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毒性衰减,重症率、致命率大幅下降的现实,也许我们可以更平和、更正常一点,这样才不会发生吉林女童、西安孕妇那样的悲剧。
3月15日凌晨,张文宏在个人微博发文,表达了对这波疫情的看法。这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也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许多主流媒体全文转载。可见,这代表了官方对当下防疫形势的基本态度。
原文很长,概括起来,主要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短期内出现大量病例,就连防疫优等生上海也很吃力。
第二,奥密克戎虽然传播快,但毒性已经大大降低,重病率只有0.1%,危重和死亡病例一个没有。就是在全面放开的英国,致死率也只有0.03%,远低于流感。所以根本用不着太担心。
第三,打疫苗是有用的。打一针或没打的,和打两针以及三针的,死亡率相差23倍。
第四,现在还不是躺平的时候,高龄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是重点。
大致就是这样,看上去很简单,简单到许网友都可以拍着胸脯着,这题我也会!这倒不是吹牛,实话实说,张文宏说的跟我的想也是一模一样。但我不会自信到说,我和张文宏一样牛。张文宏的判断,是建立在数据、专业分析以及和同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而我的判断,只是凭感觉和瞎猜。张文宏敢说,是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行业声誉背书的,我敢说是因为你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分量和价值是不一样的。
张文宏的这篇博文,其实并不简单,而且信息量很大,有些话,也很意味深长。细品的话,可以对当下的疫情有一点新的启发。
比如,张文宏说:
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众所周知,去年8月,张文宏因为说了一句“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共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一位老同志,甚至专门写了一篇长文发在主流媒体,对张文宏进行批判。一时之间,网友纷纷站队,有人坚决力挺张文宏,有人则不失时机地把张文宏说成是“投降派”“西方买办”。张文宏没做任何回击,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在公共平台发声,以至大家开始担心张文宏是不是要退网了。
这句话,就是张文宏的隔空回应。怼得不动声色,也怼得简洁有力。“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什么意思呢?我来翻译一下,意思就是:别再玩概念游戏了,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干点实事,多打点嘴炮!
一直以来,就有人痴迷于所谓的清零,对共存和清零做坚决的分野,仿佛谁要说“共存”,就是破坏防疫大局的敌人,这也是当初张文宏被攻击的原因。
可问题是,清零是那么容易的事吗?清零和共存能分得开吗?眼下的事实证明,张文宏说的对,“我们要学会与病毒共存”,在共存中动态清零,在清零中共存,两者并不矛盾。与其说这是在回应那些喷子,不如说这是在提醒一种从容抗疫的态度,不要搞得草木皆兵,也不要绝对化理解清零,从而过度防疫,制造紧张气氛。而那些整天争议清零和共存的人,恰恰是这样的人。
这便说到张文宏文章中另一句重要的话:
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中国现在还不能全面放开,不是医学上或者技术上的原因,而是社会心理或者说大众心理的原因。因为恐慌,大家都往医院跑,没病也病,小病成大病,大病成重病,引发次生灾害。资产再良好的银行,如果突然之间大家都取钱,那也得倒闭。
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大家心态平和,能正确看待疫情和新冠病毒了,也是放开的时候了。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所以总结张文宏这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这句:
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所谓“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形。病毒虽然变异了,但毒性也降低了,致死率更是低到小于流感,但大家的恐惧心理并没有降低。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整个社会的运转并没有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公众的恐惧来自哪里?
举几个例子。
不知道是哪里,看起来也不像是摆拍。画面中,至少有5个壮汉一起上阵,试图控制一个老太。有的抱胳膊,有的抱腿,还有的抱身体。一个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士,跃跃欲试要给老太太做核酸。奈何老太太挣扎的很厉害,嘴里还不停地骂着,看上去很抗拒。
这画画,看着让人极度尴尬。老太太目测至少70多岁,经得起这么折腾吗?情绪又激动,万一弄出个好歹来,这个责任怎么算?是,配合防疫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么大年纪听得明白这些道理吗?听不进,就霸王硬上弓,来硬的,我不觉得这是多正确的事。
就不能变通处理一下?比如有网友,一袋鸡蛋的事。但基层防疫人员哪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也许他们接到的任务就是第一时间全面核检。军令如山,不得不从,至于体面不体面,文明不文明,那是顾不上的。为了防疫,为了大局,老太太你就委屈一下吧。防疫防到这个地步,挺让人无语的。
在这种极具压迫性和侵略性的防疫下,谁不恐惧,谁会从容?说到底,我们都不过是那个在几名壮汉控制的小鸡仔一样的老太太。
另一个视频,目前已经删除了。地点是上海市区某公司办公大楼。因为发现疫情,大楼被封锁,所有员工都在此集中隔离,感染的、未感染的,其中还有孩子和孕妇。一名男子拿着大喇叭撕声力竭地喊:我们已经4天没有洗澡了,有没有人管我们的死活,这就是上海所说的精准防控吗?
没有人回答,答案飘在空中。要知道,这是上海,中国防疫做得最好的地方,但真正摊上事了,似乎应对上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没有嘲讽上海的意思,而是说如何全社会都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上海可以灵活变对的空间也非常狭小。
以前是拉到某个隔离点集中隔离,现在是原地隔离,山东某地甚至提出一个“静止防疫”的新概念,“全县实行人员静止、居家静止、原地静止、原岗位静止”,这要是发生在2020年初,或许我们会理解,但是在当下,就让很困惑。我们真的还要采取那种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不顾后果的极端防疫政策吗?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吉林农科院里发生的疫情,也都基本类似,瞒报、混乱、封锁消息、曝光、撤职……好像一切都在重演,没有一丝丝的改变。最新一例是,吉林一名女童患喉炎,因无核酸报告,在等待住院就诊时死亡。据说医院与家属已经协议解决,赔偿令人满意。这不就是西安那名流产孕妇一模一样的版本吗?
僵化、冷漠、机械、呆板,还透着那么一点不通人情。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是因为那根弦绷得太紧,一直处于临界状态,以至于稍有外力,瞬间熔断,没有任何弹性。
最新消息是,国家卫健委今天出台了最新诊疗方案,轻型病例将不再住院,实行集中隔离管理。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整个防疫工作的拐点,它释放的信号是,我们可以适当地喘口气,改变点什么。只是,习惯了动员模式,有多少地方在思维上能拐得过来呢?
动态清零是必须的,共存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毒性衰减,重症率、致命率大幅下降的现实,也许我们可以更平和、更正常一点,这样才不会发生吉林女童、西安孕妇那样的悲剧。这也是张文宏强调“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的原因。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话只能说到这里,但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