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云南,滇东南山区里的2年扶贫实践”回顾:认识贫困
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仅供参考
PART 1.贫困是什么
01
基础知识
个人理解,贫困是一个无法进行绝对定义、绝对概括、绝对规范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同样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经济学》第14版)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百度百科把贫困分为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
物质层面贫困是指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衣、食、住、行)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
精神层面的贫困是指在物质层面的贫困得到满足之后,渴望学到一些知识或者能力的渴求状态,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的状态。
物质层面的解释我比较认同,但精神层面的定义我并不认同。我认为,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是并列的,并不是在物质脱贫后才发生的,甚至有时精神贫困会导致物质贫困或与之相伴而生,相互影响。
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将贫困进一步量化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组织对贫困的评价和政策制定一定是在量化后进行的,否则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贫困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相对贫困是指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我们将人口中一定比例的人确定为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可以消除,但相对贫困永远无法消除。脱贫攻坚,消灭的是绝对贫困而非相对贫困。
以上是关于贫困的基础知识。我所讲的内容,均是在我国脱贫攻坚特定背景下,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的的介绍。
02
我所在的贫困地区
2017年7月,经组织选派,我前往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在这里,我担任该县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8月,我回到北京,总共历时两年。

我扶贫所在的西畴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连片石漠化深度贫困县,总的县情特点用“老、少、边、山、穷、战”6个字概括。
“老”即革命老区,1941年,中共西(畴)麻(栗坡)支部在西畴秘密成立,播下了红色革命的火种。
“少”即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78亩,也能够解释为少数民族地区,是苗族壮族自治州,汉族人口不到40%。
“边”是指西畴县离边境很近,和越南的直线距离仅20余公里。
“山”即山大石头多,石漠化程度深,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是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实施石漠化治理的重点贫困县,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穷”即财困民穷,财政自给率低,2017年全县财政收入仅7000多万,而同时江浙沿海地区一个镇的财政收入已达20多个亿
“战”即受战争影响大,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援越抗法,到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西畴一直是屯兵积粮的战略重地。直到95、96年左右才开始恢复经济建设。
我所在的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434户1815人,贫困户190户772人,贫困发生率42%
PART 2. 为什么会贫困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认为贫困的发生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01
 因继
贫困的代际传递。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突发事件导致贫困的最初形成(初代贫困)。例如,在原始贫困山区居住的人,由于战争、瘟疫、水旱灾害,家庭突发变故等进入贫困。
若无政策、环境变化、个人突破等,他们很难摆脱贫困,反而可能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
我所在的村子,有很多群体是初代贫困人群。居住在“与世隔绝”的老林中,几乎没有外界通道,晴通雨阻,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

02
因灾
突发自然灾害,特别是雨季时发生的大面积塌方、泥石流、暴雨等,造成住房损毁、人员伤亡、农田尽毁。再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险等制度不完善,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则迅速转贫。我所在的村里,仅整村(自然村)属于地质灾害村的就有4个。如果没有易地搬迁政策,那他们很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迅速致贫。
03
因病
比较常见的就是慢性病治疗和突发急性重病。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越容易致病。以我所在村为例,几乎55岁以上群体至少都有两项左右的慢性疾病,比较常见的是高血压、痛风、风湿、运动损伤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当地生活习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除了日常医疗费用外,当地迷信“苗医”,会找土郎中开土方服用,而这类花费也不能进行新农合医保报销。(我村详细数据:在县卫生局提供的67户因病返贫调查登记表中,骨折、关节类疾病18人;癌症2人,分别是肝癌和直肠癌;眼疾4人;高血压12人;心脏类疾病2人;精神类疾病4人;肝部疾病4人;呼吸系统疾病10人;其他类疾病11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三类是骨折、关节类疾病,高血压和呼吸系统疾病。
这和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例如,当地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所有人都要忙农户,日积月累造成关节损伤、老化,易发生病变;饮食结构上,当地主食米线、辣椒、腊肉,含盐量极高,且人们酷爱搭配味精,而食盐摄入过多容易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当地人还酷爱吸烟,平均一天可以抽掉一包烟,彼此见面打招呼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递烟,除此之外当地还有一个特产“水烟”,大家三五成群的抱着个大烟筒,一起吞云吐雾,这吸入肺里的“一手烟”和吐在空气中的“二手烟”,造成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在性别构成上,67户因病返贫人员中男性43人,女性24人,男性几乎是女性的一倍。我想,这和当地男性钟爱吸烟、喝酒有很大关系。在患者年龄上,60岁以上的37人,40岁以下的10人,最小的16岁,为左下肢骨折。可见,当地因病返贫主要以家中亲人或本人患老年病、慢性病为主,年轻人患病主要集中在骨折、眼部疾病等。
