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东风妹妹
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她今年大四,明年6月就毕业了。
秋招尘埃落定,也拿到了满意的工作。她的爸爸妈妈给她买了一台车,粉粉的,很可爱。
她在视频下面写到,自己的5000块加爸妈的22万,从此以后也是有车的人啦。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配文,让大家想到了那个“奋斗一年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家里给的1000万,在北京买了套房”的段子,总之,评论里充满了各种冷嘲热讽。
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奋斗得来的才值得炫耀,父母给买的有什么脸炫耀。
……
emmm,现在已经这样了吗?
昨天是我生日,早上一睁眼,就看到妈妈给我发了一个2000块的红包。
2000块,我妈一半的工资,我第一反应是这钱不能拿,给我200也就算了,2000太多了。
这个太多,是对我妈而言的太多,对我来说,我自己能挣钱,根本就不缺她的2000块。
我不领,她就一直劝我,最后竟然拿出一种“你不拿就是看不起我的架势”,无可奈何,我还是把红包收了。
她连发了好几个笑脸。
其实,我从读研究生开始,就没有花过家里的钱了,奖学金可以覆盖学费,我自己每个月的兼职也足以覆盖日常的吃穿用度。
随着我收入的逐渐提高,我还会不定时给爸爸妈妈零花钱、生活费,给他们发红包。
去年过年,我给妈妈和爸爸各发了一万块。
当时,我爸在单位值班,年三十不能回家,他收到我红包后,还故意装作看不清数字,让周围的同事帮他数数有几个零。
然后心满意足地在一片惊呼声中,笑得像一只狡黠的狐狸。
我在视频这头,也很开心,能让爸爸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为了这点小幸福和他的小骄傲,我觉得这一万块真值。
我妈就没有拿我的钱,作为女人,同时也是母亲,她的心向来比较细,担心的也更多,怕我自己不够用,还反过来数落我爸,女儿的钱你也好意思拿,还拿那么大。
我爸倒是很心安理得,“我自己女儿给我钱,我怎么不能拿”。
我不知道对于别人而言,给父母钱是种什么感觉,总之我是非常享受的,甚至还有种说不上来的爽快,虽然现在不流行纸币了,没有那厚厚一沓的观感,也不能把一张张都抽出脆脆的响声。
但我无比喜欢给他们钱的感觉,那似乎是一种证明。
不仅证明我长大了,还证明着我过得很好、特别好、非常好。
你们放心。
随着我越来越习惯给他们钱,我也越来越不习惯从他们那边拿钱。
他们每次给我发红包,我基本都是不领的。
就像我妈数落我爸的那样,“你怎么好意思拿女儿的钱”,我同样也会有自我诘问,“你都工作了,怎么还好意思拿爸妈的钱”。
即使那个钱,已经渐渐不再是生活费、学费、住宿费,仅仅是平凡生活中一小点有趣的色彩,抑或是善意或关心的切片表达。
有时候,妈妈会有点受伤。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们年龄、智识和阅历的增长,对父母的依赖会越来越少,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经济上的。
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所能贡献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最后浓缩为那一点精神和情感层面的牵绊。
作为父母而言,可能会感觉丧气吧,感觉自己已经不能在子女的生活中帮什么忙了,明白子女已经走出自己可庇护的能力范围,开始闯天下了。
她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我也不懂;她情感上有什么状况,也不会全跟我说。
好像唯一能做的,便也是给她一些钱,让她这段时间吃好一点。
所以仔细想想,一味地回绝其实是种残忍。
那不是推拒了他们的钱,而是推拒了他们的善意。
为人父母,帮不上忙了,算来盘去也就这点东西了。
你不能以自我价值感,去抵抗父母寻求他们价值感的方式,所谓骨血亲情,有些东西势必要靠对方的配合才能实现,这是真的。
之前跟我妈妈聊到结婚的事。
她怕我和g同学为了攒首付,没钱结婚,说要给我们。
我说不要,我们都有钱,大不了迟点结。
好说歹说,她说那算我借你们,你们先用,后面还我。
我就觉得很奇怪,没钱我可以等有钱了再结啊,这又不是赶庙会,那么着急干嘛。
而且,我也不一定要结一个富丽堂皇的婚,小而美也很好。
但妈妈不愿,她不愿让她的女儿在她认为的不好的标准里嫁人。
我曾经觉得她是在被老一辈的观念束缚,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在女儿的生活里有参与感,有贡献。
她不是一个善于用口头去表达爱意的人,她只能通过把我的一切都料理妥帖,都尽力做到她所认为的最好。
你能谴责她把自己想要的强加在我头上吗?
不能。
那样太冷酷了。
而且根本不是什么价值或底线的问题,那就是她爱你,她要奉献的方式。
每每跟北北说起这个,我都会鼻酸,感觉自己挺没用的,如果是亿万富翁就好了,管他房子车子票子婚礼,都妥帖都体面。
可倘若真是那样,妈妈的自我价值感可能会更低吧。
传统意义上的母爱,和我们东方的表达爱的方式,真的是很朴素的。
北北劝我,你要拿,一定要拿,那是阿姨的心意。即使你知道不拿这个钱你自己也有,也没事,但你拿了,她心安。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父母子女之关系,不要掺杂太多的莫名判断,以至于走到偏颇的道路上去。
什么叫孩子成年之后,就不该再花父母的钱;
什么叫六个钱包去供一套房,中国式父母可悲到死。
有些问题根本就是环境和教育造成的,跟“中国式父母”有何干系?
我们好像总是会用西方的文化和做法来自我较正,品评行为,动不动就“中国式父母”,“中国式父母”,以至于现在一看到这个词,我就莫名觉得它是贬义的。
好像他们永远都是匍匐于地上的可怜虫,一辈子被吸干了血的悲哀鬼。
品评不够,还要教育,让他们做自己,不要管子女。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让“中国式父母”强行掰扯自己的观念,放下家庭做自己,他们更幸福;
还是让他们就遵从自己的内心,供养抚育孩子,感受子孙绕膝更幸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但“中国式父母”有百种千种先不谈,势必要把“奉献”赋予一种血色浪漫,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幸福都会被打上怪奇的颜色。
没毕业,父母给买了台车,就是啃老,就是用父母的还有脸出来炫耀。
怎么没脸出来炫耀?
她父母疼她爱她对她好,这还不值得炫耀吗?
说这话的人,到底是在批评别人的独立能力,还是潜意识里觉得父母之爱根本就不值钱,所以才不值得炫耀呢。
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体,强调独立,强调自我价值。
可我真心觉的人开始变得冷漠,甚至不能理解和接受一些最自然和正常的感情。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美国式父母”也有他们的痼疾。
没有对错,也无优劣,说来说去,父母子女之爱深广复杂,缠绵共济,有些东西根本不该纳入评价体系。
家和万事兴。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