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北魏的末日天后有仨小心肝,一个个说:

第一位是宦官刘腾,这位同志虽然不会写字却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胡太后因为他当初有保护之功多次升迁,当了侍中、右光禄大夫,随后这个宦官开始干预政事,贿选人事,成了隐形的组织部长。
(魏宦者刘腾,手不解书,而多奸谋,善揣人意;胡太后以其保护之功,累迁至侍中、右光禄大夫,遂干预政事,纳赂为人求官,无不效者)

518年九月,刘腾病重,胡太后面对这个亲信了多年的心腹很伤感,想要死前再尊贵一下刘腾,于九月初一让刘腾当了卫将军,并加仪同三司。(会腾疾笃,太后欲及其生而贵之,九月,癸未朔,以腾为卫将军,加仪同三司)
胡后本想着让老刘高规格盖着魏旗体面走,结果刘腾大喊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后愤怒痊愈。

这么好的时代,真舍不得走啊!

第二位是太傅、侍中、清河王元怿。
这位同志因为长得帅美风仪,跟胡太后讨论工作时把灯讨论灭了。(魏太傅、侍中、清河文献王怿,美风仪,胡太后逼而幸之)
咱也不知道“胡福报”跟咱们读的是不是一本经,我也是服了。
这位元怿有政务才能,爱好文学对士大夫很尊敬,所以声望很棒。(然素有才能,辅政多所匡益,好文学,礼敬士人,时望甚重)
第三位是胡后的妹夫,领军将军元义。
元义因为是实在亲戚所以久在门下省握朝权,又兼禁军,骄纵放肆穷奢极欲,结果元怿总打算法办他,因此俩人结了仇。(侍中、领军将军元义在门下,兼总禁兵,恃宠骄恣,志欲无极,怿每裁之以法,义由是怨之)
元怿还因为不给刘腾弟弟升官得罪过这位最强太监。(卫将军、仪同三司刘腾,权倾内外,吏部希腾意,奏用腾弟为郡,人资乖越,怿抑而不奏,腾亦怨之)
三巨头的舞台有点挤,元义最终和刘腾密谋让主食中黄门胡定陷害元怿,说元怿贿赂他毒死小皇帝。
这俩宝贝很担心自己的感情没有人家元怿和太后真刀真枪的感情更真挚,担心胡太后为了自己的男友跟他俩翻脸,520年七月初四,元义奉侍皇帝来到显阳殿,刘腾关闭了永巷门把胡太后从此关了禁闭。
(秋,七月,丙子,太后在嘉福殿,未御前殿,义奉帝御显陽殿,腾闭永巷门,太后不得出)


元怿随后被逮捕干掉,又伪造胡太后的旨令说自己有了病,还政了小皇帝元诩。
从此,猛修了五年福报的胡太后被囚禁在了北宫的宣光殿,宫门昼夜关闭,内外隔断,刘腾自己拿着钥匙,连小皇帝都不能探望,胡太后叹道:养虎却被虎咬了说的就是我呀。(幽太后于北宫宣光殿,宫门昼夜长闭,内外断绝,腾自执管钥,帝亦不得省见,裁听传食而已。太后服膳俱废,不免饥寒,乃叹曰:养虎得噬,我之谓矣)
贾南风当年被阴了之后说的是养狗。(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
胡后比较尊重对手,看来读过经的素质就是不一样。
九月二十七,顶级腐败分子高阳王元雍被任为丞相与元义同处政务;刘腾成了司空。
元义和刘腾从此把持了朝政,改元“正光”。
寓意“正道的光”。
这哥俩能活活给人逗死。

元义得志之后,耽酒好色,政事怠惰,纲纪不举,州镇守宰的任命多非其人,其父元继更是贪污出了风格,甚至郡县小吏都不得公选,所选牧、守、令、长皆贪污之人。
刘腾总揽朝政后开始明码标价,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无论是过路税、山泽税哪怕是远在六镇都要受到他的盘剥,每年收入亿计,朝中的大官们每天早晨要去刘腾家请安,观察刘太监的脸色再去办公。
523年三月,刘腾死了,干儿子四十多个,打幡这事都得抢出人命,穿丧服送葬的数以百计,朝中权贵送葬者都满了。(三月,魏司空刘腾卒。宦官为腾义息重服者四十余人,衰绖送葬者以百数,朝贵送葬者塞路满野)
这一年,是北魏迁都洛阳的整整三十周年。
末日之像已经显露无疑了。
整个国家充满了奢靡、分层、绝望的气息。

