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到了在一部韩剧下的激烈吵架
“再次被韩国抢先一步。”vs“咱都没入局,谈何被抢先?”
“当人家拍残酷现实主义,我们还在拍辣鸡古装和言情,丢人。”vs“国产也不是只有言情剧,格局放开。”
一句话:大家恨啊。
恨这样的剧不是国内拍出来——
Netflix出品、豆瓣8.9律政题材《少年法庭》
由《Life》、《她的私生活》导演洪忠灿与金玟锡编剧联手打造,光是剧情策划部分就耗费4年时间来调研与构思。
整部剧以韩国《少年法》触法少年为主轴。
通过专门给未成年犯人作出判决的少年法庭,对青少年犯罪相关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徐有悧家庭暴力案」、「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集体霸凌案」、「闻匡高中集体舞弊泄题案」、「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延和集体性侵案」。
单元案件之下,涉及家庭暴力、特殊暴力、特殊盗窃、集体霸凌、性仲介交易、援交诈骗等多个面向。
而每一个故事主题,都改编来自韩国真实案件。
14周岁
2017年4月,韩国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杀人案。
两名未满18周岁的少女,将一名无辜8岁女童残忍杀害之后,肢解并遗弃在公寓顶楼的水箱屋顶。
这就是引爆韩国舆论的“仁川女童分尸案”
也是本剧前两集“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的原型。
热闹新年夜,一个浑身是血的少年在街头到处借手机,最后,他走到了警察局门前。
敏锐的警官将之叫停,在他简单的盘问之后,获得了信息:这是个杀了人前来自首的少年。
少年13岁,被杀害的女童8岁。
又一起低龄少年恶性犯罪案件,让民众“废除《少年法》”、“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格外高涨。
烫手的热门案件,被交到了延河地方法院少年刑事合议部。
本剧女主沈恩锡(金惠秀 饰),是刚被调来的主审法官。
她一来,伴随的冷酷威名就已传开——
是那个“十恩锡”吧。
所谓“十恩锡”,是说沈法官以判决最重的“十号处分”而闻名。
没有少年犯想落到她手里。
但是,即使是最重的“十号处分”,也不过是在少年院教养两年的处分罢了。
因为,这里是少年保护庭:惩罚不是首要目的,保护与矫正才是。
正如剧中所解释《少年法》订立初衷:改善反社会少年的周边环境及矫正其品行,以健全他们成长。
即使犯下了绑架、杀人、毁损尸体、弃尸的多重严重恶行。
但因为犯案少年不满14周岁。
依然只能被划归为青少年保护案件而予以观察保护。
让人想起2019年我国大连13岁男孩杀人案
那是一个普通的上学日,少年犯堵在女童放学路上,将10岁女童骗到自己家中。
试图强行猥亵未果之后,他以残忍手段杀害了女童,随后,将其抛尸在离家20米的小树林。
不仅如此,更让人齿冷发寒的,是当警方寻找女童时,少年犯在旁视若无睹的旁观、直播、吐槽。
“我害怕啊,怀疑我了,但我虚岁14。”
《隐秘的角落》原著、紫金陈写的《坏小孩》里也有这么段情节:
当朱朝阳将同父异母的妹妹推下窗口之后,他一边害怕一边激动。
在书架上抽出一本《社会政治》,几经确认,激动的抓住普普呼喊:“我还没到14周岁,我还没到14周岁!”
14周岁,成为庇护少年犯们的绝对屏障。他们深知这一点,于是拿来利用。
比如《少年法庭》这个案件,明明是双人犯案,但只有13岁的少年来主动自首,因为知道自己不用付出代价。
新世代少年们,不再是对罪恶懵懵懂懂、对刑罚无知无觉的孩童们了。
他们熟知规则、并比谁都懂得利用规则。
可是,这种情况下,少年犯们因法律受到了保护,那无辜的被害者呢?
谁又来保护他们?
