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月,战争如利斧,砍向一片土地,撕碎家庭,让人们的时间线断裂成两个世界,也砍向已经脆弱不堪的人类共同体。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人,哪怕身体远离战场,心理也无法与炮火隔绝。
而国内的疫情再起,两个多月前让海外的家长苦笑的表情包和医务人员疲惫不堪的样子,又在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出现。
简.古道尔博士说“希望”不是脆弱的天性,而是饱含勇气的选择。古希腊神话里,因为按耐不住好奇,拉打开罐子。霎那间,贪婪、虚荣、诽谤、嫉妒、各种恶都涌出来,将人类陷于无边的苦难她吓得急忙关上盖子,殊不知,也把瓶底还没跑出来的“希望”关在了里面。
瓶底的希望,就像隧道尽头的光。耐心些,我们一起向前走吧。

👀
01 Once Upon a Forest 
by Pam Fong 
童书展柜越是缤纷热闹,人就反而越容易被一本羽毛般安静的封面吸引。
书中的故事简单美好:当在院子里浇灌树苗的园艺小能手旱獭和他的助手小鸟,寻着空中的一缕黑烟,发现了刚被扑灭的森林火灾。在小鸟的协助下,能干的旱獭铲土、挖坑、打水、浇灌新苗,顺带给自己洗个澡,顶着一身炸毛马不停蹄的安营扎寨,亲力亲为的照顾小树。他在落雪的冬天给幼苗穿衣,敲锣打鼓赶走前来觅食的小鹿。

这只细细的线条画出的旱獭,像是个灰色毛绒玩偶。在忙碌又充满喜感的劳作过程中,旱獭和小鸟助手的表情从惊恐、悲伤、坚毅、转为希冀和骄傲。以黑白灰色调为主的画面中,新苗的嫩绿,河水的清蓝,抑或金色的落日余晖都让人心头泛起涟漪,涌动希望。
在色调的元素之外,无字书的设计也让人可以屏息静气的专注于旱獭的忙碌和小树的缓慢生长。在谈到对无字书的选择时,作者Pam Fong提到小时候和家人从亚洲搬到美国,不会英语的她喜欢的地方是公共图书馆。因为在那里,人们使用同一种语言,那就是安静。
在气候变化加速恶化的今天,各地山火爆发的更频繁也更剧烈。漫山遍野的火光和浓烟让人类悲叹自己的力量之渺小。但哪怕如此,这只身体力行的小旱獭都在告诉我们要心存希望,并通过行动去改变。
02 Out of a Jar 
by Deborah Marcero
情绪从来都是童书的核心主题。随着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进展,童书中对情绪的描绘方向也随之变化。上世纪初,图画书里的儿童大多如天使般纯真甜美,行为得体有教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社会文化的动荡,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一些童书创作者开始大胆呈现儿童心灵之复杂,关注愤怒、恐惧、嫉妒等所谓“负面”情绪,抚慰了孩子们的心。
当年的孩子长成了心态开放,更坦然面对多种情绪的成人。而心理治疗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不断发现对情绪保持觉察,接受所有情绪的合理性,自由的表达和专注的倾听都更符合人性,也更有益于精神健康。
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和积极表达情绪的理念成了主流。比如 Anna Llenas的《情绪小怪兽》,  Todd Parr的《感觉书》,Andy Rash的“The Happy Book”, 以及Pixar的 Inside Out (头脑特工队)都用颜色代表不同情绪,讲述了每种情绪的存在价值,落脚在让孩子通过体验,觉知和表达情绪来和情绪共处。
Deborah Marcero 的这本Out Of a Jar一脉相承了这种方式。她之前的绘本In a Jar中出场的小兔子卢埃林还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因为害怕各种情绪带来的不安,卢埃林把恐惧,伤心,兴奋,愤怒,孤单,失望,甚至喜悦都装进了玻璃罐,塞进了柜子里,直到一天,当他把尴尬也想藏进柜子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卢埃林的人生被改变了。
Out of a Jar的语言简练,画面绚丽。作者Deborah Marcero是密歇根大学的绘画、摄影和版画学士,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诗歌艺术硕士,现在佛蒙特艺术学院教授儿童和青少年写作硕士课程。全方位的背景和经历,让她为永恒的童书主题“情绪”又贡献一个杰作。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感受和分享我们的情感毫不软弱,反倒需要勇气和力量。拥抱流经身体的各种情感带来的是解脱、自由,以及一个更丰富、包容、有活力的世界。
03 Planet Life 
by Aina Bestard
开车从拥挤的旧金山往西北去,一小时后,你会钻进茂密的森林,再过半小时,就将到达Point Reyes, 雷斯岬角国家海岸。漫长的海岸线和生物多样性让这里成为湾区居民夏天热爱的旅游胜地。但若你目标明确的一路杀到海边,看完风景直接掉头回家,便会错过安静伫立在小镇上的传奇独立书店—Poine Reyes Books.