刘太监死后的三个月,523年六月,大名鼎鼎的六镇之乱拉开了序幕。

遥远的那个导火索终于炸了。
其实在七八年前,北方就已经开始不断预警了。
早在516年时,北魏的顶级大明白元澄就认为对北境的守将选择任用得太轻率了,上书注重边将选派,严肃纪律,胡太后下令百官商议此事。
(任城王澄以北边镇将选举弥轻,恐贼虏边,山陵危迫,奏求重镇将之选,修警备之严,诏公卿议之)

廷尉少卿袁翻表示:近来边境州郡的官员选拔太过于阶级固化,贪污官员大量吃空饷,收贿赂,边境的兵员要么被逼着去抢劫,要么被逼着去做苦役,一年四季的压榨,大量的边境镇民累死在了壕沟中,这都是因为边将所选非人的缘故。(廷尉少卿袁翻议,以为比缘边州郡,官不择人,唯论资极。或值贪污之人,广开戍逻,多置帅领,或用其左右姻亲,或受人货财请属,皆无防寇之心,唯有聚敛之意。其勇力之兵,驱令抄掠,若遇强敌,即为奴虏,如有执获,夺为己富。其赢弱老小之辈,微解金铁之工,少闲草木之作,无不搜营穷垒,苦役百端。自余或伐木深山,或芸草平陆,贩贸往还,相望道路。此等禄既不多,赀亦有限,皆收其实绢,给其虚粟,穷其力,薄其衣,用其功,节其食,绵冬历夏,加之疾苦,死于沟渎者什常七八。是以邻敌伺间,扰我疆埸,皆由边任不得其人故也)
边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认为现在开始,南北边境的各郡县府佐、统军到戍主,都应由中央的朝臣和王公举荐,不要再拘泥于阶级,如果被举荐之人渎职则举荐人一同受罚。(愚谓自今已后,南北边诸藩及所统郡县府佐、统军至于戍主,皆令朝臣王公已下各举所知,必选其才,不拘阶级;若称职及败官,并所举之从随事赏罚)
胡后一如既往没搭理。
(太后不能用)

胡太后这些年之所以能无忧无虑的盖寺庙,在于这位太后的不作为。
必选其才,不拘阶级
”这种话太反动,胡太后肯定“
不能用
”。

更重要的是,军贪问题的水那是多深啊!眼下这庙盖的那么舒心,何必触那些霉头呢!
你知道人家买这官时花了多少钱吗?人家咋可能不把钱捞回来!
你动财路的这群体太庞大,还都带着兵,人家这怒火和成本最终肯定会转移到我这福报这!

最重要的是,都谁能有这个钱买的起官?为啥刘腾和元叉的明码标价这么受推崇?
价格可是个好东西!
拿钱分层是永远保证既得利益集团阶层不落的算法!!!
况且就算按照袁翻说的那样就真的能管用吗?王公举荐的就靠谱吗?追责举荐人就管用吗?
那就不举荐了呗。
况且这些年追究过谁啊?
整个北魏从上到下已经编制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大网,越织越紧。
519年,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上书,奏请修订选官规定,不让武将列入清品高官。
(正月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

结果这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量武官们抗议,在大街张榜约定时间集合去屠灭张家,张彝父子却根本不当回事。(于是喧谤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父子晏然,不以为意)
骨子里的看不起,根本拿你武官不当人,或者说拿你代人不当人。
这帮禁军都是孝文帝时代从平城迁过来的,496年十月初八,出现太子叛国事件后孝文帝为了巩固武力基础进行诏令:凡是代人集团的兵员一律补为禁军。
(冬,十月,戊戌,魏诏:军士自代来者,皆以为羽林、虎贲)
后面六镇全境叛乱后,历史开始一张张掀开这“孝文改革”三十年来的底牌,从平城迁往洛阳的代人集团之前大多被吏部压制做不了官,到了六镇烧起来之后,元义才想起来用代人以便安抚这个群体。(先是,代人迁洛者,多为选部所抑,不得仕进。及六镇叛,元义乃用代来人为传诏以慰悦之)
二月二十,羽林和虎贲禁军近千人一同来到尚书省叫骂,找张仲瑀的哥哥左民郎中张始均,没找到后就扔大石头砸尚书省的大门,尚书省吓坏了不敢阻拦,随后愤怒的武官们又手执火把闯进了张家把张彝一顿暴打,烧了他家的房,张始均开始跳墙跑了,后来又回来向禁军们投降,求他们饶了他爹,结果被禁军暴打投入火里烧死;张仲瑀重伤后成功出逃;张彝被打得两天后死掉。
胡太后最后抓了闹事的八个首恶分子杀了,表示这事到此为止。
(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贲凶强者八人斩之,其余不复穷治)