6%
本剧女主设定,可谓是这种社会大众普遍情绪的一种集合型人物:
开明宗义,她明确自己的立场——
她厌恶少年犯;
她不相信他们的话语;
她更相信他们无法改变。
于是,她的法庭,她总是给出最严厉的“十号处分”;
真相有疑点的案件,即使越权她也要去寻找证据,以便加重判决力度。
每一个判决,她会将受害者照片摆在案前,从受害者立场出发去对少年犯做出最大限度的惩戒。
这个角色对少年犯冷酷无情,对受害者温暖共情,能最大程度得到观众共鸣。
但她不像真实的从业者,与她观念态度对立的男主角车泰柱(金武烈 饰)倒更接近少年案件从业者。
包括部长法官姜源中(李星民 饰)、 剧集过半出场的部长罗瑾熙(李姃垠 饰)
如果说女主沈恩锡是“惩罚派代表人物,那本剧其他重要角色便都是“教化派”代表。
虽然一起共事,但车泰柱法官明显和沈恩锡完全相反,他个性温柔,凡事“情理法”中以情份优先,对少年犯抱有拳拳爱护之心。
第一集和少年们的聚餐中,沈恩锡是“冷酷妈妈”,那车泰柱就是“知心爸爸”。
为少年们排忧解难,让少年们改过自新,站在他们的立场给予支持与爱护,是车泰柱持续在做的事。
两位部长法官,看似严厉而脾气暴躁,但都在职业生涯贯彻着对少年犯的保护与矫正。
中途下线的姜源中部长,其犯下的“一念之差过错”,背后却是更让人唏嘘的缘由——
作为一个有22年少年案件经验的资深法官,姜源中一直在思考和着手修订《少年法》。
在他看来,症结根源不在于《少年法》对少年犯的过度保护,而在于少年犯的监管与矫正不力。
于是,脱下法袍,立志从政,修改《少年法》成为他多年筹谋的目标。
可惜,因为自家儿子卷入了高中集体舞弊案件,以及女主沈恩锡对此案件一丝不苟的严格追查。
姜部长在一脚迈入从政大门时激流勇退了。
除了不同少年案件串起的明线。
可以说,女主代表的“惩罚派”,与姜部长代表的“教化派”,行业内部的理念碰撞与拉锯博弈,也是本剧的一大暗线。
甚至,主创也无法给出明显偏向。因为,每一派自有其道理,却也无法单独存在。
男主车泰柱本人就是“教化派”的最佳案例。
幼年家暴环境出身的男主,曾经也是激情犯罪的少年犯中的一员。
如果不是遇到“父亲一般”的姜法官,给予他改过的机会,少年保护庭给予他后续的支持。
很难想象而今已成为优秀大人代表的男主会有怎样的命运。
毕竟,从国际犯罪学主流观念——
虽然33%的少年有可能触法,但是只有6%的少年是惯犯。
控制青少年犯罪应该针对这6%,若33%的人都接受6%的严厉惩罚,他们会因为无法顺利归复社会而再次犯罪(引自青少年犯罪领域泰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马汶·沃尔夫冈教授)
到各国实践——亚洲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普遍是14周岁。
(我国在2021年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将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了12周岁)
给予少年犯保护矫正的教化派都是主流。
但女主沈恩锡代表的惩罚派,也有其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必要。
一如沈法官自己也曾作为受害者家属站上旁听席,而杀害自己儿子的两个“小恶魔”仅仅用了3分钟就被无罪释放。
于是,五年之后,长大的他们再次犯下更严重的罪行。
当案件再一次来到少年保护庭。
沈恩锡向那位追求速率的法官发出绝望的质问:
“你认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原来法律无法保护每个被害人,法律真是简单啊,只需要短短的三分钟就能结束这场审判。”
是《少年法》,是少年保护庭,宽容他们,保护他们。
某种意义上“鼓励”了他们,法律是可以被藐视的。
于是他们不但毫无反思,反而变本加厉。
所以呢,“惩罚派”还是“教化派”?又哪是那么简单的站队问题。
系统
少年犯的问题,实在复杂难解。
天生恶人的极端犯罪,少之又少。
更多时候,一个孩子的犯罪,背后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格、社会环境的鼓励、国家法律的不完善。
每一个少年犯背后,都是严密的系统性问题。
一如沈法官那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4年筹备,10集体量。
即使如此,《少年法庭》也只能浅尝辄止将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引向堕落的环境因子做浮光掠影般的呈现。
比如,家庭功能缺失。
第一个案件,两个少年犯将向他们搭话借手机给妈妈回复的女童诱骗到家中杀害。
既是一时兴起的作恶,某种程度也来自于嫉妒心——凭什么她有妈妈?