这家建于1969年的独立书店,在多次转手之后,依然保持着茁壮的生命力。尽管身处远郊,书店也常有湾区,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人和学者在这里举办活动。
Pointe Ryes Books也是美国第一家推出社区支持购买项目的书店。因为小镇人口依赖夏天的旅游季,所以若过于依靠游客购买,书店将会难以生存。2002年接手的两位新店主决定让书店在社区生态中扮演更重要位置。被“社区支持农业 (CSA)” 的趋势激发,她们在2011年推出了“社区支持图书“项目,受到了全美范围内的广泛支持,还因此上了《纽约客》杂志,被更多书店仿效。
二月的一天,在即将卸下游客身份时,我终于踏进Point Ryes books的蓝色小门, 追着孩子直奔童书区。当眼光扫过书架,我一边感叹选书之厉害,一边被摆放在正中的这本Planet Life牢牢吸引。当翻开华丽的封面,我更为书页中点缀的巧妙设计和古典画风的而惊叹。
这是一本关于地球生命史的图画书。尽管自然历史题材的绘本并不少见,但如何更科学、有效、优美的呈现浩瀚的信息,讲述发生了45亿年的故事,永远都有探索空间。这本由视觉艺术家和巴塞罗那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图画书延续了19世纪雕刻和石版画的精准和优雅,也确保了文本的准确和对最新科学进展的记录,将科学插画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如果只有亚马逊,这种出自小众出版社, 一副清冷面孔的科学插画书我恐怕是没运气碰到。幸好还有书店。
04 Love in the Library 
by Maggie Tokuda-Hall and Yas Imamura
“相爱是一份礼物。但在米尼多卡这样的地方,一个为了将人类的感受剥离而建造的地方——相爱是奇迹。”
1941年12月美国袭击珍珠港后,军事部门号称所有美国境内的日本人都可能是敌人,于是随着罗斯福总统一纸行政命令,数以万计的日本人后裔,哪怕多为美国公民,也被强行安置到分散在荒野的若干集中营中。人们的生活一夜间被连根拔起,像货物一般被集体运往肮脏贫穷的监狱营地。无数家庭财产被剥夺,个人发展轨迹中断,没有人知道是否或何时被允许返回家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年轻的姑娘塔玛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躲进集中营的小图书馆里,用虚构或幻想故事保护自己。在这里,她遇到了每天都来借书的乔治。说起自己的生活,塔玛不禁叹气,集中营的生活让她感觉恐惧、伤心、困惑、崩溃、孤独,但她依然心存希望。这种百感交集的感受让每日与文字相伴的她无从描述。而这种无法描述又让她感觉困苦。乔治微笑着将一个词交给了她,那就是“人性”。塔玛将这个词放进心里,擦干眼泪,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孤独了。
这个包含了甜蜜和苦涩的爱情故事,是作者Maggie Tokuda-Hall祖父母的亲身经历。插画师Yas Imamura通过流畅的水粉和水彩插图,画出了荒凉景象中迷人的光影和个体的尊严。Love in the Library提醒我们:尽管战争残酷,世界黑暗,人类的尊严、希望、文学和爱依然可能创造奇迹。
05 Bandoola:The Great Elephant Rescue
by William Grill 
1897年,小象班杜拉 (Bandoola) 诞生诞生在缅甸密林中,名叫James Howard Williams的男婴出生于8000公里之外的英国。没有人知道这两个生命会在未来相遇,也没人知道,一种跨越物种的情感纽带,将带领他们度过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1950年,名为 “Elephant Bill” 的小书作为游记在英国出版。作者James Howard Williams(注:在英文中,Bill是William的简称)讲述了第一只被人类的善意和信任,而非鞭打和饥饿训练的公象班杜拉和退伍军人Bill之间的友谊。
时间继续快进到了2010年,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逛二手书店时瞥见了架子上的Elephant Bill,他被”拖着巨大的原木和建造桥梁”的大象所吸引,买下了这本书。和大部分生活在伦敦的90后一样,他关注动物福利,尤其担忧亚洲原始森林里野象的命运。
