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东风妹妹
这个新年假期,大家过得怎么样?
还记得一周前跟爸妈在大超市买年货,里面人山人海,虽然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但可能因为心理作用,还是感觉空气中漂浮着若有若无的病毒。
转眼间,七天假期好像一个喷嚏,一张嘴一闭嘴就没了,那丝哈出来的暖气也散在空气里。
——春天来了。
年前筹备的年货,其实也就吃了不到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堆在家里的角落,毫无疑问,未来的几个月都要消化年货,其中的部分,虽还套着喜气洋洋的红皮,但内里已经开始悄悄地腐烂变质。
然后心里咬牙切齿地发誓:来年一定要少买一点,再然后惊觉好像每年都在发一样的誓。
前年和去年,因为疫情原因,我们都没有回老家。
今年再回去,睽违不过两年多的亲戚,好像一夜之间都老了很多。
姑姑的牙齿掉了,叔叔笑起来时候的眼角纹已经能夹死蚊子。
他们自然不是一夜之间老的,只是我们有近一千个日日夜夜没见了。
上次回去的我,还跟现在短视频拍出来的孩子一样,讨厌拜年,讨厌七大姑八大姨的“嘘寒问暖”,讨厌跟三观不符的亲戚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还要听他们的“女德教育”。
但不知道今年是因为他们老得明显了,让人生出些不忍;还是两年多不见,我长大了,更包容了,竟没有生出反感,反倒是端着茶杯坐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听了一会儿。
亲戚没听过自媒体,直觉我这工作听起来就不靠谱,比不过村头那些养猪的。
人家养的是实打实的猪,喂得好就能长胖,长得胖就能卖钱,不像你,就是吃流量的,流量是什么,最虚无缥缈的东西。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流量好歹还有个固定价格呢,你这流量是什么。
爸爸妈妈脸上有点挂不住,但我心里却非常的平静。
他们没说错啊,自媒体确实挣不过卖猪的啊,有几个人能挣得过卖猪的……
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品头论足,嗤之以鼻,以前从来都是我和亲戚不欢而散的原因,但我今年已经没有任何忿忿的心情,只觉得是他们不懂。
不懂罢了。
没啥可怪的。
没啥可辩的。
也没啥可吵的。
世界是折叠的。
我奶奶和我外婆家的经济水平相差较大。
奶奶家的亲戚多在农村,只有我爸一个人考进了城市;外婆家则是大户人家,舅舅姨娘的教养不俗,培养出来的表哥表姐也是人中龙凤。
记者、老师、程序员……
有头有脸的职业都占了,有贵也有富。
可能是因为亲戚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我从今年才开始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割裂与差异。
年初一在奶奶家,堂哥把儿子带到我面前,让他向我讨教了一堆学习方法后,突然问道,“大学是要上几年呢?”
我特别诧异。
因为在我周围的环境里,从来没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好像所有人从出生起就知道大学要读四年,这似乎是一种常识。
我说,“四年。”
“啊,要读那么久啊……一个大学竟然要上四年?”
他比我还要诧异。
他儿子只是站在一旁,很腼腆的小伙子,今年上初二了,念的是我们村里排第二的初中,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二十,目标是上海复旦大学。
我堂哥堂嫂都对他充满希望,感觉他一定能考进县里最好的高中,然后理所当然地进入复旦。
可是,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半点升学率的概念,就像大学对他们而言,也只是一个名词罢了。
——我们县最好的高中,教学水平也相当一般,别提复旦了,每年能上本科的只有不到40%,达到本一线的更是少得可怜。
这样的升学率,如果放在城市父母那里,如果想冲击复旦,肯定是要么给孩子请家教,要么把孩子转出去,上个升学率更高的好高中。
但他们一家三口都有着水到渠成的自信与淡定,好像复旦就在眼前,上复旦和去复旦一样简单。
大家都对现状特别满意,几乎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焦虑。
我没有多说什么,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村里的县中学生一定考不取复旦,何必“人间清醒”地给人添堵。
而反观我外婆家有头有脸有社会地位的亲戚,他们也不焦虑,但他们的不焦虑,不是源于“无知”,而是源于“富足”。
已经给孩子筹备了太多的资源,只要孩子正常地按照自己铺的路往前走,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出格。
不仅如此,因为手握信息差的红利,就连给孩子储备的二手选择也堪称上乘。
将来考不取**就出国,反正家里在国外也有房产。
一边准备国内课程一边准备托福,请的是最好的托福老师,一节课1000块眼睛都不眨,如果最后有必要,还可以弄几个外国大学生来家里练练口语,就不信提不了分。
他们的二手选择,所谓的后路,所谓的备选,可能是我奶奶家亲戚这辈子都想不到也够不着的东西。
两类孩子在他们所处的环境里,幸福感都挺强。
一类在村里埋头苦读,成绩名列前茅。做着书店买来的习题集,在网上找点在线教育的资源,听几节网课,花几百块钱买几个G的“海门学习秘籍”,如同握着一根隐秘的定海神针;
一类早早脱离了国内的花样卷,喜欢骑马、打高尔夫,日常跟周围差不多家世水平的“二代”同学聊聊编程,聊聊国外的机器人比赛,再聊聊未来留学去哪个国家回国后比较能降维打击。
一个春节,拜两个年,让我这个从来信奉“天道酬勤”、“知识改变命运”的上世纪生人,对过去25年抱持的观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动摇。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愿不愿意相信,有些东西,真的从出生起就注定了。
有些东西,也不是靠努力就能改变的。
家长不一定能决定孩子的天花板,但确实能决定孩子的起跑线。
人都是囿于自身认知的动物。
老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可能因为亲戚关系更近,这种血脉上的分叉,以至于后来路口和最后终点的巨大差异,会让人感到更加惶然。
转念一想,便也生出更多理解,便也生出更多包容。
不辩、不争、不吵,只是从心底期许后辈们能跳出长辈的观念桎梏,看向更远的地方。
一代又一代,总会好的,总能好的,总有好的。
今年的我被亲戚一致评价为,“虽然工作找得不咋的,但确实长大了,懂事很多,不跟我们吵架了……”
不得不说,我非常受用。
毕竟往年的评价都是,“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呐!”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