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经济学应该抛弃「外部性」这个概念
©文 \ 张是之
>>Shizhi Cheung<<

编:瑞秋的春天
「外
部性」这个词很常见,有时候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或者是外部经济。它的意思是说,经济主题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往往是一种非市场化、无法具体定价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行动决策,会导致另外一些人受损或者受益。
这种外部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就称为「正外部性」,就是说经济行为个体的行动给他人带来了好处,而且往往受益者无需对这种好处支付成本。 
比如你在农村盖了一栋小别墅,设计的非常有特色、有艺术感,还成了网红打卡地。别墅虽然是你自己盖的,但是路过的人都可以欣赏这道风景。甚至这个村子里的所有人,会因为你的别墅走红而受益。这就是正外部性。 
再比如山东的农民歌手朱之文,他自己走红之后,把家乡也带动了起来,家乡跟着沾光受益,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而如果这种外部性影响是坏的,那就称之为「负外部性」,而往往造成这种负外部性的人却又不会因此付出代价。比如你很喜欢弹钢琴,但半夜弹钢琴,就会给你的邻居带来显著的负外部性。 
更常见的被认为是显著的负外部性的案例则是,工厂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比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而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并不完全是由这家工厂承担的。 
以上大致上就是传统经济学对「外部性」这个概念的基本解释和理解。乍一看,好像是很有道理,对经济行为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行了分门别类。但是仔细想,这个概念其实有些多余。 
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所有的行为都存在这个所谓的「外部性」,而且这个「外部性」的概念又是模糊不清、含糊其辞的。 
比如弹钢琴这个行为,同样是弹钢琴,一个钢琴家的邻居和一个刚学琴的孩子的邻居,那对「外部性」的感受可能就是截然不同。即便是著名钢琴家,天天弹好偶尔弹也不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的别墅或者没有隔音的琴房,弹的多了邻居也未必会一直喜欢。 
再比如,工厂有污染这种事。好像在我们外人看起来,污染一定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一个工厂开在山沟里,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周围山沟里的人都有了工作,收入是之前十倍甚至百倍。这样的污染,在当地人看来却可能是可以接受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也就是说,「外部性」这个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即便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频率,那感受也不一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所以严格来说,「外部性」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定义,存在着非常大的模糊空间。而正是这样的模糊空间,给了很多人支持管制的理由。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都会以「外部性」来支持行政管制。 
比如第一个提出这种管制做法的经济学家庇古,他就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而「庇古税」后来也成为很多国家收税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 
但是「庇古税」有着明显的缺陷,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工厂污染的例子。假如工厂和当地居民有环境污染上的纠纷,最好的办法也许不是直接向工厂征税,而是允许当地居民和工厂自行协商,也许当地居民愿意因此放弃一部分权利换得金钱。 
这其中重要的是产权的明晰和界定,越是清晰界定的产权,问题越容易找到解决方法。相反,越是产权不明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公地悲剧」。 
另外经济学家科斯也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双方很容易进行沟通协商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对其中一方进行征税式管理。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降低「交易费用」,也就是降低他们之间的沟通成本。 
所以综合来看,凡事皆有外部性,而对「外部性」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感受又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再加上各种「庇古税」带来的管制和麻烦未必能够解决「外部性」的困难,有时候甚至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为什么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呢?「外部性」这个概念能不用就不用,解决所谓的「外部性」问题,重要的是两点:其一是尽可能明晰产权,其二是尽可能降低交易费用。 
推荐
欢迎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多一个人了解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一课经济学,智慧集结号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