五天后又颁布大赦令安抚代人集团,命武官按资格入选,谁也不能耽误咱们兵哥哥的晋升空间。
(乙亥,大赦以安之,因令武官得依资入选)
胡太后一如既往的和稀泥,门阀和阿兵哥都不能得罪,但此时已经能看出来代人和汉人的矛盾已经大到不可调和了。
当初张仲瑀之所以上书让禁军武官被排除出高级公务员序列的目的其实就是因为编制少,候选多,咱门阀内部还不够消化呢!等武官依旧能进入候选资格后,吏部那边这事摆不平了,尤其刚刚老张家都让兵哥们灭门了,必须得给代人们一个交代。(时羽林新害张彝之后,灵太后令武官得依资入选。官员既少,应选者多,前尚书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为嗟怨)
随后殿中尚书崔亮被安排成吏部尚书平事来了。
老牌门阀流氓崔亮制定了新的录用标准,无论候选者的水平啥样,统一按候选时间为依据,结果那帮等了好久的人都说崔部长水平高。(亮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沈滞者皆称其能;亮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
崔亮的外甥刘景安给崔亮写信说: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虽然不咋地,但十人中还是有六七人是够格的,但现在咱们的选人用人只考虑文采,不考虑实战,只看辞藻优劣,不看治国思路,设立了中正官也只看他们的姓氏,不考虑才能品行,选拔的范围不广,淘汰的办法不严,舅舅您现在主持吏治,本来应该革新之前的弊端,现在咋又来了个按年头选官,这样天下人谁还在意自己的政绩和名声呢!(亮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书规亮曰: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魏晋因循,又置中正。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而朝廷贡才,止求其文,不取其理;察孝廉唯论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至于取士之途不溥,沙汰之理未精。而舅属当铨衡,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复修厉名行哉!)
崔亮回信道:你说的特深刻,但我也有我的考虑,你这自己人都不理解我,你舅今天好好给你上一课!(亮答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当其壮也,尚不如人,况今朽老而居帝难之任。常思同升举直,以报明主之恩;尽忠竭力,不为贻厥之累。昨为此格,有由而然,今已为汝所怪,千载之后,谁知我哉?可静念吾言,当为汝论之)
现在武官功勋之人很多,羽林军又都能跟着掺和官场,武夫要是崛起了,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就只配拿刀而已,况且官员名额有限,现在十人取一都不够,而朝廷又不同意给武官提高爵位和工资待遇,我才只好出此下策用年龄来限制武人进入官场!(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忽令垂组乘轩,求其烹鲜之效,未曾操刀,而使专割。又武人至多,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吾近面执,不宜使武人入选,请赐其爵,厚其禄。既不见从,是以权立此格,限以停年耳!)

后来甄琛等人接替了崔亮的吏部尚书,因论资排辈这法对自己有利就继续奉行,史书上说北魏选拔任用官员失职是从崔亮开始的。(后甄琛、元修义、城阳王徽相继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自是贤愚同贯,泾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真的吗?
看看他侄子写的那信。
北魏的选人用人早就“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了,甚至在他侄子眼中连“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的水平都达不到。
用的人早就都是屁都不懂的门阀关系户了。
崔亮是他侄子眼中的大傻X吗?
人家精的很,就是从数据上挑选出一个最不利于武人晋升的办法,完完全全就是从制度上堵死武官的上升之路,最大化的给自己这帮门阀找办法。
这位崔亮和他弟弟崔敬默是唐代大名鼎鼎“禁婚家”的“七姓十家”成员。
他家为啥后面被李唐从国家层面下令“禁婚”的底色知道了吗?
人家门阀为啥瞧不起你们代人集团?
你们要信仰没信仰!要地盘没地盘!要文化没文化!甚至连民族的根都没有了!
啥都没有你闹喊个屁!
规则都是人家定的人家凭啥要瞧得起你?
洛阳是天子脚下,是大官的跑马场,你们那么多外来户能有什么根基?你们有多大的资本?
崔家在清河、卢家在范阳、郑家在荥阳、王家在太原,人家都有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现金流,人家还能拿钱去定义!还掌握着舆论的笔杆子!