也如沈法官所说:“不会有然后了,当自己孩子犯下如此恶行,父母却连庭审都缺席。”
此外,翻开少年犯们的档案,密密麻麻写满的都是空巢家庭、家庭暴力、再婚家庭的性侵害等等。
此种环境下,少年法庭作为少年保护的最后一环,某种程度更显无奈,法官们只能在一次次判决中强调:
“除了少年本身的教育,监护人接受亲职教育,也很重要。
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今天法庭的处分对象虽然是少年们,但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但是,如果监护人本身就是缺失的呢。亲职教育的话语之下,行动永远无法合上这一环。
然后再问,学校教育呢?
从“闻匡高中集体舞弊泄题”一案中,可窥见当前教育体系问题的一角。
大搞素质教育、精英教育的当下,升学考试是染血的战场,但战场之上,都是用钱堆叠出来的。
校内评比、私人家教,校内志工服务和社团活动;
撰写科目深入研究报告,参加校内竞赛,阅读书籍,接受升学考试咨询,准备自我介绍和参加面试。
那些参与舞弊案的孩子们,并不是因为成绩差才需要试题;相反,他们取得试题,是为了节省时间以备其他项目。
成绩差的孩子呢?或者说,穷人家的孩子呢?
早被淘汰出教育体系了。
一方面,是Z世代更高的补习费支出和更高的青少年自杀率。
另一方面,是更高的辍学率,和青少年脱离于家庭与学校、流散于社会的比例。
你可以看到,剧中大部分案件,都来自离家少年犯案。
他们可能饱受欺凌、可能投靠犯罪团伙;离家少女比男性更为艰难,更容易落入性交易的暗黑网络。
最后,《少年法》作为少年保护的最后一条线,很容易理解以姜部长为代表的教化派们为何致力于修改、而非废除法案。
同样,国内也有法律专家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后,最重要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除羁押以外的替代性帮教制度的缺失。
少年案中常说“教育,挽救,矫正,感化”,而其中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单靠公检法能够完成的。
《少年法庭》剧中,给我们介绍了韩国有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类似的帮教机构。
但是,这种非政府安置机构,不能得到政府补助,只能依赖个人付出来建立和运营。建立一个机构,平均要花四年时间,要处理各方压力,要抱有公益奉献之心。
可依赖个人爱与奉献、缺少制度性配套保障的矫正之路,又能走多远呢?
每次案件发生,热搜中的舆论,往往更关注如何惩戒少年犯。
但是,建更多的监狱,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了吗?
我想,《少年法庭》这部剧,对每个曾关注少年犯罪的普通人来说,都打开了更多面向的思考空间。
至少,不是将愤怒化作热搜审判里的“重刑、死刑。”
而让人有了一些对他长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反思。
然后,再去面对,是要更多的“监狱”还是“学校”?
在少年犯罪问题上,这不仅是韩国现实题材的指向。也将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沉重,但必须面对。
参考资料:
[1]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惩戒,刑法到底该发挥多大的作用?by庭立方online
[2]大陆青少年犯罪再现高发期,by凤凰WEEKLY
[3]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童案:“还好我虚岁14!”,by家长口袋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