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演讲与人生
据上海发布3月14日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批准:赵嘉鸣同志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经上海市委决定,赵嘉鸣同志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同志不再担任市委宣传部部长职务。
仕道君注意到,此次履新后,曾为人民日报社最年轻副总的嘉鸣,也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市委常委、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党委宣传部长。
从副部级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到副部级的上海市委常委,职级没有提升,但对于看重履历、多岗位锻炼的官场来说,赵嘉鸣迈出了重要一步。
何况,赵嘉鸣此次职务变动,给外界最深的印象,是他身上鲜明的两个“最”字: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现任最年轻副总编,空降第一经济大市上海,成为上海市委最年轻常委,这给外界很多联想。
在人民日报社工作27年
赵嘉鸣,男,汉族,1972年10月生,江苏南通人,1995年10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编辑。
公开资料显示,赵嘉鸣1990年9月至1995年10月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语言文学系公派留学,毕业后成为人民日报国际部亚太组助理编辑,从那时起至今,他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27年。
2020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官方网站“领导介绍”栏目近日进行更新,据最新名单显示,赵嘉鸣已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跻身“70后”省部级高官之列。
公开资料显示,赵嘉鸣2016年11月起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担任副部级的人民日报副总,刚满47岁。有媒体指出,他是人民日报社首位“70后”副总编,也是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社领导 。
这个消息,当时在媒体界引起强烈反响,网友欣然惊呼:好年轻的领导!
据悉,赵嘉鸣是一位朝鲜问题专家,对朝鲜和韩国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六方会谈等国际问题,发表过许多深度报道,为高层正确决策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见。
赵嘉鸣18岁南通中学高中毕业,公派至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语言文学系留学,五年后回国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亚太组助理编辑。
1996年初,回国仅三个月的赵嘉鸣重返朝鲜,先后任人民日报驻朝鲜记者站助理记者、记者;2000年回国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亚太组编辑、副组长;2001年再赴朝鲜,历任驻朝鲜记者站记者、首席记者,期间在金日成综合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2004年,赵嘉鸣担任人民日报驻朝鲜记者站首席记者,明确为正处级。2007年回国后,在人民日报社外事局担任了4个月的正处级干部。2007年年底升任外事局副局长时,年仅35岁。
2009年,人民日报社内部机构调整,外事局调整为对外交流合作部,成为综合性对外合作部门,赵嘉鸣仍担任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2010年,赵嘉鸣38岁,升任正局级的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
2016年11月,赵嘉鸣重返新闻采编业务岗位,出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并继续担任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一年之后专职担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直到2020年5月担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
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人才辈出。赵嘉鸣的前任,曾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吕岩松,2016年升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嘉鸣接棒吕岩松,掌管人民日报社国际部。
“空降”上海
2021年6月,2021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当时,赵嘉鸣以“牢牢把握主动权 加快挺进主战场”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大潮,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
当时,赵嘉鸣提到,“人民日报始终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主流媒体敢于引导善于引导的这一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如今 ,赵嘉鸣离开人民日报社,“空降”上海。
此番卸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周慧琳,生于1962年10月,曾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等职,2018年5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今年1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是李强,市长为龚正,其他常委除了赵嘉鸣之外,还有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市纪委书记刘学新、常务副市长吴清、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组织部部长胡文容、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和警备区司令员刘杰。
此前,上海市最年轻的市委常委是1971年5月出生的诸葛宇杰。此次履新后,出生于1972年的赵嘉鸣成为上海市最年轻的市委常委
仕道君注意到,此前,全国31个省市区在任的20多名省委宣传部长中,大多数是60后,仅有2名70后,分别是出生于1970年的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阿东和出生于1971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1972年出生的赵嘉鸣,超越孙大光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党委宣传部长。
荐读——2021年4月28日,赵嘉鸣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媒体力量
尊敬的陈至立副委员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相聚一堂,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出谋划策,很有意义。我谨代表人民日报编委会,代表庹震社长、总编辑,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莅临和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统筹版面与页面、网上与网下、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了应有作用,贡献了媒体力量。
借此机会,我愿分享几点思考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生命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面临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特别是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波及范围广、危害巨大,同时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健康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
人民日报健康媒体将联合医疗机构、医学组织、互联网健康企业等,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比如,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推出的“人民名医”直播,每期邀请国内不同学科的顶级名医做客访谈,在线科普答疑,在国内20多个主流媒体平台落地。截至2021年4月,“人民名医”已经累计推出380余期,全网各平台累计观看量达11.18亿次。
二、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人民日报健康媒体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资源优势、内容优势,打通版面页面、网上网下、大屏小屏,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权威健康资讯、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预防,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健康氛围,助力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坚持融合创新,不断增强优质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网络环境构建了用户与信息传播的新生态,也倒逼媒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运用水平的提升。主流健康专业媒体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海量用户数据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形成强用户粘性,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健康媒体将积极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积极运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同时要保持对人工智能诊疗、远程检查治疗等技术的敏感,高度关注基于5G环境下的多学科远程会诊,各类慢性病、高发病的远程监控、诊疗等一体化管理,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增加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四、坚持品牌引领,不断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这意味着健康产业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医药健康产业需要一批高端品牌来引领,进而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健康媒体将持续关注大健康领域自主品牌的成长,讲好品牌故事,树立行业标杆,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做到“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是人民日报社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积极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举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正在努力打造成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健康资讯传播聚合平台、群众看病就医服务平台、权威名医入驻的交流共享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健康中国建设深入探讨交流,提出真知灼见,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