门阀的一系列态度都在诠释一句话:
我的赛道跟我赛跑,看你一眼都算我输!
孝文帝当年短短时间改革了一大堆,签下的那一系列毒药合同远远超过了“生态自洁”的能力,自他死后就已经被真的国家蛀虫们玩烂了。
但史书中大量提及了北魏皇室有多操蛋,这种士大夫的党同伐异却很少说,比如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这么写崔亮那封回信的:亮复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古今不同,时宜须异。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
崔亮那段相当贬低武人,制度化堵死武人的小算盘根本没被司马光录进去。
这位崔亮活到了六十二岁,死后获赠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号“贞烈”。
这位崔贞烈在刘腾拿下最高权力后对这个太监表示我媳妇姓刘,冲这个咱打断骨头都连着筋,我可得好好伺候您。(时刘腾擅权。崔亮托妻刘氏,倾身事之,故频年之中名位隆赫,有识者讥之)
这位门第所推的大名鼎鼎“四姓”给个连字都不会写的太监“立生祠”,咱也不知道“贞烈”在了哪?

这位崔亮当年也是个扭捏的少年,咋变成了给太监执鞭坠镫的识时务者了呢?
是当年他的族兄崔光给他领上道的。
崔光早早就依附了李冲并专门教育崔亮:咋能傻读书而不去走李家的门子?他家书多,你就算走学术也能进步的快一些。(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崔亮在李冲的提拔下飞黄腾达,被推荐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郎。

从此崔亮开了窍,彻底成长了。
崔亮的那位领路人崔光现在如何?
这位爷是北魏末期隐藏的超级大佬。

你在史书中看不到他祸国殃民的存在,但这位崔光确是从元恪莫名其妙死亡开始,所有的历史大事的最核心圈层参与者!
当年元恪迅速驾崩,元诩即位闪电战打死高家时,崔光是头号战将。
于忠总揽大权的时候,崔光跟他好的俩人穿一条裤子。
(始领军于忠以光旧德,甚信重焉,每事筹决,光亦倾身事之)
于忠被拿下后,崔光啥事没有,甚至可以说,“汉人五姓”在整个北魏末年你就没看到啥翻车的例子,而且每个人的史料你就看去吧,这五家生的儿子只要活到了发育就几乎全都有官当。

胡太后被关禁闭后,《资治通鉴》中说从此元义和刘腾两个人从此开始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原文记载如下:
义与腾表里擅权,义为外御,腾为内防,常直禁省,共裁刑赏,政无巨细,决于二人,威振内外,百僚重迹。
这段话是司马光在《魏书》中摘的,但他删了中间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魏书》记载如下:叉为外御,腾为内防,迭直禁闼,共裁刑赏。腾遂与崔光同受诏乘步挽出入殿门。四年之中,生杀之威,决于叉、腾之手。
可得把崔光给保护好了。

不光腾遂与崔光同受诏乘步挽出入殿门,掌权二人组的元义对崔光那同样是相当尊敬的。(元叉于光亦深宗敬
崔光也相当会来事,于忠杀郭祚和裴植时,刘腾元义杀元怿时,崔光始终在旁边鼓掌,啥话都不说。(及郭祚、裴植见杀,清河王怿遇祸,光随时俯仰,竟不匡救,于是天下讥之)
在《资治通鉴》中形容刘腾,是这货祸国殃民贪得无厌,“远近苦之”。(以刘腾为司空。八坐、九卿常旦造腾宅,参其颜色,然后赴省府,亦有终日不得见者。公私属请,唯视货多少,舟车之利,山泽之饶,所在榷固,刻剥六镇,交 通互市,岁入利息以巨万万计,逼夺邻舍以广其居,远近苦之)
在《资治通鉴》中形容元义父子,是这货祸国殃民贪财好色卖官鬻爵,“百姓困穷,人人思乱”。(既得志,遂自骄慢,嗜酒好色,贪吝宝贿,与夺任情,纪纲坏乱。父京兆王继尤贪纵,与其妻子各受赂遗,请属有司,莫敢违者。乃至郡县小吏亦不得公选,牧、守、令、长率皆贪污之人。由是百姓困穷,人人思乱)
在《资治通鉴》中形容崔光却是:崔光这人特厚道,特和善,从来不生气,于忠和元义擅权时,因为崔光德性高所以都特尊敬,很多事都去咨询,那几个人死时崔光没能救,时人将他比作奉行中庸之道的张禹和胡广。崔光死前推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元诩跟贾思伯学《春秋》,贾思伯虽然地位尊贵,但常礼贤下士,有人问贾思伯说:您咋就那么谦虚呢?贾思伯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骄傲不能长久保持的,时人称之为佳话。光宽和乐善,终日怡怡,未尝忿恚。于忠、元义用事,以光旧德,皆尊敬之,事多咨诀,而不能救裴、郭、清河之死,时人比之张
禹、胡广。光且死,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帝从思伯受《春秋》,思伯虽贵,倾身下士。或问思伯曰:“公何以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时以为雅谈)

