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东风妹妹
有个摄影师自杀了。
他叫鹿道森,今年26岁。
他在微博上发了定时遗书,然后便消失了。
他的遗书很长,五千多字,从书写节奏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更像是每次痛苦的时候写一点,每次痛苦的时候写一点,越积越多,最终滑向这个永不回头的结局。
有很多人从他的遗书中获得共鸣,留守家庭、父母的不负责及暴力教育、做着喜欢的工作但生活窘迫……细细密密的创口,流着千万小孩共同的血。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自不必说,对此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以至于很多人现在看到这个词就开始反胃,开始审美疲劳,然后告诉你谁的家庭是完美的,谁不是第一次当父母,有些人家庭比你还痛苦还不幸人家怎么没自杀呢。
抑或是你要往前看,真正的勇士要战胜原生家庭,不要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
嗯,说得真好。
所以当我看到鹿道森的家属对此没有太多反思的时候,竟也觉得特别合理。
人和人的悲观不可能相通,只会觉得彼此吵闹。
很神奇的是,虽然是遗书,但其中反复运用最多的字眼,竟然是“爱”。
鹿道森说他希望他的死,能让全天下的父母开始爱孩子。
而他的姑姑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想多了。
他父母对他很好,他在学校为人处事都很好,没有听他说受到霸凌。
其实,从他姑姑的只言片语,便可知鹿道森受到的关心是很少的。
诚然,孩子主动地倾诉是父母了解孩子的重要出口,但绝不是唯一的。
不能他不说,你就不知道。
那些心结的因,势必会在行为上结出别样的果。
鹿道森所遭受的校园暴力不仅是严重的,更是长期的,可到死,都没被他父母认知。
最可悲的是,他死前终于倾诉了,但至亲说他想多了。
不由得想到去年一次坐飞机的经历。
排队值机的时候,我就看见一个女士在大骂她的孩子,因为她孩子搞丢了登机牌。
那个孩子看起来最多也就小学二三年级,在他妈响彻整个机场的咆哮中,来来回回地穿梭于座椅之间寻找登机牌。
我耳边不断回荡着:“不让你拿你非要拿,拿又拿不住”;“登机牌弄丢你就不要上飞机了,你一个人留在机场,我不管你”;“你不要回去了,你晚上不要回家了……”
可能是声音太大,终于引起了地勤的注意,有个工作人员从检票台那边过来,跟这位妈妈说,没关系的,没有登机牌有购票记录都是可以上飞机的。
她才稍稍安静一点,然后就把孩子喊回队伍里,又开始教育,“因为你的粗心,一直在给别人添麻烦,不要麻烦别人……”
吧啦吧啦一直说到登机。
我当时在心里拼命祈祷,千万别坐一起,千万别坐一起,务必离我远一点。
结果,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这女的带着孩子坐在我斜后方。
坐下来又继续开始念叨,从假期的表现说到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空姐发餐的时候,孩子可能没端稳,酸奶掉在地上,明明捡起来就行了,这个妈妈又开始上纲上线地骂:“你怎么做事情这么粗心呢,一杯酸奶都端不好,你这么粗心没有人会喜欢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会喜欢你,老师同学也不会喜欢你……”
可能孩子在抠手指,她又开始说他抠手指怎么不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强迫症,强迫症是种精神病;再延展到孩子日常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握笔姿势,比如上厕所时间太长。
总之,上了飞机嘴就没停过,给我的感受只有两个。
一是特别会上纲上线,孩子只要有哪边出了些小插曲,或者不如她意,她就能上升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层面;
二是极擅长延展和联想,一个不好就能带出一串,把她认为同类型的缺点一起往外说。
讲真,成年人面对这样的沟通方式都会感觉极其窒息。
而且,他孩子抠手指在我看来可能就是缓解内心不安和烦躁的方式,甚至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抽离出去的下意识反应,已经是种对抗性的症状。
但她却能从强迫症说到精神病,再扯到一大堆有的没的的生活习惯。
所以我真的在好几个时刻,觉得她的嘴就像一口丧钟,一响准没好事儿。
后来有个男士实在受不了,在她教育孩子“不要影响别人”的时候,很大声地对她说,“你的孩子没有影响别人,但你一直在影响别人。”
我隔壁座的女生也赶紧回头说了句,“你真的很吵,从上飞机一直吵到现在,让不让人休息?”
空姐赶紧走过来安抚,对她说,“女士,公众场合您声音小一点呢。”
她倒是很配合,小声说“好的好的”。
可能后面孩子又做了什么不如她意的事,她不停地“啧”,就是那种很不满的气音,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但一会儿一啧,一会儿一啧,更让人烦躁。
终于捱到下飞机,我以为我解放了,没想到是她解放了。
即使特地拉开距离,都能看见她一路拽着孩子过廊桥,抑扬顿挫地呼号“让你快一点,爸爸还在机场等我们,都跟你说了下飞机下车之前要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你没记性吗,每次要走了才开始收,你这个生活习惯……”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都觉得特别无力,也很无语。
真的很心疼那个小孩,真的真的很心疼。
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年年岁岁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
我要是他我真的宁愿失聪。
看到鹿道森姑姑的回答,我突然觉得,如果机场这个小孩以后有什么不好的想法,他妈妈也绝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可能会苦思冥想自己明明那么辛苦、无微不至地“教育”他,怎么还没教育好呢。
在有些人看来,这个小孩可能就是所谓的比鹿道森幸福很多的那种。
又不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可以坐飞机出去玩,父母还一直陪在身边。
想到这里,实在是讽刺。
很多时候,家长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
我曾经刷到过一条抖音,印象很深,是一个妈妈洗碗的时候把碗打碎了,然后她孩子蹲在地上帮她捡,还安慰她:妈妈,没事的。
她说她真的一瞬间就破防了,特别特别内疚。抱着孩子就哭起来了,一边哭一边道歉。
因为换做是她孩子把碗给打了,她肯定会骂他。
连个碗都端不好。
连个碗都端不好你还能干嘛?
你不知道妈妈每天做家务很累吗?
不得不说,在接触过一些父母和孩子之后,你真的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比父母对对方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甚至在有些时刻,你会觉得,孩子爱父母胜过父母爱孩子。
倒不一定是爱的浓度,而是爱的方式。
父母在天然的权位下,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至高的优越感,哪怕他在职场在社会再怎么废物,到孩子面前都是“供他吃穿的神”。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
“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一切以“爱”为名的绑架和欺压,在亲情框架下,自上而下地被合理化了。
鹿道森说,自己的离开或许短短一周就可以被忘记。
但我不希望这么快。
尤其是他遗书中那句“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
请你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
请,以平等合理的方式。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