04
因学
2007年前,国家没有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时,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家庭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固定支出用于教育。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取消后,从孩子上高中开始,每个学生每年的教育费用至少1000至2000元,大学、专科则提升至4000至5000元,这笔支出对贫苦家庭有非常大的影响。
05
因房
说到房子的压力,城里人有明显感知,但农村的因房致贫与城里买房租房并不一样。在农村,房子基本是自建房,是在宅基地上自己建造的,并没有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那房子为何还会致贫?在驻村期间我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劝阻因房致贫。特别是45岁以上、50岁左右,有一定积蓄且子女已婚即将有下一代的群体,他们的观念是房子必须大。一是同村之间的攀比,二是要为至少三代人筹备房间,即使老人的孙子女从来没有回来过。在我们村,建一个差不多点的房子,造价也要20万左右。
06
因婚因逝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红白事”常常造成大量经济负担。娶媳妇,彩礼、花费等基本要在8万左右,最少也需要5万元;丧葬,要连摆3天酒席,苗族还有杀牛陪祭的传统,长辈去世,基本花费要在2万左右。除了自己的花费外,其他人也因为要赴宴交份子钱而有所支出。我曾经了解到,有的人一年在此项上的支出就有2000多元。
07
因智(志
之所以将他们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者密不可分。缺少应有的教育、文化层次低导致生存技能低。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青壮年不愿外出务工、不会外出务工。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远(14岁女孩的故事)。
PART 3. 怎么贫困
01
物质帮扶
贫困村摘重点围绕贫困村脱贫十项指标,实现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
贫困摘帽十项指标是:1.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2.县乡镇至行政村通硬化路,且危险路段有防护;3.贫困村通10千伏动力电;4.广播电视覆盖率99%;5.网络宽带到行政村、学校、卫生室;6.通自来水或饮水有保障,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7.每千人不少于1名乡村医生,有标准卫生室;8.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9.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10.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住房:群众关注最高、工作难度最大的是住房安全。我们村C、D级危房205户,我与当地村委干部、工作队员并肩作战,协调资金20余万元,用于支持偏远村小组因交通不便而造成的建材二次搬运和易地搬迁运输等费用,用半年时间便顺利完成“危房清零”目标。
02
精神帮扶
重点围绕青少年教育,青壮年动员务工。只有让人们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便利与发展,才能刺激脱贫。
教育方面,我帮助汤谷民族小学协调募集各类捐赠30余万元,涵盖图书、饮水设备、教辅用具、服装床铺、校服等;筹资1万余元建立“学生爱心积分超市”,鼓励在校学生通过义务劳动、评优获奖、刻苦学习等获得积分,并凭积分在超市内换取学习生活用品;帮助10余名高中以上学生对接“1对1 ”帮扶资助,每人每年可获得资助2000元,目前已累计获赠2万余元。发起了“光亮行动”。
就业方面,建立村便民服务微信群,发放就业信息,并入户宣讲外出务工政策,积极联系外地企业提供劳务机会。依托单位在当地建立扶贫车间,着重培养本土化企业,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在村内发展刺梨种植产业522亩。帮助致富带头人成立汤检缘商贸公司,主打乡村旅游、电商。
04
机制帮扶
重点是建立长效巩固制度,例如外出务工服务、易地搬迁劳务性岗位、创业支持、本地产业等。
主要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创新创造。例如比较熟悉的护林员、护路员、边防员、卫生员,定期务工双选等。
PART4. 对大家的建议
先向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出梁庄记》,一本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出梁庄记》是小人物、小家庭里的大社会、大中国。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能回溯到梁庄这个地方,而每个人在梁庄之外的异乡又都过着独一无二的生活。这本书对于理解真实农村、农民心理,特别是外出务工后农民的心理变化具有很好的学习价值。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对总书记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七年的一段概述。被采访者还原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总书记形象。里面很多故事、提到的问题我也曾真实遇到过,给了我很大启发。其中一句话令我记忆非常深——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
结合这两本书的学习体会和我两年扶贫收获和大家分享8点16个字的建议。
励志。大志,为国、为社会贡献力量,积累阅历,了解真实的中国。小志,为个人成长,为小村办大事,为积累人生财富。
求是。不能拍脑袋、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要对村民负责。不轻易许诺,不欺骗群众,不好大喜功。
实干。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求快、不求全、不求大。总书记新年献词有句话“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这句话我非常有感触。在农村、在基层,把每一户、每个人的难事解决了,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干实事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口号式的。
勇毅。脱贫攻坚的“攻坚”。迎难而上,知难勇上。年轻不可能一帆风顺,锚定目标、咬定青山,勇敢坚持。
谦逊。自己的身份,对群众的态度,对基层干部的认识、理解、交心、学习。
博爱。常怀爱人之心,对老百姓要有真感情。
自律。基层的坏风气、坏习惯,缺少监督督促。
廉洁。牢记底线。 
OU LU
【后续精彩,敬请期待!】
以上就是鸥鹭读书会第七期的全部内容总结分享,欢迎大家在鸥鹭学社的线上社群继续探讨。
撰文 | 巩宸宇
整理 | 魏芙盈
排版 | 张紫环
审核 | 柳馨然
  -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