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berhard grossgasteiger from Pexels
最近乌克兰的战事令人焦心。

一开始,有一个问题一度令我不解,而且着急:为什么那么多妇幼平民不主动、提前从战区撤离?特别是,开战之前,早就有一轮又一轮的开战预警消息,部队调集的信息也都一次次曝光了。其中也包括很多中国留学生,直到炮火连天了才逃出来。
后来,看到一位老同事“梦秋”的访乌行记。
“梦秋”是老吴的笔名。2015年8月,他前去乌克兰进行战地采访,当时乌东地区战火焦灼,他发回了一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很珍贵,因为当时前往乌克兰的中国战地记者极为稀有(当然今天也非常稀有),老吴的采访不带任何成见,作品是严肃意义的新闻,距离上,他来到阵亡10名士兵的战壕,接触到坦克的进攻炮火。
在乌克兰的工作全部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危险也是他自己应对的。我作为编辑部后方负责人,没有帮上哪怕一点忙。只顾着沉浸在他的文字和战壕视频里,然后漏掉了他后来写的一篇访问切尔诺贝利的《小记》。
在这里,老吴访问到了一位77岁的老人。这位名叫做伊万·伊万诺维奇的老人和75岁的妻子定居在这里,还有一只猪,十几只鸡、猫、狗。他对来访的老吴说,爆炸之后一年,就和妻子返回了,周围几十个定居点陆续回来了三百多人。“他们打井,喝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他们劈柴,点燃受污染的木材取暖;他们耕地,在受污染的土壤里种植土豆。然后他们‘死也不离开这里’”。
老人状态还挺好,甚至会给来访者骄傲地展示当年他拥有的一辆苏制“扎波罗热人”牌子的小汽车——当然,它早就不能跑了。
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他已经不能跑的汽车
到如今,这三百多人还剩下一百多。当地政府将这群切尔诺贝利居民定义为“自我定居者”。
这个《小记》我这几天才看到,对我来说颇为触动。以四号机组为圆心,这片半径为30公里、方圆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至今依然有严重的核辐射——辐射将持续超标300年,现在才30多年。
这些人为什么还要回来?
在这个人类大悲剧依然在持续的现场。他们凋敝的村庄周围,是整片整片被抛弃的人类工程遗迹。悲怆包围着这里。他们为什么流连?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老吴遇到了记者同行科瓦利。聊起了切尔诺贝利,他说,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学生,参加了首都“五一”劳动节游行。节后,消息已经传开,孩子们都被家长送到其他城市去了。科瓦利和他的弟弟留下来,继续去学校。没想到空荡荡的学校里,老师见到他俩后竟然放声大哭:“你们怎么还没走?你们不走,我们就走不了啊!”
老吴说:“老师这句话就像是一个预言。即使有了很多悲剧发生,这个世界的人们仍旧无法轻易放弃某个东西,因为上面联系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生活所需,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由此,我忽然也就理解了,那么多人迟迟不动。其实我自己何尝又不是如此留念过往与旧物,何尝不是如此不愿意放弃呢?
那些留在切尔诺贝利的人,行为匪夷所思,但何尝不也是情感的一种延展?

今天,炮声隆隆,断壁残垣,许多乌克兰人依然在自己的城市。他们也只是留恋故土家乡。

他们中的许多,则是将妻子儿女送走后留下来的男人,他们守卫着在这片土地上联系着的过往情感和生活气息,也守卫着对未来的期待。即便这份期待在某些时刻看起来已经虚无缥缈,即便这份期待在某些时刻被轰得粉碎。
愿和平。
20220314呦呦鹿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