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慕峰
来源 | 太阳照常升起
政策稳定了预期,都开心。大洋彼岸,加息进程也开始了。一方面,短期政策无法应对长期,预期调整和干预进入了“深水区”;另一方面,长期恐慌情绪也没有来由。不是世界变复杂了,而是这代人开始体会到复杂的世界了。
讲讲几个底层逻辑。
一、大国核威慑仍是有效的
北约和俄罗斯互不踩底线,大国对热战的避免是坚定的,核威慑仍然有效,这是底线的底线。这决定了人类被病毒消灭的可能性仍然要高于被同类消灭的可能性。
二、欧美并不具备同时大规模制裁俄罗斯和中国的能力
最近美国和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担忧(并且这个担忧并没有因市场反弹而消除)是,由于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不站队欧美,所以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将会扩大至对中国的进一步制裁。这个观点似乎既难证明也难证伪,但对预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有必要讨论。
目前欧美对俄罗斯展开的极限制裁史无前例,代价是全球油气和粮食价格飙升、通胀高企,其他连锁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正如我们此前分析(《俄乌之战——全球化在欧亚的转折点》),对俄罗斯的极限制裁是美国主导并快速决断的,德国是最后才被迫参与。
应当讲,尽管制裁的影响波及全球,但德国处于有苦难言的位置,否则不会在最后一刻才同意加入欧盟的制裁。欧亚大陆一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德国及欧盟与中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并没有站队,表态中立,法理上没有瑕疵。美国利用俄乌战争试图切断欧亚经济联系,表面看施压俄罗斯和中国,其实也是对德国主导的欧盟予以打击,尤其是针对欧元。
德法中三国领导人的会晤,是欧盟主导国家在被迫与俄罗斯切割后,寻求通过中国维持欧亚大陆经济联系的体现,后续俄乌战争的斡旋,德法也深知,没有中国参与,几乎没有成功可能。俄乌之战一日不停,欧洲就要支付一日代价,当然主要是由德国和法国来支付。
因此,从德国、法国及欧盟视角,无论从自身短期和长期利益出发、还是从法理上看,都没有任何理由参与对中国的进一步制裁。如果熟悉我们此前的分析,应当了解,如果美国没有取得欧盟各国的一致同意,出现极限金融制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从美国侧来看,借俄乌战争进一步向中国施压是一种正常反应。俄罗斯的冒进将欧亚大陆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予美国,使美国自特朗普执政后再次获得整个西方的号召力。但这个号召力已与过往有很大差异。中国已确定成为美国的长期竞争对手。
由于在中国之后并不会再有一个堪比中国的人口红利池,中国也不会像欧洲和日本那样将国防力量让予美国主导,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之外并没有一个美国需要借中国之力进行制衡的第三国,因此中美之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这一斗争实际考验的是双方的战略判断力和耐力。
美国未来继续对中国展开单边制裁是正常的,需要习惯。一方面是因为长期竞争对手的定位所决定;另一方面这是一个表演型政客的时代,又适逢美国内部的人口结构(年龄、种族)都在发生质变。
但美国对中国的未来制裁会继续遭受美国国内和欧亚国家两方面的制约,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只要观念的冲突没有极化,突破利益之外的政治表演就没有机会。
现实的看,美国能够制裁中国的行业和领域已经不多了,没有任何必要强化对美国制裁力度的恐慌情绪,民间没有必要强化,官方也没有必要因为应对极端情况而走偏。
从俄罗斯的生动实例来看,隔绝于全球的应对最终难以成功。应当坚定的找到“全面敌对”与“全面跪倒”之外的第三条博弈道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