、政策调控和疫情的影响下,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而大的新的增量赛道又未出现,如此一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很容易陷入到“存量博弈”的困境当中。
这对年轻人的影响则更加明显,过去,在一个增量赛道上,需求远大于供给,年轻人作为供给方,只要肯努力总会谋一条出路,可今天不一样了,新赛道没那么多,各行各业几乎都是存量,进来一个就要挤出一个。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行业里大批的“前浪”还在汹涌着,“后浪”们根本无法将他们“拍死在沙滩上”,最后只会造成一个结果,越来越卷,而且是越大的城市越卷,越好的行业越卷。
对年轻人而言,卷得动的身心俱疲,深感努力和收益之间不成正比,卷不动的就干脆躺平,觉得再怎么努力连个首付都凑不齐,那还拼个什么劲呢。
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局面的形成,我觉得我们在教育上也要做一些反思了。
我的一个深刻感受是,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会让孩子变得非常斤斤计较,他们的精力都放在怎么才能比别人高一两分上,这就导致我们设想的选优变成了选平庸的精致主义者,他们能拿高分,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弱,而且眼光还高,非高薪行业不去,他们毕业后怎么可能不卷呢?
我最近也和一些大厂高管聊了聊,发现很多管理者现在最喜欢的毕业生不是北大、清华的,而是华中理工、中科大这种学校的,因为这些学校毕业的孩子素质又好,也不傲娇,能趴在地上干活。
北大、清华的孩子素质好,但是在太年轻的时候平台太好,太胸怀天下,那种俯下身去,干脏活累活细活的劲头不足,即使干了,也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感受。
所以,在时代环境和我们的选拔机制影响下,“内卷”与“躺平”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也逐渐产生了相对消极的情绪,但说实话,这种情绪真的挺难排解的,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
事实上,越发达的社会越不平等,越不平等就越容易产生撕裂,产生撕裂后就容易出现对立和反抗。
所以劳资关系问题需要今天的企业家们重视起来了,一些经济问题也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考量了,还要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的需求,哪怕这会牺牲掉一些短期经济利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