这个年轻人名叫William Grill, 那时他还是一个不知未来要做什么的大学生。4年后,他开始尝试用叙事插画的形式创作了第一本书 Shackleton’s Journey, 并凭此书拿下了2015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金奖。那时他25岁,是格林纳威大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人之一。
他的第二本书 The  Wolves of Currumpaw又获得了2017年博洛尼亚童书奖非虚构类别大奖。这两本书都在探索人类和自然,和其他动物应该如何相处。而当年吸引了William注意的Elephant Bill,成了他第三本书Bandoola的灵感来源。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班杜拉是关于第一个在二战期间被征召入英国军队的传奇缅甸大象的生命故事。但这显然无法概括这本纪实作品的内容之丰富,情感之厚重。
在长达88页的图画书里,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纷繁具体的知识细节被结合在了一起。你会读到缅甸的国家历史,生态,地理;人类驯服大象的传统和改革;佛教文化的世界观;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大象扮演的军事角色;大象这个物种所面临的生存威胁等等主题。
从视觉角度来说,William Grill的风格算得上独一无二。不同于大多童书绘者对多种媒介和色彩的调用,William只使用了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铅笔,却画出了热带季风气候中的广袤森林,雄浑壮丽的缅甸山脉;繁星闪烁的黑夜笼罩下庄严前行的象群在河中的倒影;还有盗猎、围剿、保护、抑或被大象从战火中拯救,从缅甸运送到印度的每一个人。William曾为了这本书去缅甸写生,他说想用“观察性”的视觉语言来讲述有情感的故事。
书里的图文结构也并未遵循固定安排,却始终在变幻流动。信息图示般的小图将历史事件中错综复杂的细节淋漓展示,而令人惊叹的大图则传递了强烈的视觉震撼,突出了大象的尊严或自然界的宽广。
William用图像来传递信息,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也许来自他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长文本有困难,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并逐渐发展出用图画表达信息和意义的视觉语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到去年占据热搜的迷路的云南大象。在网络上,它们仿佛是人类的萌宠,被人们开着玩笑,用来娱乐。而在中国环境史的经典之作“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中,学者Mark Elvin提出:4000年以前,大象常出没于中国北方地区。四千年来的农耕养殖,工程,生产,战争,能源等需求,让人类破坏森林,野象也被迫从东北步步退却,今天仅存于西南部与缅甸接壤的几个孤立的保护区。
我想到吴明益在《单车失窃记》中写下的,缅北密林中和人类并肩作战的象群和从战役中存活最后死在台北圆山动物园的大象林旺的故事。“人类有一天会知道,象和他们一样理解黑夜、森林、雨季与伤心。当母系倒地时, 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围绕着它。它们用长鼻摩挲着彼此的背,发出不可思议的轻柔低哼声。”
大象仿佛是一种悲怆的动物。尽管他们如此巨大、智慧、英勇,却始终在时光中不断重复倒下或后退的动作。最近一次看见它们,是基辅动物园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一个男人一手拿苹果,一手抚摸大象的脸。这个男人是依然每天都在照料动物的园长Kyrylo Trantin。那只眼神中透着惊恐的是17岁雄性亚洲象Horace。日夜不停的爆炸把它吓坏了,只有注射镇定剂才能让他安静下来。这样恐怖的日子还有多久,人类还能照顾他多久,这两个生命又还能活多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