仨人的反差令人瞠目。
崔光跟刘腾和元义是同级别的,是有话语权的。
元叉于光亦深宗敬腾遂与崔光同受诏乘步挽出入殿门)
前面《魏书》对他的说法是助纣为虐见死不救的
光随时俯仰,竟不匡救,于是天下讥之
”。

但在《资治通鉴》中盖棺定论的总评居然成了老头上岁数了中庸不爱管闲事,临死还不忘皇帝的汉化学业,推荐的那人也是个道德完人,以此更加凸显老头为国选材的公忠体国。

我其实对司马光能修成《资治通鉴》始终保有最高级别的敬意,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间段,真真切切的有好多是真的看不下去。
用前几天咱一位读者留言时说的话:
史书是要给皇帝看的,尤其是这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士大夫写书时自然要告诉皇帝:你看,我们士大夫这个群体一千多年就没出过坏人!

我从孝文帝改革开始就仔仔细细的把这堆被司马光深埋的内容挖出来,主要想表达两件事:
1、历史告诉了我们,阶级固化和垄断极其可怕,在这片土地上,这是最快速度崩坏世道的秘方。

2、对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同志们要放到生死存亡的级别看待,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一定会占领,源于美国的病毒却最终被定义为“西班牙大流感”,人家抹黑了整个世界却可以把自己的杀盗淫妄幻化成合家团聚的感恩节。

人性很复杂,整个的“两晋悲歌”和“南北归一”向我们深刻的展示了民族的斗争与融合有多么惨烈,向我们展示了后世笔杆子在谁手上的重要性。

自尊、自爱、自强,永远爱自己的民族,永远忠于自己的国家。

因为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代史都原原本本的告诉了我们:
斗争永远是血淋淋的,永远是先下手为强的“黑暗色林法则”,永远是实力是定义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镇那边已经闹起来了,迄今为止,主流媒体总结的责任人如下:
1、宣武帝元恪。不读经,光崇佛,废了“子立母死”,把世道带偏了。
2、胡太后。和稀泥,涸泽而渔般的修福报,重用奸佞刘腾元义等,把世道搞烂了。
3、宗室,臭不要脸的一个个斗富到了恨石崇见不到他的烧包地步。
4、刘腾、元义等祸国奸佞,把国家祸害的“百姓困穷,人人思乱”。
史上最委屈最惋惜的领导人评选出炉:倾心汉化的种姓制奠基人北魏孝文帝元宏。
西晋得以立国在于司马家族对门阀的利益收买,司马炎265年开国后仅仅不到四十年,304年王浚引段部鲜卑屠邺城,随后大乱三百年的帷幕拉开。
魏孝文帝494年四月罢西郊祭天到496年正月连姓都不要了,仅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孝文帝对数百年形成的鲜卑习俗与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并且推出了汉化的“种姓等级”制度,三十多年后,公元528年河阴之变,北魏的实质性政权就此崩塌。

西晋和北魏的崩塌原因注定很复杂,一个王朝的灭亡注定是个综合因素决定后的历史选择,但孝文帝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该付多大的责任,一路跟下来的读者心中会有一个评价。

北魏比西晋更可悲的地方在于,西晋需要门阀的利益交换才能完成改朝换代,北魏却在堪比顶级运动员的体魄下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中国人不是印度人,种姓那一套在这片土地永远走不通,中国人自古勤劳、勇敢、奋斗、拼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用了西晋和北魏两个强烈的样本向后世展现了阶层极度固化垄断后世道的崩坏的速度究竟有多么快。
只要这片土地出现了绝对的垄断和阶层的固化,最多三四十年,注定崩塌!
北境的烈火已经烧起来了,天下大势即将重新洗牌,下个时代的主人们已经被裹进这轰轰烈烈的乱世洪流了。
武川男孩们,该上场了!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